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登宇
摘 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在家庭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生活實際出發,整合家庭、社區、教育培訓機構等的力量,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文章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家庭教育;家長;道德品質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25-0142-02
在我國目前的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成績而忽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孩子不懂孝親、尊重、感恩,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家庭教育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整合家庭、社區、教育培訓機構等多方力量,協同展開。本文結合筆者工作實踐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一、當代家庭教育中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意義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是傳承優秀文化教育的起點和載體。家庭教育重視家風、家訓、家教等內容的傳承,重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道德的培養,重視人性的回歸、個性的發展,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愛、尊長、孝親,有利于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勵志教育,教育學生如何“做人”,讓學生不斷完善自我,與自然和諧共生,與社會和諧共處,真正成為有社會責任感、有報國志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既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言傳身教的典范,又有“孟母三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注重環境育人的實例。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孝親、友善、誠信、謙卑”等優秀品質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家長的統合判斷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人格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的素質決定著孩子的發展方向,影響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中的打罵、溺愛等畸形的方式會在孩子的成長中形成陰影,甚至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社交和工作。家長通過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總結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能針對孩子的差異性、復雜性、獨特性等特點,科學選擇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能提高家長的統合判斷力和整體素質,構建出孩子心中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這對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優秀的品格、健全的素養,提升家長統合能力、綜合判斷能力、選擇能力和提綱挈領梳理事物的能力等都具有積極意義。
2.找到家庭教育的著力點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有其獨特的規律、特點和方法。時代在變化、環境在變化,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沒有變,家長要清晰認識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意義,運用中華傳統文化整體把握家庭教育內容,找到家庭教育的著力點,讓家庭教育有章可循,拓展時空界限,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例如,有的家長重視傳統文化對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有的家長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孩子學做人,對孩子進行人格教育、人文教育,有效補充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孩子得到全面的教育和發展。
3.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能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在家庭教育中,家庭借鑒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物、事例,融入時代元素,通過面對面的交談等方式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全面教育孩子,能規范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培養孩子好的習慣,提高孩子的整體素質。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在家庭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1.日常生活中言傳身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能有效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操,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行,具有特別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是其他教育無法替代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是一種全程的終身教育,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無時無刻不受家庭教育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根深蒂固的。家庭既要重視孩子智力的發展,還要重視孩子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教育孩子學做誠實、正直的人,對社會、對他人有益的人,有效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思想品德的可塑性很強。家長要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傳統美德,如誠信守約、尊老愛幼、愛國愛家、敬老尊賢、勤儉節約、團結友愛、文明禮儀、扶弱濟貧等,隨時隨地、長期反復滲透到家庭日常生活中,采用科學、有效的方式教育孩子,加強對青少年思想品德修養和良好習慣的培養,積極引導教育孩子熱愛傳統文化,拓展人文思想,形成優秀的行為品格。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積極轉變觀念,認真鉆研學習,具備良好的品格,掌握更多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采用恰當的方式教育孩子,通過言傳身教的影響,讓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家長要積極履行社會職責和家庭職責,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尤其注意日常生活中處理點滴小事的方式方法,通過與孩子的共同活動,感染和影響孩子,培養孩子自立創新精神、行為自控意識、堅韌意志品質、生活自理意識與能力,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理智、從容對待挫折和失敗,提高耐挫、抗挫的能力。家長要教育孩子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孝敬老人、關心家人、誠實守信、熱愛勞動和愛惜勞動果實等,不要嬌縱孩子,應教育和帶動孩子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有意識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意識,使孩子養成勤勞節儉等良好的生活習慣。
2.傳統禮儀禮節中熏陶感染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燦爛的歷史,家長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德內容,對孩子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榮辱教育、愛國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等,讓孩子真正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神內涵,遵守道德規范,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和睦鄰里、友愛同學,講仁義、懂禮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風范,提高辨別與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
家長可以采用多種家庭教育方式,如利用傳統節日的禮節和風俗教育、熏陶、感染孩子,讓孩子傳承中國傳統節日本身所具有的尊老孝親、自立自強等傳統美德。在傳統節日,家長要改變以往帶孩子大吃一頓或玩一天的習慣,借此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風俗。如清明節進行掃墓活動,以示祭祖承志;端午節吃粽子,以悼念愛國詩人屈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以求得家庭的和睦安寧;九九重陽節,以念敬老尊賢;寒冬臘八節,以銘勤勞節儉;春節互拜,以期友鄰和睦;元宵佳節,以盼美滿團圓……從小到大,歲歲重復,反復教育,不斷強化,讓傳統節日過得更有文化內涵。家長要引發孩子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渴望,讓民族精神在傳統節日中不斷傳承。
四、結語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積聚的優秀人文思想,家長要從孩子的學習需求和生活實際出發,運用各種生活資源和信息資源,以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正確方式開展具體的教育活動,把中華傳統文化滲透于社會、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正面引導、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使孩子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王麗榮,李若衡.論家庭模式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J].廣西社會科學,2016(07).
[2]王建勛.淺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農村家庭教育融合的策略[J].教書育人,2019(34).
[3]翟博.樹立新時代的家庭教育價值觀[J].教育研究,2016(03).
[4]趙景欣,彭耀光,張文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06).
[5]張國超.試論中華民族傳統家庭倫理文化的現代意義[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