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內容摘要】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中增加了歷史這門學科。初中歷史學科教學,除了要向學生傳播普及歷史知識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以提供學生認識世界的新角度。在這個過程中,史料的運用可以幫助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史料運用?教學有效性
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水平由低向高發展和轉化,獲取知識的方式也將發生變化:由無意識的接收變為有意識的探究。初中生將要通過系統的歷史課程學習,從中掌握獲取知識的新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學會運用史料。因此,歷史教學中要重視史料的運用。
一、歷史教學中要重視史料的運用
首先,史料是歷史學科的依據。梁啟超先生曾經說過,“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其次,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思維。“歷史學就是史料學”,傅斯年先生此說雖然被學界很多人認為過于偏激,但從史料基礎性作用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此話并不為過。“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運用史料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和史料實證的歷史素養。同時,運用史料必然要面臨史料的獲取、分析和推論,由此,學生的分析理解力以及歷史思維得到了訓練。最后,從近年來的歷史中考趨勢來看,材料分析題的分值比重在逐漸增加,這也要求歷史教學中要重視史料的運用。重視史料的運用,在歷史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史料,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運用史料教學的措施
提及史料,很多人以為就是枯燥難懂的古文,實則不然。史料的種類豐富多樣,從表現形式來看,主要可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三種。合理地運用史料,非但不會使課堂枯燥乏味,反而會增加課堂的生動性和科學性,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究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運用文獻史料,增加歷史教學的科學性和邏輯性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文獻史料的運用最為廣泛。文獻資料里蘊含著大量的歷史信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真實的歷史社會。部編歷史課本中引用的文獻史料主要分布在導言、材料研讀、相關史事、課后活動和知識拓展五個欄目中。其中,材料研讀和課后活動中多涉及原始史料的研讀。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課本中選擇的史料難度適宜,使學生通過分析史料了解歷史信息的可操作性很強。以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為例。課本中提到,“西漢建立之初,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這種表述過于抽象,學生可能會問,“情況果真如此嗎,具體表現如何呢?”“材料研讀”欄目中運用了《漢書.食貨志》中的史料:“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這樣一來,課本的知識表述有了史料依據,得到印證,增加了教學的科學性。同時史料中具體形象的記載,也增加了課本內容的生動性、形象性,便于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出于本能,學生不禁會思考“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漢初的皇帝會采取什么措施來改變這種狀況呢?”這樣既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人,又可利用“課后活動”欄目中的史料自然地過渡到“文景之治”的知識點。史料中提到,“漢文帝時,大臣賈誼上書建議‘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大臣晁錯提出‘務民于農桑,薄賦斂。文帝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提倡以農為本。”初中歷史課程重視以史料的邏輯關系來組織編排教材,課堂教學也應該要善用史料來組織教學。
2.運用實物史料,增加歷史教學的具體性和生動性
實物史料是歷史的見證,被稱為凝固了的歷史,是歷史知識的可靠來源。較之文獻史料,實物史料更加形象生動,是學生關于歷史描述的形象落地,最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在歷史教學中,如果能夠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實物史料,學習效果最好。比如,學習八年級上冊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學生要了解英法的罪行,可以到圓明園遺址參觀;要了解古代中國的防御工事,可以到長城遺址參觀。二是利用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比如在介紹吳越爭霸時,蘇州的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到虎丘和古城墻遺址參觀。在介紹太平天國運動時,可以組織學生到忠王府參觀。通過直觀的接觸,學生會對歷史產生更大的興趣,歷史學習也由課堂延伸至了課外。
3.運用口述史料,增加歷史教學的共情性
美國知名口述史學者唐納德·里奇認為,“口述史是以錄音訪談的方式搜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它與大多文獻資料流傳下來的主流群體視角不同,代表的是個體的聲音,能夠展現在歷史的長河中,作為個體的人所擁有的感受,是有情感的歷史記憶。在歷史教學運用中,口述史料是對文獻史料和實物史料很好的補充。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時,除了運用課本中介紹的九一八事變和南京大屠殺的史料之外,在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時,最好還要尋求最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筆者生活在蘇州,在教學中引用了蘇州常熟吳市湯家橋村人王永元的口述史料如下:
1937年11月13日上午,有三四個日本兵從高浦口登陸后闖到我家……為了防止日本兵侮辱,我娘和姑媽、伯娘都在臉上涂了鍋底灰。我好公見日本兵走近,為了保護在包廂內的家人,就趕緊從灶前走到門外,日本兵對我好公嘰里咕嚕地講著日語,好公一句也聽不懂,就有日本兵叫道:“死啦死啦的!”包廂里的人只聽到一聲慘叫,以后就沒了聲音。日本兵殺死我好公后又放火燒房子……我好婆等出去一看,只見好公躺在大門屋下的洋泥溝里,地上、身上都是血,再一看好公肚皮上、胸口上被刺了七刀。
通過口述史料還原歷史情境,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日本法西斯的罪行是反人類的,它就曾經發生在每一個普通家庭和民眾的身上。歷史的血肉感和疼痛感更加真實,學生產生強烈的歷史共情,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歷史、反思歷史、對待歷史,用更正確的態度來面對現實。
三、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1.確保史料的真實性
在組織課堂教學研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史料眾多,浩如煙海。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偽存真,運用真實的史料組織教學。其次,真實史料從來源和價值上看,又可以分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是直接記述歷史事件的史料。二手史料是通過研究一手史料而形成的研究成果。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區分,合理運用。只有史料選取運用得真實可信,我們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價值的。
2.豐富史料的多元性
每一個歷史問題都有多個側面,在歷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盡可能多方面地分析了解。比如“冷戰”的歷史影響是課程中的難點問題,但教材中并未提及相關內容。教師可以從世界格局、國際安全、科技發展等多角度選取史料分析。選取的史料越多元,提供給學生的角度越多,信息越全面,學生就越能接近歷史的真相。
3.處理史料的活用性
歷史教學中,選擇精要的史料,活用用活,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比如一幅漢代“絲綢之路路線圖”,我們既可以從中掌握漢代絲綢之路的狀況,了解中外文明的交流,又可以聯系“一帶一路”的實施,探究現實意義,同時還可以了解民族關系、國家疆域等知識。如此,只需要將一則地圖史料用活,通過一系列的追問探究,便可打開學生思維,構建知識網絡。
歷史學家茅海建先生曾經說過:“歷史學追求的,不是義理。上的正確,而是事實的真相.....要從史料基礎出發,建造出一塊塊結實而有分量的石塊。”以史為基石,構建有效的課堂;以史為基石,培養求真的學子;以史為基石,初中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9
【2】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1-53.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胥江實驗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