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馥蘭
摘要:在新課改下,高中階段數學課程教學的模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新課改中明確指出:現在的高中階段數學課程,不但需要教授學生數學知識內容,更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數學文化,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形成優秀的數學思想,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將數學文化滲透其中,可以顯著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深刻地意識到數學知識內容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文將主要探究人教版高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的融合滲透。
關鍵詞:人教版;高中數學;數學文化;融合滲透
由于高中階段的數學課程作為應試考試中的關鍵課程,在很多學生和教師的眼中都會將數學課當做是贏得分數的關鍵工具,認為數學課程內容并沒有實際的價值。這種看法是較為膚淺的,數學課程中存在著較多的文化意義,值得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究,還能夠顯著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思想,提升數學核心素養,為學生以后的生活與工作打下夯實的基礎。
一、數學知識的美感,滲透數學文化
人們對美都有較強的認知,認為音樂存在美、美術存在美,但是很多人較難發覺數學課程中的美,認為數學知識內容較為枯燥與抽象,根本沒有美可言,但是數學的抽象性就是美的一種體現,只是相對較為隱蔽。數學知識的美不單單只是對于數學知識內容的學習、掌握相關的解題技巧與方式就能體會出來,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用心的探索與研究,才能夠較好地感知到數學具有的美。著名的教育家數學家徐先生曾經說過:對數學知識內容進行學習的關鍵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對美的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從而較好地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積極的進入到數學課堂中來。所以,高中教師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的時候,需要竭盡所能地將數學中存在的美感呈現出來,讓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內容,對其進行靈活運用的同時,還能夠深入地了解到數學知識的來源。數學內容中表現美的方式相對較多,從表現形式層面上來探究數學的美可以從概念美、定義與體系美等各個層面進行探究;從思維角度來探究數學美可以從數學的類比美、抽象美以及對稱美等進行探究。例如,教師在教授《三角恒等變換》課程的時候會涉及較多的公式,大部分的學生在對公式進行掌握的時候,都會容易出現混亂的狀況。那么,教師可以運用數學的對稱美來助力學生對公示的內容進行理解與掌握。三角形的兩角和以及差的余弦公式為Cos(α+β)=CosβCosa+ Sin[βSinα,與之對稱的三角形的兩角和以及差的正弦公式為Sin(α+B)=CosβSina+ CosαSinβ,學生就可以簡潔明了地發現其內在的對稱性,從而較好地對知識內容的來源進行掌握,還能夠讓學生較好地感受到數學具有的對稱美,從而有效地將數學文化滲透人數學課程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深深的被數學知識內容所吸引。
二、探究數學史,提升學生數學文化底蘊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有許多的偉大的數學家為后人累積了豐富的數學知識資源,他們的研究成果沿用至今,學生不僅需要學好數學知識,偉人的精神和事跡也需要去學習和傳唱。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數學史實,勾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用偉人的精神與事跡去激勵學生。不斷的深入挖掘高中數學歷史,提升學生的人文底蘊,增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在給學生們講授“二項式系數”時,教師可以先用史實進行帶人,問一下有人了解過二項式系數嗎?二項式系數的歷史背景呢?在互動的過程中,不僅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和學生進行互動,調動課堂氣氛。最后和學生一起分享,告訴同學們,二項式系數是我國南宋時期的數學家楊輝,在《詳解九章算法》中詳細解釋了二項式系數三角形的構造。由此可見,我們古代的數學成就,是值得我們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為之感到驕傲的,從而較好的豐富學生的數學文化底蘊。
三、將數學文化滲透到數學具有的應用性中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數學中所涉及的知識內容,被涵蓋在科學領域,生活領域以及哲學領域。教師需要跨越學科、跨越領域對學生進行數學課程教學活動,將數學知識內容當做載體,從而有效的實現數學知識內容具有的現實意義與應用價值,有效的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讓學生能夠正確的認知數學課程。例如,教師在講解指數函數的過程中,可以將收斂性、極限性零距離等這樣的關鍵詞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超越極限、挑戰極限的概念中讓學生進行區分。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講數學文化積極地滲透其中,可以用數學知識具有的美感滲透數學文化,在探究數學史的過程中滲透數學文化,將數學文化滲透到數學具有的應用性能中,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效率。
參考文獻
[1]陳敏,試論如何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J].數學教學通訊,2020(18):21-22.
[2]楊志勤,數學文化在高中課堂教學中滲透的途徑方法或策略[J].學周刊,2020(17):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