【摘? 要】高職院校是我國人才培育的關鍵基地,在當前社會發展與人才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新時代經濟的到來,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質量和要求越來越高,高職院校也要緊隨時代發展,關注學生職業能力培育,時刻做到以工匠精神為引領,不斷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養。鑒于此,本文從工匠精神視角展開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路徑分析,希望可以為有關高校提供可鑒參考。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學前教育;職業能力
一、工匠精神和職業能力概述
(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指的是諸多歷史留名的出色工匠在職業發展踐行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一種精神品質。盡管工匠精神屬于精神品質,不過該品質要想塑造而成,離不開工匠本身的職業態度、能力。換句話講,職業能力是工匠精神形成的必要前提。工匠精神的特征包含以下幾點:其一傳承性,職業發展歷史中,不管是什么職業、哪個朝代,都會存在優秀的工匠,他們在職業生涯中所呈現出的職業精神各有差異,不過也具有統一共性,比如敬業、精益求精、執著等。其二,延展性。工匠精神是歷朝歷代工匠借助具體化的實踐所呈現展示出的一種出色品質。所以每個時代的工匠都會以自我職業行為、操守不斷擴展和豐富工匠精神的內在涵義。其三,統一性。工匠精神的統一性指的是工匠個性化精神和共性化精神的融合。
(二)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在業界是一個頗受爭議的術語,不同時期不同專家對其的看法各有不同。研究初期,職業能力是通過二分法來界定的,也就是將能就業當作指標來進行劃分。只要可以就業的學生便是擁有職業能力,反之,無法就業的就是不具備職業能力。后來伴隨著分析層次的延伸,職業能力的涵義進一步被挖掘,多了許多新的視角和這些視角下的不同看法。接著是共性的職業能力,職業能力簡言之是指從事某種職業活動所必然要擁有和掌握的本領,是成功展開職業活動必備的技能、態度、心理等的綜合概括,包含了特定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通用職業能力等。這些界定和區分中,職業能力的涵義獲得了明確的界定。職業能力是涵蓋了知識、態度、技能、個性化心理等多方面元素的。從外延來看,它包含通用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通用職業能力是得到就業機會的前提,綜合職業能力是牢牢抓住職業機會確保職業能獲得成功的條件。職業能力是對諸多組成元素的一種融合匯總,所以這些要素在職業生涯發展中也是互相產生作用力的。盡管知識、態度、技能分屬不同內容,不過其相互影響度是不容忽視的。比如職業知識匱乏會造成職業能力不高,而如果職業態度、精神不夠,那即便是職業技能出眾,也無法獲得職業上的成功。
(三)兩者的關系
工匠精神和職業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倘若職業人員沒有具備工匠精神,那其職業能力的養成和展現都會深受影響。倘若執業人員不具備一定的職業能力,那工匠精神就是無稽之談。工匠精神和職業能力在某些方面是存在重合與交集的。所以在個人職業生涯中,工匠精神和職業能力是可以相互實現轉化的。另外工匠精神和職業能力的培育具有相似性。宏觀角度看,職業學習是既可以培育職業能力又可以養成工匠精神的一大有效路徑。微觀層面看,社會的訴求、個性化職業發展是兩者形成的穩固根基。所以對工匠精神、職業能力而言,培育方法上有重合相似性。尤其對職業能力來說,它是工匠精神的具化展現和實踐表征。
二、工匠精神培養背景下培養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策略
(一)以深度學習理念為指導培養新舊知識的遷移能力
深度學習是在新舊知識匯總整合基礎上展開的,注重學習者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學習的認知建構和反省,進而提升高階思維能力,實現對學習知識的遷移應用和問題妥善處理。此前的教學模式多是教師過度求速度,忽視了學生本該有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思考能力訓練,大體都是理論教授、實踐操作、課后匯總三步驟,學生在技能教育中缺乏深度學習能力和思考的訓練。慢工出細活、精雕細琢造就非凡品質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一大教育核心理念。必須要在關注技能培育的同時強調對學生深層次學習能力的培育,使其在未來崗位上可充分應用深度學習能力,整合新舊知識,創建自己的知識架構,成為專業又專注的新時代精英人才。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課前進行線上教學,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注重創新、探索能力的培育。根據教學規劃要求,教師可以在課前借助云課堂等平臺為學生布置一些作業,讓他們提前預習單元項目要求,試著進行模擬練習,也可以觀看和學習全國學前教育活動公開教學視頻,揣摩其中的精髓和方法,并聯系自身經驗進行創新和嘗試探索,為課中學習奠定基礎。
其次,課堂線下教學,師生協作探索,加入新舊知識遷移環節。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項目教學法對單元知識點進行講解。比如針對線上預習中學生的提問予以線上解答,展開小組探討,共同探索問題,夯實鞏固學生的知識點。在解答問題時注意抱持新舊知識遷移認知,為學生傳達目前學前教育行業的創業新模式、專業知識怎樣轉換為創業資本的典型性案例,遵循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實現課堂教學、項目教學的融合。教師也可以借助小組分組來模擬練習,對知識點進行強化鞏固。學生借助模擬組織各種學前教育活動完善自我知識結構和認知,提高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課堂小結,實現對此次課堂的評測。
第三,課后延伸教學,鞏固強化深度學習能力培育。課后教師可以借助一些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布置適當的作業,比如令學生觀看教師預先錄好的微課視頻,復習單元知識點,實現學習的優化,不斷做到敬業、專業。此外教師對課后學生的回饋信息要在第一時間內予以回復和解答,不斷地優化學習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生也可以借助互聯網教學平臺錄制上傳自身的學習成果,完成學習成果的分享和溝通,全面提高自我學習能力,健全知識架構。
(二)以全實踐理念為基礎培育精益求精的實踐能力
全實踐理念的提出者是我國的秦金亮學者,他在幼兒教師教育架構轉型環境下建設了學前教育專業全實踐課程教學體系。全實踐指的是把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全程中的實踐步驟當作整體系統進行規劃和統籌。培育工匠精神、實操能力,需在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系統中創建“學生為知識探索的主力軍、強調師生協作互動,關注情境中能力解決綜合素養的培育”的全實踐教學系統。培育學生實操能力,引導學生從實踐出發主動建設完善自我知識系統,實現素質化、能力化發展。
首先,要建立明確的課程教學目標。科學化設定學前教育教學法課程的三維目標,確立教學法課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學前教育活動課程的組織能力和教學能力。知識目標上要讓了解學前兒童教育活動理論知識,知曉其身心發展規律,可綜合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組織學前教育活動。能力目標上,要遵循幼兒園五大教育活動設計實施方法,具備開展各類教育活動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目標上,要養成對學前教育的正確理念、態度、情感等。其次,對于教學內容進行變革創新。日漸發展的社會訴求、人才培育訴求要求高職教育課程內容要相符合。教學內容創新與變革必須依循現代化教育理念,以推動學生全面化成長為目標。因此,工匠精神視角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育要強調對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創新,把專業、敬業等職業精神融入其中,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內容分配得當,推進對學生日后成為大國之匠職業能力的培育。最后在教學方式上要不斷進行創新。教師可以自轉變理念、原理等方向出發改變教學方法,根據任務驅動進行課堂教育活動組織,通過項目教學等形式帶動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化探討和提問,調動學生求知欲,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三)課堂輔助、社團引領、基地助力共同培育可持續化的創新創業能力
新時代背景下,社會亟須品德高尚、教學能力強的教書匠人,要求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要加大對人才培育模式的變革和創新,注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通過多渠道完成人才的創新化培育。高職院校展開創新創業教育,需健全創業課程設立,組建專業的社團,充分利用學校一切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培育和發揮深度學習、行業實踐能力,探索課堂輔助、社團引領、基地助力三位一體學前教育專業創新創業培育體系的建設。其中,課堂輔助指的是借助專業核心課、創新創業講堂、專業基礎課等令學生全面化接受創新創業教育,完成該課程對學生的全面化覆蓋。社團引領是指利用社團的力量展開指導教師的進一步指導,推動教育的深度進行。基地助力是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地區創業孵化園、城鄉幼教機構等基地優勢,鼓勵號召學生參加到創新創業孵化項目中,走上創新創業之路。教師借助專業課程教學加強對學生深度學習、全實踐能力的培育,從而實現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不斷提高。
三、結語
總而言之,工匠精神是一種敬業認真、變革創新、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是高職教師獻身教育事業的標桿,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展示工匠精神,滲透工匠精神教育,培養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使其把這種精神延續到自我學習和后續發展中,實現工匠精神對職業能力培育的推動作用,真正做到工匠之心傳工匠之神,工匠之神造就出眾的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麗,劉媛媛.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素質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南方農機,2017(05).
[2]陳志剛,劉力紅.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途徑[J].職大學報,2018(04).
[3]尹小梅.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07).
[4]徐偉.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教育教學研究[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1).
作者簡介:劉曉(1989.03-),女,漢族,貴州甕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遠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