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斌
摘要:高中數學在整個高中學習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對高中生的影響不容忽視。特別是對于理科生來說,數學成績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理綜的水平,而文科班也時常傳出“得數學者得文科天下”的口號。因此,學好數學幾乎是高中生最重要的事情了,但是學好數學卻并不容易。高中數學知識點繁多,學生很容易忽視一些細節而導致“滿盤皆輸”;另一方面,從數學試卷的題目設置上來看,數學科目的考試不僅僅是對基礎知識的考察,更是對學生解題思路的檢查和對核心素養的了解。基于此,本文就高中數學的特點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對那些受高中數學困擾的學生有一些幫助。
關鍵詞:高中數學;解題思路;有效引導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整改,數學學科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表現在題干的增長,學生要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識和生活常識才能通讀題干;另一方面,難度高的題也時常出現在最后的部分,作為壓軸拉分題出現,這就要求學生要把握整體的解題思路,才能解出整道題。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加強整體思路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解題技巧,進而提高學習成績,并促使學生更加獨立地思考,培養學科綜合素養。
一、高中數學學科特點
(一)高中數學不僅僅增加了很多知識點,而且語言變化加大了。高中的數學語言與初中有著顯著的區別。初中的數學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語言方式進行表達,而高一數學一下子就觸及抽象的集合符號語言、邏輯運算語言、函數語言、圖形語言等。也就是說抽象化程度大大提升,抽象是感覺難的主要原因。
(二)思維方法迥然不同。高中數學思維方法與初中階段大不相同。初中階段主要是統一的思維模式,確定了常見的思維套路,因此,形成初中階段在數學學習中習慣于這種機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式。而高中數學在解題方法步驟上靈活多變,往往一題多解,往往一道題用代數法能解出,用幾何法也能解出,但每種解題方法所用時間和出錯的機會不一樣,這就要求對各種思想方法如數形結合、分類討論、整體換元、消元等思想方法融會貫通,思想方法的學習就像外語的語法一樣,在高中數學的學習中占很大比例。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夠找出正確的解題思路。
二、數學教學現狀
現在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十分單一,從事數學學科教學的教師很多都是資歷較深的年長的老師,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雖然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也形成了不能輕易更改的教學模式。這些老教師中的個別教師甚至只是按照教案的內容向學生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在知識的吸收和解題的過程中自己摸索著解題思路。而且教師在課后會布置大量相同類型的習題,搞題海戰術,這讓學生花費太多時間在完成任務上,很難有時間進行解題思路方面的研究,這種教學模式是對學生極其不利的。
三、高中數學解題思路的探究
(一)注重培養學生解題思路
在現在的社會背景下,家長對于孩子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成績和效果十分關注,而當今社會對學生的整體水平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嚴格。這時,教師就應該發揮自己教書育人的作用,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利用課堂時間進行知識框架和整體思路的引導和總結,并對學生掌握不好的知識點歸類進行專題研究,確保學生能夠在考試中臨危不亂,順利解決各種題型。例如,教師在講解北師版高中數學中《平行關系的判定》這一課時,教師應該通過相關例題總結出判定平行的幾種常見方法,并和學生一起解出題目,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就會明白教師的解題思路,進而為獨立完成解題創造條件。
(二)開展解題思路主題活動
高中生學習壓力很大,尤其是對于需要花費時間的學科更是花費了太多精力,針對數學學科來說,學生在不能掌握固定的解題思路的前提下只能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這不僅僅會浪費很多時間精力,效果也不是特別理想。因此,教師應該及時地“傳道授業解惑”,開展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學生在互動的同時也對思路有了一個大概的把握,教師再分揀出一些相關的習題,保證不重不漏的情況下,交給學生完成。
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應該根據教育形勢的變化及時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立足于對教學方法的探究,引導學生形成解題思路,并對類型題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形成一種解題的通用思路,構建知識框架,拒絕題海戰術。教師在完成數學學科的教學任務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這方面的訓練,運用多媒體技術改變枯燥乏味的現狀,進而活躍學生思維。
參考文獻:
[1]楊靜雅.高中數學解題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的研究[J].中外企業家,2020(15):229.
[2]張慧芳.淺析高中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對學生解題思路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24):127.
[3]張玉良.基于構造法的高中數學解題教學——以等差、等比數列為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3):135.
[4]池美燕.關于高中數學函數解題思路多元化的方法舉例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01):59-60.
[5]姜蕾.淺談高中數學函數解題思路多元化的方法舉例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8(48):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