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宗彥
摘 要: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學習遷移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法。學習遷移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數學學習的本質與規律,指導數學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可以看到教師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學習遷移的方法,用教材中的實例表現,建立正確的認識結構;尋找共同點,更好地搭建遷移的橋梁;展現數學特質,提升小學生表達水準。本文對學習遷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闡述,以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促使小學生核心素養能夠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學習遷移;小學數學教學;知識應用;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5C-0042-0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報告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不會學習的人并不是天生就很笨,而是沒有運用好的學習方法,運用了好的學習方法,就能很好地進行學習,而這個好方法就是學習遷移法。學習遷移法是指,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要從感性轉移到理性、從具體事物轉向抽象事物的認識過程。
一、學習遷移的內容以及學習遷移的類型
(一)學習遷移的具體內容
心理學家對學習遷移進行過很多次的描述,其中有一位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奧蘇伯爾,他認為學習遷移就是一種學習方式對另一種學習方式的影響,不僅僅是前面的學習方式對后面的學習方式進行干擾,還可能是后面的學習方式對前面的學習方式有所影響。這些影響有可能是積極的,也有可能是消極的。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來講,學習遷移主要指的是先前學習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與后面學習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之間相互影響。在小學數學中,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等都存在緊密的聯系,他們之間互相影響,所以,學習遷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價值較高。
(二)學習遷移的類型
學習遷移的種類有很多,比如,正遷移與負遷移、順向遷移與逆向遷移、水平遷移與垂直遷移、一般遷移與特殊遷移。
以正遷移和負遷移來說,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教師在講 “九加幾”這一節的時候,運用學習遷移的方法進行學習,可以依據“湊十”的方法來進行,“七加幾、六加幾”也運用“湊十”的方法,這就是正遷移,也就是積極影響。一種學習方法如果對另一種學習方法發揮消極的作用,就會讓小學生產生錯誤的思想,阻礙了小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古人學習寫字,一就是一橫,二就是兩橫,三就是三橫,這樣就會給學習寫字的人造成誤區,認為如果寫一個萬字,就要畫一萬個橫。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小學生也會產生這樣錯誤的想法。隨著教師對學習遷移進行深入的研究,一點一滴找到了新的分類方法,不同的遷移類型對小學生的學習會產生很大的幫助作用。
二、學習遷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
(一)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沒有讓小學生建立認知結構
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小學生一般會按照自己的認知進行學習,但是,教師沒有讓小學生對數學知識建立正確的認知結構,這樣就給學生學習數學帶來了不小的麻煩,阻礙了小學生數學的遷移能力。
(二)小學生不明白新舊知識可以相互聯系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不明白舊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系,不清楚新舊知識之間的共同點。教師沒有給新知識和舊知識搭建起一座橋梁,小學生自己也不會去拿新舊知識作比較。
(三)小學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展現數學的本質
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已經有了基本數學概括的水準,但是,教師沒有展現數學的本質,學生就不明白數學概括水準在學習遷移中的重要性。
三、學習遷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解決措施
(一)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讓小學生建立正確的認知結構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在大腦中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按照自己的認識水平進行組合,建立正確的認知結構,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才能對數學知識有正確認知。教師依據優秀的數學素材,才能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從而促進遷移能力的形成。
教師把數學教材的順序進行分類,第一個展現在學生眼前的就是最基礎的、最廣泛的概念,第二個才是細節和具體化。比如,在學習“四邊形”時,首先要通過日常用品認識四邊形,然后對四邊形進行分類,如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等,這就是循序漸進的呈現方式,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除了遵守由個體逐漸分化的原則之外,還要對其進行綜合整理,以加深學習。
再比如,學習“小數加法”時,要讓學生明白小數加法、分數加法、整數加法的相同點,找出相同的方法后讓學生自己領會。教師要讓小學生明白,一個物體可以代替另一個物體,促進小學生的遷移能力的提高。
(二)讓小學生明白新舊知識可以相互聯系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形成正遷移,不僅要復習鞏固舊知識,還要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新舊知識之間有同化的作用,才能將知識進行擴展,把舊知識進行提煉。教師要在新舊知識之間搭一座橋梁,讓小學生明白新舊知識之間可以相互聯系,從而開發小學生學習遷移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分數和小數”時,雖然是兩個知識點,但是仔細剖析就會發現,其實分數和小數是一個知識點,只是數的不同的兩種形態,其意義是一樣的,分數的加法和小數的加法一致,但不是一模一樣,還是有不同的計算模式的,讓小學生可以自主地對數學進行學習,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再比如,講授“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可以先設計整數除法的復習題:1200÷200=( ),120÷20=( ),12÷2=( )。在復習舊知練習結束后,設計一組專門訓練小數除法中小數點的訓練題,只要求將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不需要計算結果。例如,在()里填上適當的數:1.2÷0.2=( )÷2,1.2÷0.02=( )÷2,0.12÷0.2=( )÷( )。這樣的練習設計把教學的難點降低,通過復習,學生重溫了一次“商不變規律”和“小數點移動引起數的大小變化”,體現了教學角色的轉變,注重學生對學習活動的體驗,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小學數學教師展現數學本質,提升小學生的表達水準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小學生仔細地進行觀察和比較,準確地表達出小學數學知識的本質特征,讓孩子們理解并對數學的基本概念進行掌握,進而提升學生的概括水準。
比如,在學習《圓》時,可以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圓,比如盤子是圓形的,太陽是圓形的,汽車輪胎是圓形的,并對這些事物進行觀察和對比,概括出圓的概念和特征。學生也可以自己根據觀察和對比的結果,對圓進行自己的理解,并把它表達出來。這種通過觀察和比較來發現圖像的特點的方法,在數學教學中也叫發現法。
教師運用發現法對小學生進行教育,可以培養小學生的觀察和對比的能力,提升小學生的概括水準,有利于小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也對小學生今后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從某一個知識起點開始講解,指引小學生學習這些內容,了解這樣內容的本質特點,并通過具體的例子進行說明。讓這些知識對小學生今后的學習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小學生了解數學知識,還要讓小學生理解數學的本質是什么,找到數學知識中相互聯系的點,很好地把舊的知識轉移到新的知識,形成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學習遷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合理地運用,才能發散小學生的思維,擴展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思想,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成效,促進小學生對數學的領悟,進而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謝愛紅.學習遷移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新校園(中旬),2016,(4).
[2]吳雅婧.學習遷移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求知導刊,2015,(22).
[3]龔少英.學習遷移研究的歷史與發展[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4]陳健.學習遷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課程,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