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桂瑜
摘要:酸堿鹽是初中化學的教學難點,也是教學重點,是中考的必考考點,所占的分值比較大,涉及到的知識點有元素符號、離子(或原子團)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物質的分類等,反應規律較復雜,因此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感覺非常吃力,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在此分化更為嚴重。為了解決酸堿鹽教學的難點,特意讓學生在上冊的學習中提前接觸溶解性表,分解學習酸堿鹽知識的難點,避免難度過于集中,進而達到學生熟練溶解性表的內容,同時能真正理解復分解反應的實質,讓它為中學化學的教學與學習服務好。
關鍵詞:酸堿鹽;溶解性表;初中化學
“酸、堿、鹽”是初中化學最難的一部分,又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這一部分內容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而且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緊密,涉及到的知識點有元素符號、離子(或原子團)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物質的分類。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比較吃力,易混亂易忘記、根本跟不上老師上課的節奏。而溶解性表在教材下冊附錄中,很多老師在上到酸堿鹽內容的時候,才呈現出此表,簡單的介紹一下酸堿鹽的溶解性而已,對于這個溶解性表里面蘊含有很多的內容沒有講透徹,學生理解很困難,經過與學生交流得知,學生認為難的原因:①離子(或原子團)和化合價的內容記不牢;②酸堿鹽的組成混淆,導致不會分類;③不能判斷復分解反應的發生和書寫復分解反應方程式;④離子共存問題。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將酸堿鹽這一塊的內容提前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提前接觸部分酸、堿和鹽的溶解性表(室溫)
在上冊學習完“離子”有關的內容后,我就將部分酸、堿和鹽的溶解性表(室溫)印出來,讓學生提前認識溶解性表,進行前置教學。由于學生已經學習過離子是怎么形成的,告訴學生初中化學接觸到的離子有19個,陽離子有14個,為H+、NH4+、K+、Na+、Ba2+、Ca2+、Mg2+、Al3+、Mn2+、Zn2+、Fe2+、Fe3+、Cu2+、Ag+,陰離子有5個,為OH-、NO3-、Cl-、SO42-、CO32-,教師帶領學生讀一遍這些離子以后,布置學生課后自行朗讀并嘗試背誦,要求科代表利用課前讀書、早讀等化學讀書時間讓學生反復讀,達到熟練記憶離子符號,化整為零,教師上課前利用幾分鐘聽寫5離子符號,兩周內要學生必須掌握這些離子符號。
在學習新課“化學式與化合價”時,學生已經非常熟悉常見 27種元素,學習了部分常見元素的化合價,鉀、鈉、銀、氫為+1價;鈣、鎂、鋇、鋅為+2價;鋁為+3價;鐵為+2、+3價;銅為+2價,以及常見原子團的化合價,銨根(NH4+)為+1價、氫氧根(OH-)為-1價、硝酸根(NO3-)為-1價、硫酸根(SO42-)為-2價和碳酸根(CO32-)為-2價等。讓學生懂得化合價與離子之間的聯系。根據元素化合價,引導學生用“十字交叉法”寫出物質的化學式,當學生掌握了這部分內容時,可要求學生先接觸溶解性表的化學式,劃分酸堿鹽區域,教會學生讀化學式的名稱和符號,初步了解酸堿鹽化學式的特點。酸堿鹽物質化學式有67個,學生一下子看到這么多的化學式也非常害怕,覺得很難記住,我就先降低學習難度,利用上課前幾分鐘分列讀一讀化學式,用2周的課前讀時間讓學生感受溶解性表的化學式,當學生初步懂得了化學式的名稱以后,開始布置引導學生利用“十字交叉法”書寫一遍所有的化學式的,鞏固酸堿鹽化合物化學式的書寫。
當學完物質分類時,化合物可分為氧化物、酸、堿、鹽,可以在溶解性表的右側增設氧化物這一列,然后指導學生利用化合價書寫氧化物的化學式,形成了“新的溶解性表”。經過幾周的讀寫背,印出只有名稱的溶解性表,讓學生多次反復默寫溶解性表的化學式。當我們夯實了物質的化學式,在下冊學習酸堿鹽有關內容的時候就輕松多了。
當學習到“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這一課了時,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化學式,很快就能寫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到配平化學方程式這一步時,學生經常用“最小公倍數法”和“觀察法”解決配平問題,但在“標”這一步中,“如果反應物中沒有難溶物質,而在生成物中有沉淀,要在固體生成物化學式的右邊標注‘↓”,這一點對于學生來說同樣是一個難點,學生搞不清楚哪個是沉淀物。因此,我們繼續拿出溶解性表進行提前學習,提前講述物質的溶解性,懂得酸堿鹽溶解性口訣“七字沉淀:一藍、一紅褐、五白”,即藍色的Cu(OH)2、紅褐色的Fe(OH)3、白色的Mg(OH)2、CaCO3、BaCO3、BaSO4、AgCl。
二、利用“酸堿鹽溶解性表”分類學習酸堿鹽
在真正到了學習酸堿鹽的時候,結合溶解性表重點講解酸堿鹽的組成以及酸堿鹽在溶解性表中的位置,劃分區域進行學習,引導學生通過化學式來分析酸堿鹽的形成特點。表中第一橫行的物質為酸,H+與酸根離子依次形成了HNO3,HCl、H2SO4、H2CO3,從中說明酸是電離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第一縱行的物質為堿,OH-與每一行的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形成的NH3·H2O、KOH、NaOH、Ba(OH)2、Ca(OH)2等均是堿,堿是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酸和堿反應的實質,就是H+和 OH—反應生成了H2O。縱行中的所有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橫行中的所有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均為鹽。從中也說明鹽是由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組成的。了解了鹽的組成以后,對鹽進行分類,根據陽離子不同,鹽可分為銨鹽、鉀鹽、鈉鹽、鋇鹽、鈣鹽、鎂鹽、鐵鹽等:根據陰離子不同,可將鹽分為硫酸鹽、碳酸鹽、硝酸鹽、鹽酸鹽等。我要求學生每天課前花5分鐘時間去進一步記憶、理解離子(或原子團)符號、化合價、化學式、物質類別、特殊溶液和不溶物的顏色等)。經過兩周的學習強化,學生腦海呈現出了溶解性表,這對于學生的解題是非常有幫助的,學生在做酸堿鹽的題目時,自覺在腦海中呈現溶解性表,利用酸堿鹽的性質規律分析題目,結合題目所給的條件去尋找表中的知識去解題。
三、記住溶解性表的溶解性和會判斷復分解反應的發生
引導學生分析堿中能溶NH4+,K+,Na+,Ba2+;硝酸鹽全溶,鹽酸鹽不溶Ag+;硫酸鹽不溶Ba2+,Ca2+,Ag+; 碳酸鹽只溶NH4+,K+,Na+。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難溶物)、氣體和水等,反應只要具備其中一個條件,復分解反應就可以發生。對于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應歸納為“一水、兩氣、七字沉淀”。如判斷NaCl和KNO3溶液間能否發生反應,可采用復分解反應書寫原則:“雙交換(內結合、外結合)、價不變”,假設可以發生反應,那么就會有生成物KCl溶液和NaNO3溶液,發現不符合復分解反應的發生的條件,生成物中沒有沉淀(難溶物)、氣體和水等其中一個條件,所以該反應不能發生。這樣的教學跟以往的教學相比,學生的學習難度降低了很多,熟練掌握溶解性表的內容。再結合專題的訓練鞏固,大多數學生會攻破酸堿鹽反應的規律。
四、利用酸堿鹽溶解性表判斷離子共存問題
遇到離子共存的題目時,同學們就在腦海里搜索哪種離子和哪種離子結合會生成沉淀(難溶物)、氣體和水,就說明這些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果明確離子共存就是離子間不發生反應,即不生成難溶、水和氣體的物質,就會輕松解決此類問題。
總之,溶解性表是學習酸堿鹽內容的重要輔助表,讓學生提前感知溶解性表,分解學習酸堿鹽知識的難點,避免難點過于集中,進而達到學生熟練掌握元素符號、離子(或原子團)符號、化學式、酸堿鹽的組成、化學方程式、物質的分類等化學知識,同時能真正理解復分解反應的實質,充分發揮它的用途,用好它,讓它為中學化學的教學與學習服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