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莉莉
摘 ?要:預習活動是小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渠道,如果小學生能夠抓住這一機會的話,他們在收獲語文知識的同時,各種語文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因而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對課前的預習環節持以重視的態度,并且針對其產生思考。本文就是筆者思考的結果,圍繞教師要呈現語文知識、學生要擴展學習資源和家長要發揮輔助作用三方面展開詳細的介紹,旨在讓學生能夠獲得很高的預習效率。
關鍵詞:課前預習;有效思考;小學語文
“以學定教”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一條教學理論,由此向教師展示了教與學的先后關系,即學生的學習活動要先于教師的教學活動。在此基礎上,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重視自己的課前預習環節,進而讓學生能夠在此過程中收獲知識,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要明白的是,要想要做到這一點并不能僅靠自己的努力,他們還需要學生的配合和家長的幫助,這是要在落實預習環節的策略中必須體現出來的。
一、教師要呈現語文知識
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他們的角色定位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因而無論何時他們都需要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這一作用在預習環節中的體現就是小學語文教師要為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呈現。這樣的話,學生的預習活動就有了明確的方向,他們的預習效率也會有所提高。在此過程中,教師呈現語文知識的方式不應該過于直接,而是要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他們可以用問題的形式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例如,《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詩歌,筆者希望學生能夠流利地有感情地對其進行朗讀;需要學生對詩歌中的生字進行學習。還需要學生對詩歌中所描述的內容進行研究。但如果筆者沒有向學生進行這些內容的呈現,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就很有可能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因而筆者就將以上內容用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如,這首詩歌有著怎樣的感情基調呢?該如何去進行朗讀呢?你們不認識或者不熟悉的漢字有哪些呢?這樣的話,學生的預習過程就是一個個地去解決筆者為他們展示的問題。此時筆者就會將問題由易而難地進行排序,進而讓學生能夠像玩過關游戲那樣快樂地展開預習。
二、學生要擴展學習資源
課本文章中所承載的內容是有限的,并無法滿足好奇心強的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因而當小學生對教師所呈現出來的語文知識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師就可以給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去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進行學習資源的擴展。這樣的話,學生既能夠對文章內容有著更加深刻的了解,又能夠開闊自己的眼界,增長自己的見識,進而積累足夠的寫作素材,可謂是一舉兩得。例如,《神奇的克隆》這一篇文章需要學生通過閱讀之后了解克隆技術的發展、成就和意義,并且在預習的時候將這些內容都記錄下來。當學生順利地完成了這一任務之后,筆者就向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如果你有一次克隆的機會,你會選擇去克隆什么呢?為什么?然后筆者就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展開自己的思考,并且進行學習資料的搜集,給出自己最完美的答案。這樣的話,學生就會將克隆技術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并且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筆者會根據學生的回答來對他們進行獎勵或者懲罰,學生也會因此去積極地做好準備,并在此過程中搜集更多的學習資源,積累更多與克隆相關的知識。
三、家長要發揮輔助作用
學生有著不集中的注意力和不太強的自制力,如果小學語文教師放任學生自己去展開預習,學生的預習效率可能并不會特別高。但教師與學生之間又有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他們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督促。此時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尋求家長的幫助,讓家長發揮自己的輔助作用,和學生一起進行文章的預習,并且對學生的預習成果進行檢查。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為即將到來的教學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在進行了《我和祖父的園子》這一篇文章的課堂教學之前,該篇文章新鮮自然的語言美和對祖父濃濃的懷念之情都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筆者就會圍繞以上兩方面來進行問題的設計,并將之傳給學生,要求學生和家長一起通過預習活動來進行回答。在預習完成之后,學生和家長需要結合文章內容來進行繪畫作品的創作,將文章中所描述的園子生動地呈現在紙上。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將這樣繪畫的原因說給家長聽,家長也需要抓住機會來對學生的預習成果進行檢驗,并且找出學生在預習中還存在困惑的地方。最后家長需要將學生的預習情況通過網絡交流工具傳給筆者,筆者會在此基礎上來制定該篇文章的課堂教學計劃。
總而言之,預習環節雖然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但這并不是短時間能夠奏效的,此時的小學語文教師就不能夠急于求成,而是要保持耐心。在此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還需要不斷地研究能夠提高學生預習效率的各種措施,但他們必須要讓研究出來的措施符合“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僅如此,小學語文教師還需要利用一切能夠利用的人力,進而讓學生能夠在預習環節獲益匪淺。
參考文獻:
[1]侯靚.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微探[J].小學教學研究,2018(27):55-56.
[2]陳天嬌.探究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有效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