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潔
摘 要:本文以理論聯系實際的形式,論述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的活動中學會學習,讓學生利用實驗進行認知和探究,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關鍵詞:學會學習;實驗探究;知識情景化;愛上化學
化學作為初中學生的主要基礎課程,對發展學生的思維、開發智力和培養能力方面起到至關作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實驗的特殊功能,倡導質疑、民主、合作、討論的學習方法。
一、首先根據每節課的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導入方法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導入往往僅幾分鐘,但卻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的起始環節。在不斷地實踐和學習中,我認為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以下幾種方法能較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化學魔術導入法。用化學魔術引入新課,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把新課推向高潮。如:在講解第十單元《課題1常見的酸和堿》這節課時,事先做好準備工作:先用白紙疊好一朵白花,然后把酚酞涂在花上。上課開頭就可以給同學們變個小魔術,在白花上噴上一種神水能讓白花變紅花,在學生的期待中,把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噴在了花上,白花瞬間變為了紅花。學生一片驚呼,興趣很濃烈,都想盡快揭開這個奧秘,所以他們會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進入了新知識的探索。2、有趣的故事導入法。很多中學生熱衷于聽故事,許多化學故事也是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入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通過他們仔細的聽這個故事,也可以讓學生浮躁的心理靜下來轉入本節課的學習中,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很有好處的。在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時,通過講述死狗洞的故事:有人牽著一條狗走進爪哇的毒谷,狗暈倒了,人卻安然無恙;當人彎腰欲救狗時,人也暈倒了。學生聽到這樣有趣的故事,都感到十分好奇,都急著要找出其中的“殺手”。這樣容易吸引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因此,用化學故事創設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3、實驗導入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通過實驗中生動、鮮明、新奇的實驗現象,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例如:第二單元《課題2氧氣》,教師一上課就可以把【試驗2-2】帶有火星的木條在氧氣中復燃;【試驗2-3】硫和木炭在氧氣里燃燒;【試驗2-4】鐵絲在氧氣中燃燒三個試驗進行演示,通過學生平時見不到的現象,引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
二、將“知識情景化”讓學生的知識從課堂中來并應用到生活中去
曾經有學生問我:老師,我們每天上學很辛苦,我們學的知識在我們以后的生活中會有用嗎?我說當然有用,并且舉出了很多例子。我想,只有學生認為學習知識是有用的,他們才會認真地學習。所以作為老師應該盡量的理論聯系實際。
例如化學第七單元《燃燒與滅火》一節時,在理解燃燒條件與如何根據燃燒條件滅火時,根據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先把部分課堂實錄摘錄如下:
【實驗】教師演示小魔術:“燒不壞的手帕”。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總結一下自己看到的實驗現象。想一想燃燒需要那些條件?現在請先請前三組的同學做三個分組對比實驗。
①水與酒精點燃對比。②蠟燭燃燒與被燒杯罩住的燃燒對比。③木條與煤塊點燃對比實驗。
【教師】通過實驗現象你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1】酒精能燃燒而水不能燃燒。水是可燃物。燃燒需要可燃物。
【學生2】被燒杯罩住的蠟燭燃燒一下就熄滅了,而不被燒杯罩住的蠟燭繼續燃燒。燃燒要與氧氣接觸。
【學生3】木條比煤塊容易點燃。燃燒與溫度有關。
【教師】很好。同學們都很認真觀察實驗,現在請同學們看老師做實驗。討論燃燒需要那些條件?
【教師】演示實驗7-1,讓學生觀察分析白磷與紅磷的燃燒演示實驗。
【學生4】可燃物、與氧氣接觸。
【學生5】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學生6】可燃物、氧氣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可燃物燃燒時的最低溫度)三個條件同時具備。
【教師】出示教具,強化條件。教師通過對象征燃燒條件的火三角教具的拼合演示,讓學生認識到燃燒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為后面的滅火原理作好鋪墊。
【視頻】讓學生觀看身邊火災的一些圖片。
【教師】觸目驚心的畫面,讓學生自然想到,應該如何來滅火?
【實驗】教師出示八支燃燒的蠟燭,模擬火災場面,并給出一些滅火的材料和工具,讓學生開動腦筋,展開豐富聯想,參與現場滅火。每組推選2名同學,讓學生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滅火方法,并同時給大家說明自己是運用什么樣的滅火原理來滅火的,在生活中有類似的運用嗎?然后進行成果交流,評分。此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掀起課堂氣氛的高潮。
【教師】綜合學生的方法和實驗7-2,歸納總結出滅火三種原理。
【學生7】小結原理。
【教師】教師強調:不是降低著火點。
以上是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實驗探究,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進行充分討論、對實驗原理進行嚴密的推測,結論一目了然。我感到學生的求知欲高漲,思維活躍,將知識情景化,讓學生在學習化學同時學會學習。
三、化學學習在課堂上習得知識的結論同時要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學習
在上《常見的酸和堿的中和反應》一節時,我這樣設計:首先,初探中和反應。其次,在探究中和反應;再次,自主合作探究。
在中考復習時如:如何鑒別食鹽和純堿
【教師講述】食鹽和純堿是生活里的常用化學物質。它們均為白色固體,易溶于水。從外形上看,二者極為相似,難以區分。請你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鑒別它們。寫出實驗方法,現象和結論。
【學生討論】根據食鹽和純堿的不同性質,有多種方案鑒別它們。如:物理方法、手摸、口嘗、觀察是否潮解等。再如化學方法:用稀酸溶液(如稀醋酸、稀鹽酸、稀硝酸等),堿溶液[如氫氧化鈣溶液、氫氧化鈣溶液等,鹽溶液(如氯化鈣溶液、氯化鋇溶液,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等)優化答案時,選原理正確、現象明顯、操作簡便為最簡方案。
【探索設計】
方案一:分別取白色粉末少許置于容器中,過幾天后,有潮解現象發生的原樣品為食鹽,無明顯現象的原樣品為純堿。方案二:用口嘗兩種的白色粉末,有咸味的原樣品為食鹽,有澀味的原樣品為純堿。方案三:用手分別蘸取上述溶液少許,有滑膩感的原樣品為純堿。方案四:分別取少許樣品置于試管中,倒入少量稀醋酸(或稀鹽酸、稀硫酸、稀硝酸),有氣泡產生的原樣品為純堿,無明顯現象的原樣品為食鹽。方案五:分別取少許樣品置于試管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或氫氧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的原樣品為純堿,無明顯現象的原樣品為食鹽。方案六:分別取少許樣品置于試管中,倒入氯化鈣溶液[或氯化鋇、碳酸鈣、碳酸鋇溶液等,有白色沉淀產生的原樣品為純堿,無明顯現象的原樣品為食鹽。
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和積累來實現知識的建構,這樣學生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為素質教育打好基礎,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課堂不應是學生復制知識的加工廠,而應成為展示他們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的舞臺。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柳州市教育局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C],廣西人民出版社,2014.
[2]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