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福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類科技手段被廣泛運用到教學中,初中數學教學也融入了現代信息技術,這是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發展的體現。本文以初中數學教學為例,從探討信息化技術的優缺點入手,深入闡述了信息化技術運用在初中數學教育中的意義,力求為學生提供有利于他們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教育。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初中數學教育;有效教學策略
數學教師要將信息化技術融入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中,幫助師生更好地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增加參與度,提高初中數學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讓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而有內涵,從而凸顯數學的特殊意蘊,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效率。
一、信息化環境的優缺點
(一)優點
數學是一門專業性與實踐性都要求很高的學科,學生要掌握足夠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具備將專業知識用到數學作品中的一種能力。對于初中生來說,無論是基礎的學科知識,還是部分實踐的內容,要想正確理解和掌握是有難度的,而且傳統的數學教師是通過僅有的知識和課本講解數學的要點和技巧的,學生學習效率不高且教學內容有限,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信息化環境能幫助教師在課堂上將有限的知識進行延伸,采用音頻、視頻等形式補充課外知識,以此加強課堂深度,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能將文字難以直觀展示的內容具象化,采用情景再現或是場景組建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氛圍中,獲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讓枯燥的文字轉化為視聽形象顯現,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二)缺點
有些教師過分依賴信息化技術,將自己局限在操作臺周圍,把教學內容都由多媒體設備呈現出來,大大減少了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會使課堂重心有所偏移。除此之外,多媒體所輸出的知識和內容都過于直觀與直接,如果使用不當,會降低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將學生的思維局限在多媒體所展示的內容中,在潛移默化中降低了他們的思維活躍性。
二、信息化環境下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注重精準備課,創建情景模式
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景,在信息化大環境下,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電子白板等設備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的深度融合,以提高教學效率,有效引導學生建構知識能力的提升和科學思維品質的養成。而創建情景教學模式有利于引導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展。教師:現在我們開始討論“搭n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這個問題。學生1(在白板上畫一組正方形):如圖,搭一個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再增加一個需要增加3根火柴。那么,搭n個正方形則需要[[4+3(n-1)]]根。教師:剛才這位同學給我們展示一種方法,那么大家認真想想,還有別的方法嗎?學生2(用電子畫圖并說明):我的做法是上下各用n根,豎的方向用(n+1)根,合計[[n+n+(n+1)]]根。學生3:也可以把一個正方形看成4根搭成,然后減去多出來的根數,就得到[4n-(n-1)]。教師:你可以用畫板展示一下嗎?
學生3畫板展示并解說。就這樣,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和思考,進而尋找規律,使學生感受到代數語言和符號的作用和含義。這樣的感受無疑會促進學生正確理解代數符號的內涵,有助于他們形成“符號意識”。
(二)轉變教學觀念,激發學生興趣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漸由原本唯成績論的應試教育觀念逐漸轉變為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合理利用多媒體將信息科技和數學教學進行有機結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從而逐漸將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朝著有利的方向變化。
例如在教學“平方差公式中,我是這樣利用多媒體的:1.屏幕顯示已知25×25=625,那么24×26=?2.請個同學舉一個類似的例子。教師:請同學們拿出平板將例子提交。教師展示學生例子并追問:你們能否用代數表示這個規律并說明理由?
(三)提供實踐機會,探究數學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了很多的實踐機會,數學的知識點、思維方式、解決辦法都能通過實踐活動中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是自主完成構建知識網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學習的內容才能最大限度轉化為自己的“養分”。
例如:在進行“無理數的概念”教學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實驗準備:課前準備一把剪刀、兩張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紙片(邊長視為1)、計算器。教師:請同學們利用材料拼出面積為2的正方形并拍照上傳。教師:請一位同學將你的操作加以說明。學生(用動畫展示):我利用2個面積為1的小正方形,將它沿對角線剪開,得到4個小直角三角形,如動畫中展示,拼在一起得到大的正方形,這樣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1=2。教師:那么面積為2的正方形長到底為多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無理數。在動手操作實驗和展示結果的過程,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合作精神,并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
(四)聯系新舊知識,夯實學習基礎
信息化環境的營造還體現在課中檢測與課后評價量規的設計上,在全課精準檢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聯系新舊知制作強化訓練單和當堂檢測單,精準地進行糾錯訓練,讓學生能更好鞏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而明確不同知識點在教材中的分布情況以及它們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所起到的作用,既要穩固學生之前所學習的知識,還要為后續的學習打好基礎,讓知識點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
例如,北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中《實數》這章的內容,教師在課中用智能云平臺進行精準檢測的時候,可以考查學生對各種數的分析能力,從數的類型、認識方式入手,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匯總能力。然后將檢測結果與大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出容易弄錯的知識點,整理成錯圖庫,再發放給學生,達到檢測的目的。在之后的學習中,《數據的分析》這一章也讓學生進一步鍛煉了對數的觀察、分析能力,這既是學習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環境的課堂精準檢測中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與鞏固,從而讓學生有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五)注重合作交流,改善學習方式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欲望,根據實際情況將他們分成不同的小組,給他們更多的交流空間與思維空間,讓他們在融洽、和諧的氛圍中進行學習。
例如在學習《分式與分式方程》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組內成員自行進行分式的設計與計算,然后組內進行評比打分與糾錯,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給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空間,而信息化環境給學生提供了更好的交流互助平臺,通過這種課堂模式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在師生共同評議中進行思維碰撞,達成共識,久而久之,班級中會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也會培養正確的學習習慣,提高數學課堂的效率。
三、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數學教學的輔助工具,有著它獨特的優勢,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信息化環境教學模式必然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師要規避濫用,找到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學環境的方式方法,讓初中數學課堂變得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曾曉紅.論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與教師教學技能的培養[J].嘉應大學學報,2018(05).
[2]陳斌圳.關于數學多媒體教學的研究[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