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群芳
摘? 要:一直以來,地理都是初中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一門重要人文學科,學習地理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還能夠讓學生認識世界,熟悉各地的風土人情,將地理知識應用于生活,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但是收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近年來我國的地理教學效果一直欠佳,教師在教學中缺乏有效的教學策略,導致地理學科的教學有效性難以提升,本文將就這一問題做出討論,試論初中地理課堂高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分析
在新課程改革后,初中地理教學迎來了一次巨大的挑戰。它是對傳統初中地理教學的一次顛覆性創造,教師在這個時期,需要抓住機遇,找準方法,更有效地進行教學。因此,本文將對新時期的地理教學做出分析,提出一些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搭建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只有學生對地理學科產生興趣,才會更加主動的投入學習,與教師產生更加有效的知識交互。傳統初中地理教學中,師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一味的追求分數,在教學中也習慣采用“一言堂”式的教學方法,知識的傳遞難免枯燥乏味,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也十分的被動,面對大量抽象的地理知識習慣了死記硬背,這非常不利于學生習慣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要改變這一教學現狀,以學生的興趣培養為教學前提,進而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中國的地理差異》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育的方式,把我國的地理區域劃分圖展示在課堂上,每個不同的區域講解都配上圖片和文字,比如自然區域“珠江三角洲”,教師就可以配上珠江三角洲的圖片,以及一些城市介紹的視頻,然后在通過教材中的內容對該知識點進行詳細的講解,通過多媒體和教材的對比,教學的宏觀性能夠得到提升,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理解知識,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加快學生的能力成長進度。
二、預設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一再強調學生的素質培養,希望通過教育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提問便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了。教師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讓學生在教師的問題當中,逐漸的認識地理知識的全貌,提問教學的好處在于,它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教師和學生就知識進行很好的溝通,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可以明晰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然后在后續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普遍性問題對教學做出針對性的調整,學生也能夠根據教師的針對性解答,解決自己學習當中的漏洞,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強化。
例如在學習《熱帶氣候類型》這一堂課當中,教師可以把教材當中的一些概念以及知識點進行提前設計,把這些知識點和概念做成問題互動,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然后教師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路,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問題來逐漸的明晰整個指點的框架和結構。在提問結束后,教師要讓學生對知識進行分組討論,通過分組討論來進一步加深理解,學生之間對于知識的不同認識,可以促進學生取長補短,優勢互補,讓學生的個人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強化,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發揮地理教學的價值。
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加強知識的實用性
我們說知識是生活中萬事萬物的總結,它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既來源于生活又要回歸到生活。學生學習知識,其實從長遠角度來看,更多的是要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那么,在新課程改革的基礎上,教師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中,應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更好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地理學習當中,能夠從生活化的角度理解問題,學習的知識能夠有實際應用的參照,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程度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讓學生真正的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理論和實際的結合,能夠讓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進一步的加深,也給學生應用地理知識做出了參照。比如在學習《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這一節的內容的時候,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造成了地球上晝夜交替、氣候變化,這些知識點和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由淺到深,逐漸的將教材中的知識點一一講述出來。有必要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將生活中的現象和地理知識點做出對比表,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情景還原,或者是利用教學道具,來讓學生親手模擬地球的公轉和自轉,來加深對地理知識點的認識,進而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和進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中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探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搭建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預設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以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加強知識的實用性等方式來達到教學目的。意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結合,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學習的轉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 于璽諾.創新教學策略,構建高效初中地理課堂[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34):45.
[2]? 廖海燕.初中地理教學構建高效課堂的提升策略[J].魅力中國,2019,(45):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