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軍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除了要進行必要的知識啟蒙外,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方面的教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小學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以培養學生正確三觀,使其遵守社會公德,服從法律規范為目的的學科,在小學階段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來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德育情感。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強化了知識應用。
關鍵詞:小組合作;道德與法治;活躍氣氛;營造氛圍;強化應用
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除了要進行必要的知識啟蒙外,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方面的教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這一目標的實現在教學上的體現就是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因為這門課的性質較為特殊,教師要選擇符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心理特點的方法來教學。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接受知識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間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基于此種情況,本文筆者特結合多年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經驗,研究探討如何課堂上應用小組合作教學,希望對廣大教師有所幫助。
一、活躍課堂氣氛
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密切,教師如果單純的傳授課本上的知識點會讓學生喪失聽講興趣,再加上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傳統教學方式會使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達不到教育學生的目的。長此以往,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將形同虛設。而教師如果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布置討論任務后,學生間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探討生活中的事例,這時候的課堂氣氛要活躍的多。并且,學生與學生之間更容易交流,這是教師口頭教授無法實現的教學效果。因此,小學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來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第一課“我是獨特的”這部分內容時,我先讓學生自己思考一下自己有什么特點,然后請幾個學生起來說說自己的特點。在每個學生說完之后,我都會問班級學生:“大家認為他說的特點符合嗎?”在學生回答結束后,我問學生:“大家都是獨特的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只不過可能我們自己沒有發現自己的特點。大家想不想知道在同學眼中自己有什么特點呢?”接著,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由小組成員說出每一個成員擁有的特點。學生們熱烈的進行談論,課堂氣氛很活躍。在學生交流結束后,我對學生進行引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同學們可以在生活中不斷的去發掘自己和其他人的特點,發現他人和自己的優點,充滿自信。”這樣,我通過結合學生生活中的事例,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小組之間合作討論,就有效增強了課堂的活躍性,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
二、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上課時容易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打擾,經常在上課時出現走神現象。但在講課的教師可能無法及時的發現某個學生在開小差,這就會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的問題。而當學生在小組合作時,小組成員間互相監督,互相提醒,學生們不會出現自己走神的情況,這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外,研究表明,小組成員間共同學習時學生的學習動力會更強,大家共同學習的環境會讓學生不自覺的努力聽講,提高自己的學習專注度。在學習時,小組合作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高效運行。
例如,在學習“生活離不開規則”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填寫以下表格:學校生活中的規則和社會生活中的規則。在學生填寫完畢后,我給學生提出以下問題:“每種規則都有他的作用,現在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這些規則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另外,如果不遵守這些規則會造成什么后果?”之后,學生根據我的問題在小組間進行討論,我發現每一個小組成員都在認真的傾聽組員的發言,幾乎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了小組討論中。學生討論完畢后,我讓學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最后總結時,我告訴學生:“我們身邊有很多規則,雖然從個人來說,有某些不合理的地方。但為了整個集體的秩序,我們必須自覺遵守規則。”這樣,我通過在課堂中開展小組成員共同學習的形式,就有效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了學生對規則知識的認知,提高他們的規則意識。
三、強化知識應用
教學的目的是要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讓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解決問題。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生活中的道德難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最后比比哪個小組給出的解決方案最好。這樣,通過學生小組間的比賽,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勝負欲和團隊意識,也可以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變廢為寶有妙招”這部分內容時,我提前讓學生做了預習,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準備一個生活中變廢為寶的小妙招。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在小組間進行交流,十分鐘后派出一個代表闡述自己小組的小妙招,最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在學生全部闡述完畢后,我讓全班學生自己選舉出最實用的小妙招,對當組成員在課下進行獎勵。展示完畢后,我引入本堂課的道德教育內容:“現在我們可以方便的買到我們需要的東西,但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物品經過改造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用途。我們要發揮創造性的利用身邊的資源,使其變廢為寶。”這樣,我通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有效增強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強化他們對知識應用的有效應用水平。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學需要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增強學生的道德和法治觀念為教學的目標。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通過小組成員間的合作來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強化知識應用,從而達到以往口頭教學無法實現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麗琴.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構建[J].當代教研論叢,2018(10)
[2]? 王春娟.小組學習模式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J].名師在線,2018(04)
[3]? 邢智園.小組合作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社會科學(引文版),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