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彬
摘 ?要:“溶液”是初中階段化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觀念和核心素養有著直接意義。基于此,本文結合初中化學“溶液”專題相關內容,對如何合理選用適宜的教學方法提出幾點建議和思考。
關鍵詞:初中化學;溶液;溶解度
初中化學溶液單元專題知識中涵蓋了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等基本概念,以及轉化方式等綜合性知識,教師也應該從其系統性特征出發,結合基本概念建構方法來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去把握其中知識的內涵與外延,獲得相應的科學素養。
一、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線教學
溶解度與溶解度曲線被安排在了溶液的形成之后,其中還需要經過溶液的組成、飽和溶液與非飽和溶液等知識內容的學習。那么該部分主要內容包含了一些不同物質溶解性能的差異,以及如何表示物質的溶解性、物質的溶解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等等。具體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能夠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來學習建構表示物質溶解度在連續變化溫度下的大小。考慮到溶解度與溶解度曲線的意義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解決如何表示物質溶解性大小,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結合實際學情,選擇適宜情境來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聯系舊知來實現知識的遷移。比如,在溶解度及曲線概念知識教學中,教學步驟可以設計為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尋求思路方法;問題解決;概念形成;應用強化。首先在問題提出環節中,教師要確保問題的提出有意義和價值,進而才能夠在猜想假設、尋求方法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是否存在差異?”引導學生在實驗中感知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下和同一種溶劑內的溶解能力差異。在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后,教師需要強調只有物質在達到飽和狀態時才能夠體現出物質的溶解性。最后再通過習題訓練深化對概念的認知,加深對溶液溶解性及其相關概念的理解。
二、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線學習條件
(一)溶解度內部學習條件(學生)
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的溶解;了解物質溶解性并認識不同物質的溶解性之間所存在的差異,由此獲得分析不同物質溶解性大小的思維方法;深化對“溶解度是一種用具體數字精確表示物體溶解性差異的形式”的理解;通過實驗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能力。
(二)溶解度外部學習條件(教師)
創設相關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回顧溶液的形成,復習溶液、飽和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內容;提出問題,引出本課教學目標;列舉多種物質在不同溫度下、不同溶劑內的最大溶解量,體會其中不同物質的溶解性差異;展開實驗探究、巡視指導;呈現同一種物質在相同溫度下,與同溶劑、不同質量下的最大溶解量,進而分析并得出最大溶解量與溶劑量的比值是固定的,只受溫度因素的影響。
(三)溶解度曲線內部學習條件(學生)
認識平面直角坐標系,掌握縱坐標與橫坐標之間的對應關系;掌握溶解度概念和影響物質溶解度的因素;明確物質溶解度是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其變化是連續性的;能夠根據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具體值繪圖。
(四)溶解度曲線外部學習條件(教師)
創設問題情境,根據問題獲得對探究對象的初步認知;提供多種不同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數據;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表示在連續變化的溫度下的物質溶解度;繪制溶解度曲線圖,告知學生曲線上任意一點的縱坐標代表的就是連續變化溫度下所對應的溶解度值;引導學生思考縱坐標標示為溶解度/g是否合理;引導學生重新思考曲線圖上各個點的含義,鞏固其對曲線圖的認識。
三、教學實踐反思
在溶解度概念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生認為物質最后溶解在水中的量即為物質溶解度的體現這種錯誤觀念,正確理解角度應當是從物質溶解能力差異上來進行分析。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對目標概念知識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學習建構,不僅要能夠把握其概念內涵,還要能加以靈活運用。結合具體方法來看,物質溶解能力需要用到定量分析溶解度來進行表示,而且能夠基于物質溶解力因素之下對不同物質的溶解力大小進行比較,從而得出標準。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必須要基于實踐出發,運用演示實驗來為學生呈現概念知識的內涵,使學生在實驗中觀察溶解度及其影響因素,作畫溶解度曲線圖,從而對比明確曲線圖的優勢,把握曲線外各點含義,最終理解和掌握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解的區別、特征及轉化。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溶液單元專題教學難點主要在于對溶解度概念、溶解度圖像以及概念知識的實際應用方面,也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需要有明確的科學步驟來消除學生的錯誤認知,通過科學的知識與方法建構實現最終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趙小莉,陳冰冰.溶解度曲線專題訓練[J].數理化學習(初中版),2019(06):61-64.
[2]宋文評.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溶液”考點例析[J].數理化學習(初中版),2019(05):63-64.
[3]崔鵬.促進意義建構,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以“汽水中的化學”主題式溶液單元復習為例[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9(0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