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觀察實驗》指導課的教學為例,論述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方法,建議教師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觸發學生多維度的感悟,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
【關鍵詞】體驗 感悟 《觀察實驗》 指導課 觀察作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089-03
觀察作文需要通過學生有體驗的、有感受的觀察來獲取信息,從而進行語言的組織和整理。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基礎,在上學期的雞蛋漂浮實驗中,他們已經意識到這類作文中描寫人物神態、動作、心理的重要性,并且已經行之有效地運用于習作中。本節課是進行胖大海的泡發實驗,在前后的兩次教學中,筆者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情感體驗,引導他們抒發真情實感。
一、第一次教學:觀察實驗,學會觀察
(一)初步感知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顆神奇的種子,請你們仔細觀察,說一說你們的發現。(引導學生從視覺、觸覺、嗅覺等方面去闡述)
(學生仔細觀察,暢談發現)
生1:從視覺上看,它是褐色的,長得有點像桃子里面的果仁;形狀有點像山芋,又有點像橄欖……
生2:從觸覺上看,它硬硬的,表面凹凸不平,有點粗糙,有紋路……
生3:從嗅覺上看,我可以聞到一股淡淡的清香,還有酸酸的味道,非常好聞,使人的心一下子平靜下來……
(二)觀察變化
師:當我們倒上開水,這顆種子會有什么變化呢?(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引導學生觀察胖大海的泡發過程)同學們要仔細觀察它在水中的變化。
(學生暢談實驗過程中的發現)
師:下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嘗試做這個實驗,在組內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讓學生交流新發現。學生交流內容略)
師:老師將實驗過程濃縮在接下來的視頻里,請大家再一次仔細觀察。
(在學生看完以后,指導學生將實驗的過程清楚地寫下來)
【設計意圖】我們觀察的對象往往會有各種屬性,如形狀、顏色、氣味、硬度等,這些屬性需要學生調動多個感官去觀察,才能對事物有一個鮮明而完整的印象。在教學時,筆者注重指導學生調動視覺、觸覺、嗅覺等感官觀察胖大海的樣子及其泡發的過程。
【反思】這是第一次試教課的基本流程,筆者上完課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浮于表面,不夠扎實,尤其是缺乏實質性的寫作指導。學生的回答其實很精彩,從多個方面匯報了自己眼睛看到的、手觸摸到的、鼻子聞到的,但是他們寫出來的文章卻是扣不住重點,語言組織零散無主題,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形和神都很散。
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認為:“寫作過程及步驟是一個非線性的過程,從構思到起草,再到修改、修訂、發表,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看來,導引性的指導必不可少。此外,教師的表述也過于書面化,與兒童的實際認知不符合,如視覺、觸覺、嗅覺等完全可以用簡簡單單的“看、摸、聞”來代替。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的教學。
二、第二次教學:多角度品味,學會合理想象
第二次的教學設計筆者增添了具有導引效果的表格(設計表格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觀察、實驗、匯報、寫作時有章可循),同時,還提高了評價語的有效性,在學生回答的時候就將“合理想象”這一概念引入,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認知度。
(一)觀察體驗
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顆神奇的種子,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通過看(板書:看)來說一說它的樣子(從顏色、形狀等方面)。
生1:深褐色,兩頭尖尖,橢圓形,像橄欖。
生2:像眼睛……
(教師適時引入“合理的想象”一詞)
師:今天,老師也把它帶到了我們的課堂,老師請幾個代表來摸一下(板書:摸),說說你的感覺。
生3:粗糙、凹凸不平、坑坑洼洼。
生4:有紋路。
生5:麻麻的……
師:除了看和摸,咱們還可以聞一聞(板書:聞),誰來聞一聞,說說是什么味道?
生6:淡淡的清香。
生7:一股苦味。
生8:酸酸的味道。
生9:沒什么特別的味道……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看、摸、聞等多種感官參與進行觀察,初步知道了它的特點。那么你知道這個種子的名字嗎?老師告訴你們,它的名字叫“胖大海”(投影出示“胖大海”)。聽到這個名字,你有什么疑問嗎?
【設計意圖】從原先的視覺、觸覺、嗅覺到現在的看、摸、聞,生硬的表述轉換成了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表達,讓學生產生親切感。這樣的轉換從兒童思考問題的角度出發,鼓勵他們仔細觀察胖大海實物,使他們聯系生活中的已有認知進行充分的聯想。
(二)實驗引路
師:是呀,這么一顆小小的干癟癟的種子怎么會有一個這么奇特的名字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答案很快就會揭曉。注意:在實驗的過程中,同學們要仔細觀察胖大海外形的變化,睜大眼睛仔細瞧。(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引導學生觀察胖大海的泡發,期間可以讓學生用吸管或勺子將胖大海搗一搗,促進泡發:你看,它就像一個睡美人一樣還不肯醒呢,我來喚醒它吧)
【設計意圖】胖大海在實際泡發時并不會那么迅速地脹裂開來,利用這短暫的時間,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它是睡美人,也可以是沉睡的寶寶等,這就在無形當中教會學生用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和一顆敢于想象的心去思考、觀察加入水以后,胖大海在顏色、形態、質地、形狀等方面的變化。
在學生暢談發現之后,教師點評時再次提到“合理的想象”這一概念,為學生后續的匯報及寫作做準備。
師:通過觀察實驗和適當的想象,我們發現,一粒小小的胖大海放入水中竟然發生這樣大的變化。我知道,下面有的同學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試一試了,不著急,做實驗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觀察要求。
出示實驗要求并講解:觀察角度、變化過程、合理想象(剛才我們說到的像什么,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它在水里干什么……)
【設計意圖】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之前,教師出示表格,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仔細研究其變化過程,并通過合理的想象進行拓展,由外在的感受轉化為內在的表達,由外顯的變化轉化為語言的陳述。同時,增加了其他的觀察角度,鼓勵學生多維度地抒發感受(如果學生能發現其他角度的變化,教師必須給一個大大的贊)。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的帶領下,自己嘗試泡一泡胖大海。請近距離觀察一下這種變化,并且把你的發現跟組員輕聲交流。剛才沒有機會摸到胖大海的同學,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地摸一摸。
(提醒學生做實驗時注意安全)
實驗結束,小組推選代表匯報自己的新發現,要求按照表格上的幾點要求,盡量每個點都要說到,并且鼓勵學生從其他角度進行匯報。
師:大家匯報得非常好。其實,老師把完整的泡發過程濃縮到了接下來這段幾十秒的視頻里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注意,這次看視頻結束之后,我們就要動筆寫了,所以請你一定要認真觀察每一個細節。
(三)下筆成文
師:下面請同學們把自己剛才觀察到的和想象到的動筆寫一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只寫一段,請大家從老師加開水這部分寫起,也可以寫自己小組做實驗的過程,直接寫胖大海在加入開水后的一系列變化,要圍繞表格中的幾點進行詳細描述。
(讓學生交流習作片段)
師:如果僅僅寫好實驗經過,頂多只能算是一個實驗記錄,要想讓文章更生動,我們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出示作業要求并講解:自擬一個合適的題目;給習作的片段加上開頭和結尾;將實驗過程中同學們的表現,如語言、動作、神態以及自己的心理變化描寫生動)
【設計意圖】如果僅僅是將實驗過程寫清楚,對五年級學生來說顯然不夠。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特地增加了這一環節,對本次習作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尤其是人物的表現。這一點很多學生在無形中已經寫到了,但是沒有具體的量化或者定性。結合上學期的寫作要求,將兩者相結合,使本次觀察實驗的習作語句更豐富,內容更豐滿,情感更真摯。
【反思】這節課中,學生的回答依然很精彩,“像大樹的根”“仿佛跳舞的水母”“像我媽媽喝的核桃漿”“胖大海就像一個長滿頭發的老人”……這些都是學生充滿想象的答案。在教師做完實驗,讓學生發言的時候,評價語就時常提到“合理想象”這一概念,讓學生對其有一種初步的印象,再通過真切的觀察獲得獨特的體驗。在小組討論、匯報發現時,教師要求學生圍繞幾個觀察點進行,從而讓學生發揮合理想象,想象胖大海在杯中的各種狀態。學生的習作不再形神都散,而是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有創意的想象,從多個角度描寫胖大海的變化,寫出細致的觀察實驗。最后,再讓學生結合之前寫實驗類作文的要求,補充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以及自己的心理變化。這樣一來,學生的習作就豐滿充盈了。
三、關于觀察作文的幾點思考
(一)觀察實驗,趣味十足
觀察實驗是通過課堂集體觀察某個物體及其變化,從而引導學生掌握觀察方法。筆者在上課前很擔心觀察實驗時的課堂秩序,結果發現學生全程都很專注,連最調皮的學生也在仔細觀察胖大海的變化,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想要表達自己的點滴發現。這樣的觀察實驗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得課堂指導更有效率。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學生對上課的內容有了興趣,才會在興趣的驅動下進一步探索、感悟,從而發現想象背后隱藏的秘密。而學生將這樣的發現傾吐在作文中,讓自己的真情實感流露其中,又將推進自己更有效地去發現,形成良性循環。
(二)多感官并用,多維度感悟
既然是觀察作文,那么“觀察”是重中之重。說到“觀察”,教師需要指導的內容有很多,如觀察的順序、角度,觀察者的反應等,課堂上想要面面俱到是很困難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進行一定的取舍,明確一節課的重點應該是指導什么。一旦教學目標明確了,有方向了,操作起來就更得心應手。
筆者曾經布置學生觀察一處景物,要求他們去郊外或者動物園,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回來再寫一篇作文。結果學生交上來的作文基本上是泛泛而談,沒有細致的描寫。究其原因,很多學生不知道怎么觀察。因此,教師在布置觀察任務前應教會孩子如何觀察。本節課的任務就是調動多感官觀察,看、摸、聞、嘗等都是可取的方式。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觀察胖大海的變化時,仍然是這些感官在發揮作用,不論是大小還是形狀等,每一樣的變化都需要學生繼續運用多重感官進行觀察。經過一系列持續的、不間斷的體驗與抒發,學生避免了走馬觀花的觀察,寫起文章來也更加有話可說。
(三)借助優秀習作,學習寫法
課堂上進行優秀習作的展示與點評可以在寫法和內容上給學生很大的啟示。教師通過講讀優秀習作,可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觀察能力,即學習習作的作者是如何觀察、如何想象的。善于觀察的人,在觀察某一事物的同時,會產生豐富的聯想或想象,寫出具有生動形象的比喻或富有深刻象征意義的文章來。課堂上,筆者選擇了一篇觀察細致、描述生動的習作進行點評,圈畫出優美的語句,圍繞表格中的幾個角度進行評價,適時予以肯定。學生通過研讀習作發現小作者不僅觀察仔細,還善于發揮想象,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把漸漸泡開的胖大海比作“一個旋轉的水母”,突出了外形的點滴變化,把用勺子攪拌后的胖大海比作“掉了一地頭發的老人”,突出了泡發成功以后胖大海的變化。學生通過學習優秀習作,明白要想生動地將觀察對象描述出來,必須發揮合理的想象。
【參考文獻】
[1]段曉瓊.“觀察”作文的基礎,“訓練”作文之主線.語文教學,2014(12)
[2]杜蕓.怎樣指導學生在情境下寫好觀察作文.科學大眾,2016(9)
作者簡介:朱愛麗(1989— ),女,江蘇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