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要】近年來,教育流行起“核心素養”四個字,什么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對于數學能力的形成又有哪些要求?這是我們數學教師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同時,學生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增強數學學習的能力,教師和學生都應該予以高度的重視。基于此,筆者在分析數學核心素養的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學生存在問題和對策的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 ? 核心素養 ? 邏輯推理
數學核心素養,顧名思義,就是學習數學時關鍵的素養,包括數學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等,是學生學習數學時需要具備的素養和能力。而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以下是筆者對于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生數學邏輯推理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的看法:
一、數學運算中掌握解題三境界
初中數學運算能力,包括數學計算能力也包括數學解題能力。要培養和提高初中數學運算能力,學生需要掌握解題三境界——技巧、策略和思維。技巧是在數學解題過程中所運用的捷徑,例如數形結合的解題方法一題多解的解題方法,舉一反三的學習習慣。策略,指的是在解某一道題時采取的策略。思維,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必備技能。學生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那如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掌握初中數學解題三境界呢?教師們可以使用“變式教學”或者“一題多解”的方法。所謂“變式教學”,就是在保持數學知識點不變的情況下,教師靈活的采取不同的技巧和策略,對于同一個命題或者定理提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或者對于同一個命題給出不同的證明方式,或者改變某一知識點的某些關鍵詞,讓學生進行分辨和判斷其關系,在做題的時候,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解答,可以保證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爛熟于心,靈活運用。
二、綜合學習中注重數學建模能力
數學建模,從字面分析,就是建立模型,主要有根據生活化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和根據數學問題建立生活化模型,兩種模型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問題,更好的解決數學問題。例如,對于未知數存在的等量關系,我們可以建立方程模型,從最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到一元二次方程再到高次方程或者不等式模型,更加直觀的學習數學。
以初中階段《二次函數》的學習為例,我們可以用多媒體呈現幾張拋物線的圖像,也就是二次函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例如拱橋、彩虹、籃球投籃,這些都屬于生活中常見的拋物線,然后提出問題:知道拱橋的寬度,如何求拱橋的頂點坐標?這樣自然而然的通過建立直角坐標系,可以找出相應的參考點,求出相應點的坐標,引出他們的表達式,在這個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建立生活化的數學模型,將數學知識內化于心,透徹的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這也是學生建模能力培養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三、重視概念形成過程
在數學的教學中除了概念的講解,還有很多的公式和定理也要總結,但是怎樣給學生講解數學概念和總結公式和定理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按照課本上的去講解和總結,幾乎沒有什么難度,難的是我們怎樣通過一些實例去引出這些概念,然后又通過怎樣的方式去總結出這些公式和定理,相信對大部分老師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它要求我們從生活中尋找數學,把數學融入到生活中,把一個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化,變得容易。這樣的話,在生成這是知識點的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善于發現真理的思維方式,同時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我相信這樣的方式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注重課堂習題練習
以前做練習題,就是大量的刷題,實行題海戰術,總有這樣一種思想,覺得自己做的題越多,自己學到的知識就越多,但是現在看來未必是這樣的。但是不用懷疑的是練習在數學的教學中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用有限的習題來引出無限的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平時在課堂上我們做的課后題,它涉及到的知識這一節或這一章的內容,很少涉及的前面的內容,在做這些習題是我們不能把現在學過的知識和以前學過的知識貫穿在一起。所以老師應該適當的去改編書上的這些題或者找一些更有深度更具有挑戰性的題讓學生去做,從不同的角度看這道題有不同的答案,做到一題多解,讓學生們自己去討論,自己去得出結果。
設計一些題目條件不充分,可能有多種結果的題型。
比如:“比較一下7x和8x的大小”,雖然這道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我相信同學們做出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做這道題呢,首先我們要考慮的是x是大于零的數,還是等于零,或者是小于零的數,在x取不同的范圍是這道題有不同的答案。這樣我們達到了一題多解的目的,通過舉一些比較簡單的例題,去引發同學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結合自己以前學過的知識去解答這道題。
結束語:時代在變換,社會在發展,對于初中數學的有效教學,我們老師們也應該改變一下傳統的教學方式,要敢于創新,大膽實踐,積極主動地去尋找教學的新方法,新思路,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董林偉,喻平.基于學業水平質量監測的初中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狀況調查[J].數學教育學報,201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