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文
摘 要:樂譜是學生走進音樂殿堂的鑰匙,只有學會了識譜,學生才能更加自如地欣賞歌曲、表演歌曲、創作歌曲。但是,如今的小學音樂識譜教學卻陷入了困境,存在教師重視程度不高、教學方式單一、知識點分散等諸多問題,難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作能力。因此,只有通過營造課堂氛圍,利用高科技,并鼓勵學生實踐,不斷創新、優化教學方法,才能夠有效地提高小學識譜教學的成果,并最大化地實現小學音樂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識譜;創新教學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和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音樂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一,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人們逐漸意識到,通過學習音樂,學生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創作能力,還可以在課堂中掌握一門樂器,學會一項技能,通過情感教育學生能夠提升自身道德修養,保持身心健康。識譜是音樂學科的基礎內容之一,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許多小學生卻缺乏基本的識譜能力,只會簡單地對歌曲進行模仿跟唱,或在老師的帶唱下表演歌曲,一旦遇到不熟悉的歌曲,沒有外界的引導,就變成了“譜盲”。因此,創新音樂識譜教學的方法,切實提高音樂識譜教學的效果和效率,是目前小學音樂教學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小學音樂識譜教學的現狀
(一)教師存在抵觸情緒,重視程度較低
識譜是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難點之一。由于教學難度高,許多教師或是擔心學生積極性降低,或是擔心自身教學水平不夠,將課程的重心從識譜轉移到了歌曲欣賞、歌曲演唱和歌曲創作上,有意識地排斥識譜教學,存在比較嚴重的抵觸心理。在課堂上,教師僅僅帶領學生跟著自己演唱,更有甚者直接播放音樂電影讓學生欣賞,久而久之,識譜教學的重要性就降低了。當然,鑒賞能力也很重要,但是識譜是欣賞歌曲、演唱歌曲和創作歌曲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識譜知識,才能夠更好地進行后續的實踐活動,否則學生的音樂能力將僅僅停留在模仿上,不利于課堂外的自助學習,也不利于全面提升音樂素養。
(二)照本宣科,教學方式單一
和語文學科中的拼音、數學學科中的計算公式、英語學科中的字母一樣,識譜是學生學習音樂的手段,而不是目標。于是,為了打好基礎,盡快讓學生學會識譜,從而更好地欣賞歌曲、演唱歌曲、創作歌曲,許多教師直接照本宣科,讓學生死記硬背課本上的知識點,進行“填鴨式”教學。但是,不同于拼音、公式和字母,樂譜相對而言更加抽象,如此單一的教學方式不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無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知識點分散,不夠連貫
在大多數音樂教材中,識譜知識以樂曲為載體,十分分散,給音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很少布置音樂作業,更沒有機會組織學生集中復習,更何況音樂課并不是每天都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識譜知識的學習不夠連貫,不成系統,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自然很難獲得識譜能力。
二、小學音樂識譜教學方法創新
——以蘇教版小學音樂教材為例
(一)通過游戲營造識譜氛圍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尤其需要考慮到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不宜直接進行識譜訓練,而是應該通過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其對識譜產生興趣,減少畏懼的心理,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意愿。
在《七個小兄弟》教學中,教師可以按照座位的順序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分別扮演“do、re、mi、fa、sol、la、si”七個音符,然后,讓學生互相介紹自己的新身份,并為自己的新身份想一段合適的介紹詞。比如,“我的名字是do,我的拳頭緊緊握”,“我的名字是re,我是一座小山坡”,“我的名字是mi,家中有個平底鍋”,使學生在互動中熟悉音符的名稱和特點。在學生對自身扮演的音符熟悉之后,教師可以展開一系列游戲。比如,教師喊出音符名稱,與之對應的學生就要立即起立。不同小組之間還可以進行比賽,比比誰的速度最快,誰的準確率最高。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將不同的音符制作成座位,將“搶椅子”游戲與識譜教學相結合。同樣的,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成七個音符的卡通娃娃,并將特制的音符椅子按照音高順序排列。在學生熟悉自身扮演的音符之后,由教師拿一架三角鐵有節奏地進行敲擊,學生們則圍著不同的“音符椅子”朝同一方向轉,當教師停止敲擊時,學生就要立刻坐到與自己扮演的音符娃娃對應的座位上,最慢的學生淘汰,直到決出冠軍。這個游戲不僅可以讓學生熟悉音符,還能通過調整三角鐵的敲打節奏增強學生的節奏感,通過“搶椅子”鍛煉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可謂一舉多得。通過游戲,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能記住這幾個音符,并產生參與感,為之后正式的識譜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運用科技提高識譜能力
小學生擁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小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難以長時間集中,樂譜又十分抽象。如果教學的過程略微枯燥,就容易讓學生喪失興趣,出現心不在焉的情況,嘴巴跟著唱,心卻不在課堂上。因此,為了適應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應該善于利用多媒體等科技,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化抽象為具體,將陌生的音符化為學生可見可感的物件,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盡可能地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識譜教學的效果。
比如,在《趕花會》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A段與B段不同,教師可以在播放音樂時配上符合音樂場景的視頻畫面,給學生以沉浸式的體驗。在學生對不同的節奏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教師還可以利用制圖、動畫軟件將學生生活中可見的物件結合起來,繪制成圖譜。星星隨著音樂的節奏出現,特別的音符如八分休止符則可以選擇不同顏色的星星替代,視覺與聽覺相結合,提高識譜教學的成效。課后,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等軟件將難點錄制成視頻。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如果不能在當天對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及時復習,那么掌握的知識只剩下原來的25%,75%的知識都會被遺忘。如此一來,音樂素養較弱的學生可以反復觀看課堂所學,其他學生也能鞏固識譜知識。
(三)學習樂器實踐識譜知識
正如前文所述,識譜是音樂教學的手段,而非最終目的。學會了識譜,學生即便沒有外界引導,也能夠演唱自己喜歡的歌曲、彈奏自己喜歡的樂曲。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識譜知識后,一定要為其創造充分的實踐機會,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強化其對音樂的感受,這樣才能讓其意識到識譜的重要性,體會到識譜的樂趣,并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比如,在《瑤族舞曲》教學中,歌曲的引子部分有一段節奏反復出現。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為了讓學生熟悉這一節奏,教師往往會讓學生通過鼓掌、跺腳來進行模仿,但是使用真正的樂器進行演奏則會給學生帶來與眾不同的體驗。不同的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特色和學生的興趣選擇合適的樂器進行識譜教學,以便于學習、易于攜帶為佳,如口風琴、豎笛、葫蘆絲等。另外,如今不少軟件也有模擬各種樂器的功能,如WeDrum。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進行演奏,在實踐中鞏固識譜知識。總之,將樂器引入識譜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節奏感、音樂鑒賞力和音樂表現力,可謂一舉多得。
三、結語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和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人們對音樂的認知越來越深入。通過學習音樂,學生不僅能夠獲得知識,還能陶冶情操。音符是音樂的基石,識譜則是學習音樂的基礎。遺憾的是,如今小學生的識譜能力不容樂觀,識譜教學的方法亟待優化。首先,教師應該克服自身對識譜教學的恐懼心理,我們應該相信,既然學生有能力掌握漢語拼音、數學公式和英語單詞,自然也能掌握簡譜和五線譜。其次,教師應該不斷創新識譜教學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掌握學生的認識能力、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為其營造沉浸式的學習氛圍、創造多種多樣的實踐機會,并將科技融入課堂。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高小學識譜教學的成效,最大限度地實現小學音樂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余麗萍.小學音樂識譜教學的誤區與對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6):90-91.
[2]陳艷.小學音樂識譜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國教師,2018(S2):78.
[3]唐恬.互聯網+背景下小學音樂識譜教學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8):77.
作者單位:
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城東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