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花
摘 要:作為一門傳統的基礎學科,歷史教學在新時期的教育實施過程中也要注入新血液,迸發新活力,貢獻新作為,因此,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率,改變傳統枯燥的培養模式,借助歷史故事創設課堂情境,活躍課堂氛圍,促進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和有效提升。本文針對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展開討論,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歷史故事;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9-01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9.053
一般思維邏輯理念下,歷史學科的“教與學”,無非就是歷史年代和歷史事件的傳遞與傳承,這些久遠的事情需要學生死記硬背“啃書本”才能接受和掌握。其實,歷史教學可以將歷史故事融入課堂,豐富和創新教學模式,轉變歷史課堂枯燥的氛圍,使之變得活潑生動,妙趣橫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中積極探索歷史人物、事件教學實施路徑,拓展應用空間,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歷史發展觀念,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使學生主動積極地了解歷史,學習知識,深化對歷史史實的理解,增進記憶。
一、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意義
歷史故事融入初中歷史教學是新時期素質教育落實的需求,歷史故事的融入能夠促進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掌握,增進對歷史文化、古典文學的理解,提升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同時也是增加學生學科知識,提高成績的重要手段。初中歷史教師要積極探索將歷史故事融入歷史教學課堂的實施路徑和方法,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精心挑選寓意深刻、具有代表性和現實教育意義的歷史故事內容,這樣才能起到錦上添花,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學效果,吸引學生走進歷史故事情節,深化理解,促進吸收,增強對歷史人物、事件的興趣和愛好,提升學科的綜合能力水平[1]。
(一)歷史故事生動,內容豐富多樣
教師要深入了解初中生的特點,掌握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問題,從他們的興趣愛好出發,選擇教學的歷史故事,這樣學生容易接受,樂于深入理解。通過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介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描述,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理解把握,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歷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幫助初中生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二)緊扣教學大綱,輔助教學開展
教學要以大綱為主線,深入挖掘教材,圍繞教學目標選擇歷史故事內容,融入課堂教學活動,輔助教學開展。教師要把課前準備工作做好,精心設計歷史故事與教材內容的融合方式,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以故事的形式把重點和難點演繹出來,展現給學生,讓他們通過生動形象的人物和事件領會重點和難點內容的內在意蘊,找到解題思路,掌握技巧方法。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明確主題思想,科學創設情境
教育教學的目標是明確的,教學實施就要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歷史故事輔助課堂歷史教學,要求選擇的歷史故事主題要明確,揭示問題的思路要清晰,具有典型代表作用。學生通過對歷史故事前因、經過和后果的了解掌握,能夠受到歷史故事的啟發,深入理解歷史發展規律,用以指導現實生活,促進知識的吸收,提升學習效率。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會有興趣、有熱情,能夠積極自主探究學習,更加扎實地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2]。
二、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課前準備充分,幫助學生打好基礎
歷史是基于客觀真實,對社會曾經的實踐、發生的事情系統全面的反映和展現。在實踐教學中,學生對這些陳舊的歷史事件,過往的史實,缺乏主動探究和了解的興趣。教師要充分考慮這一點,切實做好歷史學科教學的前期準備工作,把課備好,防止課堂講解枯燥乏味,學生聽不進去,教學效果不好。
將歷史故事融入歷史課堂教學,通過生動的歷史故事講述,可以讓歷史教學效果迅速得到提高和鞏固,讓學生扎實地掌握知識。歷史教師要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結合實際教學需要和學生特點,精心挑選與教學有關的歷史故事,或者將教學內容以故事化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要善于把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所在的地域性、差異化的風土人情、人文特征融入歷史情景中,以故事的方式講述出來,讓學生被吸引和打動,從中收獲知識,從而培養初中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
教師要善于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手段開展歷史故事教學,滿足初中生的好奇心,提升他們的求知欲,通過歷史故事的觸動,深化知識內涵的理解,進而使學生主動去搜集、整理歷史故事,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分享,形成良好學風。
在課堂上開展歷史故事的討論與互動,有利于開發初中生的潛能和思維深度,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批判能力,進一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生態文明課堂建設,推動歷史故事融入課堂教學,為初中生學好歷史,掌握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相關內容、為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3]。
(二)借助歷史故事,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要想有效突破歷史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先找到癥結所在,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后對癥下藥,藥到病除,收獲成效。
在實踐教學中,初中階段歷史教學的理論概念性內容是重點和難點,學生對教師枯燥乏味的單純講解難以接受。很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與學生的理解存在偏差,難以實現同頻共振,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教學思路,無法全面掌握重難點知識。教師要主動探求改變這種現狀的方法和路徑,創新教學新模式,引入歷史故事,為學生創建新型的學習條件。借助生動形象的歷史故事,學生可以對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系統掌握。通過歷史故事教學,單調的歷史事件變得生動起來,人物很具體,事件更形象。教師選擇歷史故事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圍繞教材內容,以教材為根基,以歷史故事為枝葉,將故事與教材深度結合,使得教材內容鮮活,便于理解記憶。
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開展多媒體教學,利用教學工具的特點豐富歷史課堂教學,通過播放視頻、圖片、歷史故事等,使得歷史教學聲情并茂,深化學生的理解,讓歷史課堂充滿生機活力,在身心愉悅的氛圍下突破歷史教學的重難點,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快速提升。例如學習“商鞅變法”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觀看視頻“徙木立信”,促進學生加深對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記憶。
(三)開展小組合作,深入探究歷史規律
新形勢下,初中生的思維發展迅速,現代信息網絡的發達,對現代化、信息化工具的接觸和使用促進了他們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的發展。現代各種與人們生活相關的網絡系統的推廣普及和應用,增加了人們的學習機會,學生學習的知識面日趨廣泛。
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科學地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優勢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促進學生自主收集歷史資料和歷史故事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將收集到的內容拿到歷史課堂上與同學展開討論,進行研究與分析,提升知識和能力。教師要突出“學生為主體”的創新型課堂教學,讓他們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小組,開展合作探究學習,自由發揮,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想法,聽取他人的意見和觀點。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判斷、總結等都可以是學生討論學習的知識點,學生通過自主分析與研究得出判斷和結論,能夠有效提高初中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師要加強學生間的互動配合,活躍課堂氛圍,讓他們深入探究歷史故事中蘊含的歷史規律,形成獨立的歷史見解。教師要組織學習小組之間進行學習競爭,開展小組之間的辯論和成果展示,促使小組成員形成團隊合作意識,自覺分工合作,默契配合,共同探究答案,完成教師安排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動手收集信息內容,對所學歷史事件、故事內容的理解和認識會更加深刻。同時,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集體主義意識。學生從中體會到歷史故事和歷史學習帶來的樂趣,愛上對歷史的學習,產生深厚的歷史情結[4]。
(四)創設教學環境,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初中生處于青春發育的重要時期,人生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身體和生理在這一時期的變化很大,他們的精神生活需求也開始從簡單向復雜化發展和轉變,正是他們形成“三觀”,塑造獨立人格特征的關鍵階段。社會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各種變化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成長。作為歷史學科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心理狀況的觀察和了解,促進學生歷史學科知識的提升,幫助學生養成獨立健全的人格。
教師要加強生態文明課堂建設,幫助學生掌握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針對學生的情緒波動,要及時給予指導和引領,適時進行心理疏導,強化班風學風建設,通過良好學習環境的營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發育。通過歷史故事引入歷史課堂教學,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養成環境,全力構建生態文明課堂,讓初中生帶著快樂的心情進行歷史和各個學科的學習,充分發揮歷史故事教學的現實作用,激發學生的潛能和智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歷史知識和素養的提升,實現學生全面綜合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科學合理地運用歷史故事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有利于學科教育教學模式新時期的創新發展,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的快速轉換和實踐應用,是傳統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補充和提高。教師要將歷史故事多樣化地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生動形象的故事闡述過程中,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獲得知識的浸潤,提高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形成歷史時空觀念,促進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全面發展,快速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劉邦.生本教育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16.
[2]曹艷.初中歷史教學中情境創設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
[3]謝婷.歷史情景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
[4]李新英.淺談初中歷史教學對歷史核心素養的解讀[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2):71.
[責任編輯 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