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佩儀
摘要:隨著“互聯網+”理念在實際社會建設中的應用,越來越多的領域出現了“互聯網+”的身影,在這一背景下“互聯網+非遺”的模式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范圍這種,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們關注到了“互聯網+”技術對非遺文化發展、推廣所帶來的積極影響。由此,本文擬針對現階段“互聯網+”環境下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的現狀入手,探究其中存在的不足,同時探究能夠針對性的整合推廣“互聯網+”環境下非遺文化的路徑,希望能夠對未來我國非遺文化的發展做出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
前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也逐年攀升,尤其是近幾年,隨著人們文化意識的增強,形式多樣的非遺文化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范圍之中,不僅豐富了我國多民族融合的大底蘊,同時也為未來我國非遺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所以,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凸顯時代的發展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和傳承所帶來的積極影響,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文化、愛上非遺文化就成為了現階段群眾文化工作者們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與此同時,在近幾年“互聯網+”的發展背景下,如何凸顯“互聯網+”對非遺文化推廣的積極作用,推進“互聯網+非遺”理念在實際工作中的落實就顯得更加的重要[2]。
一、現階段我國非遺文化整合推廣中存在的不足
隨著我國經濟體系構建日益完善,非遺文化作為城市發展中重要的特色組成之一,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涉及有關非遺文化的內容,雖然截至目前我國有關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的工作已然開展了數年的時間,但是,在實際的推廣環節,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在實際的整合推廣環節仍舊存在一定的不足。針對這一問題,本文隨機抽取了筆者所在區域的100名普通群眾進行了有關非遺推廣現狀的調查,發現就目前我國現階段的非遺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大都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旅游市場中非遺文化整合推廣存在的不足
就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非遺文化整合推廣來說,很多地區都會依靠地方財政撥款的方式建設非遺文化旅游區的方式,實現其文化在社會中的整合推廣。雖然這一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非遺文化的留存,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這一模式的應用仍舊存在較為明顯的問題。這一模式雖然能夠讓人們對生活中的非遺文化有所耳聞,但卻無法讓群眾較為深入的了解非遺文化,并提升對非遺文化的興趣,這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不足會導致非遺文化旅游區在短時間的“熱度”消散后,陷入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影響后續非遺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整合和推廣[3]。比如,在以往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的旅游區建設中,大部分旅游區對于非遺文化都秉持著比較明顯的“文化物流”理念,急于實現非遺文化變現的同時忽視了對于旅游者、消費者們非遺文化的傳遞,從而影響實際的推廣效果。
(二)文化市場中非遺文化整合推廣存在的不足
對于非遺文化來說,很多地區的非遺文化都呈現出比較明顯的“有價無市”狀態,影響了人們從事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的積極性,也造成了我國很多非遺文化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這一發展的斷層不僅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的效果,同時也會迫使很大一部分非遺文化逐步走向消亡。比如,就研究結果來看,超過百分之70的年輕人不愿意將精力過多的耗費在變現價值不大的非遺文化整合推廣領域,這一價值觀念的轉變迫使現階段我國非遺文化的整合和發展舉步維艱。
(三)“互聯網+”環境下非遺文化整合推廣存在的不足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應用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文化工作者也重視到了在“互聯網+”環境下這一技術優勢對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新舊整合的過程中,因為“互聯網+”傳播的自由性等因素,很多傳統的非遺文化內容會發生變革,從而導致非遺文化能夠在傳播中逐漸失去其本身的意義,致使非遺文化在傳播中逐步走向“消亡”。
二、“互聯網+”環境下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的路徑
結合上述對現階段我國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現狀的研究,結合筆者實際的群眾文化服務經驗,筆者認為在未來“互聯網+”環境下的非遺文化整合推廣過程中,如果想要實現“互聯網+”模式對非遺文化推廣的積極作用就可以通過以下及方案路徑針對性開展。
(一)將生活化的推廣理念滲透到實際的“互聯網+非遺”整體推廣中去
結合以往“互聯網+”下的非遺文化整合來說,在整合推廣的環節充分的凸顯非遺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生活化,使其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中去,就成為了未來“互聯網+”環境下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的重要路徑之一。比如,在以往非遺文化的整合推廣中來看,就非遺文化來說大都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在未來的推廣環節也應將“互聯網+”環境下的非遺文化回歸到生活中去,讓非遺文化在人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凸顯其所蘊含的經濟、文化價值,以此實現“互聯網+”環境下對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的目標。
(二)選擇恰當的“互聯網+”非遺文化整合推廣切入點
在“互聯網+”環境下,這一環境的應用不僅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提供了橋梁,同時也為非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基礎保障,所以,筆者認為在文萊的非遺文化整合、傳播環節,文化工作者們應根據地區非遺文化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文化切入點,以此吸引更多了人來了解非遺文化、關注非遺文化,進實現在新時代“互聯網+”環境下非遺文化的整合推廣。比如,在實際的推廣環節,管理者們應結合年輕群體對于文化的需求和興趣點,并通過這些需求入手對非遺文化的內容做出整合,從而幫助年輕群體更好的接受非遺文化;而后,文化工作者們應轉變原有的非遺文化整合推廣模式,及時的轉變非遺文化傳播的媒體,通過新媒體技術等新型“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提升人們對于這一背景下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的效果。
(三)重視“互聯網+”環境下非遺文化與企業、高校之間的整合
對于“互聯網+”環境下的非遺文化整合推廣來說,如果想要獲得更好的非遺文化整體推廣效果,筆者認為在這一整體推廣環節僅僅由文化部門參與進來是十分不夠的,所以,在未來“互聯網+”環境下的整體推廣來說,應構建以文化部門為核心的企業、高校聯合整合推廣機制,充分的發揮高校和企業對于“互聯網+”環境下非遺文化整體推廣的積極影響,以此實現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推動我國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的核心目標[4]。比如,就這一環節,就對原有的整合推廣職責進行了更加明確的劃分,不僅凸顯了以文化管理部門代表的政府部分對非遺文化整合推廣所起到的政策引導作用、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正式了高校在非遺文化研究領域和社會在非遺文化推廣領域的重要職責,使其三者之間相輔相成,幫助我國“互聯網+”環境下的非遺文化整合推廣更好的貫徹落實到人們日常的生活中,為未來這一文化的整合推廣奠定夯實的基礎。
三、“互聯網+”環境下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的應用
結合對以往“互聯網+”環境下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的應用來看,我國故宮博物院在“互聯網+”環境下的非遺文化整合推廣活動就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未來非遺文化的發展需求。比如,在實際的發展環節,首先,故宮博物院首創與高校、企業進行了聯合,開發了能夠整合、推廣故宮文化的APP,讓更多的人在了解故宮文化的同時實現對非遺文化的價值變現。其次,在開發APP的同時,故宮博物院也積極的與阿里巴巴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為故宮開設了線上的文創、出版、設計等多方面平臺,讓更多的人足不出戶便能接受到故宮中相關非遺文化的熏陶,從而實現對這一文化的整合和推廣。比如,在東坑鎮木魚歌傳習所的“互聯網+”非遺整合推廣過程中,管理部門不僅拓寬了木魚歌的普及渠道,通過建設具備演繹、展示、創作以及傳習的多動能區域實現了“互聯網+”時代下對木魚歌的傳承,同時也通過這一模式讓更多的人接觸、了解木魚歌,從而實現這一非遺文化的傳承。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對非遺文化關注程度的逐年攀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于非遺文化的整合推廣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何緊握“互聯網+”這一技術、理念對非遺文化發展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幫助非遺文化在新的時代發展背景下迸發出新的時代活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此,本文針對現階段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的現狀入手進行研究,挖掘了在未來非遺文化整合推廣環節可以應用、實踐的路徑,希望能夠對未來非遺文化的整合推廣做出幫助。
參考文獻:
[1]楊明委,張朝富.“互聯網+”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問題探析[J].當代圖書館,2019(04):19-21.
[2]繆顧賢,馮定忠,章運.“互聯網+”推動下浙江非遺文創產業孵化生態圈建設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9(11):45-47+93.
[3]范超輝,楊竟,馬可,張馨月.新媒體語境下什邡非遺文化傳播方式與保護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9,5(18):31-32.
[4]胡傅強,李碩,黃堃.“互聯網+”背景下山西傳統藝術侯馬皮影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9(09):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