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對中學歷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標準當中,筆者認為最不容易落實的就是家國情懷的教育,要梳理歷史真相,更要潤物細無聲,對教師的能力是不小的挑戰。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要結合當前形勢,聯系身邊事才更好的讓學生入腦入心,筆者的課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影響》體現了她的思考與嘗試,也有反思與不足,充分體現了一位一線教師的教學思考與成果。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 ?人類命運共同體 ?家國情懷 ?育人方略
自歷史教育新課標(2017年版)出臺以來,歷史教育研究者對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更進一步。新的時代要求歷史教育要有鮮亮的民族底色,又有具有大視野、大格局。筆者從教以來,努力研究課標,深入學習探究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和內涵,現就自己執教的《世界反發西斯戰爭勝利影響》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意識。
一、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家國情懷的認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黨的十八大。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第一次面向全世界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幾年來這一理念已經得到世界各國政府、民眾的認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延續了中華傳統,充滿著歷史情結與歷史智慧,這些都可以作為歷史教學中育人指導。
2016年9月起,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公布,即需要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其中家國情懷是指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家國情懷的最高目標也是培養具有世界格局的人才。
這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教師不斷的思考、認識、實踐。筆者僅就自己的一節公開課為例,談談對歷史教學中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家國情懷的關系。
二、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影響》一課為例談如何涵養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家國情懷。
高中歷史選修三第三單元第8課題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影響,教材編排共四部分內容:空前的浩劫、正義的審判、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意義。其中正義的審判篇幅過少,不能體現出人類對和平的期盼和追求;對二戰的思考和影響也都停留在分析原因和對二戰之后的具體影響;如果按照這樣的內容不能很好的貫徹價值觀教育。筆者在認真分析教材后對這一課內容做出了調整。
本節課的立意在全人類共同發展,全人類一起面對巨大災難。這不僅是歷史中的話題、與世界大戰的史實相關,更是目前的熱點話題,應在歷史課上對學生進行教育,引起學生的思考。教學目標定為通過對史實的認識、對萬世開太平的世界形成認同,對人類命運共同發展形成自己的認識和思考,涵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理性愛國情懷。基于此,本課的重點定為戰爭的殘酷性,以兩個審判為依托體會國際世界對維護和平的努力與期盼;難點定為二戰后正義審判的意義、二戰的經驗教訓及對人類發展的啟示。
導入環節,采用了2015年9月我國高規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的視頻,聯系時局,回望歷史的作用,引起學生的興趣。授課實施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正式授課分為三個主要環節:歷史的眼淚、正義的審判、和平的展望。第一環節——歷史的眼淚,主要讓學生自主完成。在課前布置進行了小組探究學習——微鏡頭下的世界大戰,通過找尋最觸動心靈的照片、故事,讓學生接地氣兒的感受人性的溫度,體會戰爭的殘酷,在心中埋下期待和平的種子。在課上,我選擇了三例讓學生現場分享,很多學生、聽課的老師都留下了傷心的淚水,預期的育人目標達成。
第二環節——正義的審判。教師進一步引發深入思考,當我們受到傷害之后,我們想到的是什么?復仇?愛國主義是什么?并不是極端的民族主義。戰爭不僅是創傷,更是告誡人們不要重蹈覆轍,我們需要對戰爭發動者進行處置。接下來運用元典型一手史料對比一戰后的萊比錫審判與二戰后的紐倫堡審判,感受二戰后審判的進步性,學習認識史料的方法。正義的審判是人類想著和平發展的重要進步,這也是為什么一戰之后沒能解決問題,二戰之后迄今未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的重要原因。這一部分在教學中的感受是,學生對于一些專業的國際法知識還不夠完善,理解有些不到位,但能夠認識到這樣的方式是解決戰后問題的理性方式,也認識到了這是一種進步。
第三環節——和平的展望。這一部分主要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得出認識的提升環節。目前我們處在和平年代,但也有很多威脅和平的因素。愛國和愛好和平只有與人類聯系才能更長久。教師大膽拋出問題:面對國際上的威脅因素,我國應該如何應對?作為青年一代,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學生經過小組合作討論,得出了很多精彩的答案,讓在座的聽課老師都禁不住的贊嘆育人目標基本達成。最后教師再播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頻,點題:人類命運共同體,彰顯的是國家的國際視野、天下情懷和中華兒女為萬世開太平的信心月決心。在全人類共同的努力下,我們一定會遠離戰爭之痛,在和平之路上越走越遠。希望同學們通過對戰爭史的學習,播下維護和平的種子,為實現民族復興、世界和諧貢獻我們的力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世界觀。
三、教學中的反思和方略小結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有精彩之處亦有不足。對史料的處理,尤其是補充資料的處理略顯急躁,以史為鑒的意識落實的不夠到位。最后和平的展望部分,站在青年的角度談未來、談和平發展,學生有些不知從何說起,教師的分解提問和落腳點還可以再修改的更符合學生特點一些。
綜上,筆者認為在歷史教學中貫徹家國情懷育人目標,有以下方法和注意事項:1、涵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先具備核心素養,要對現實熱點問題有敏感度,要敢于、有能力對教材進行有效整合,對新課標要有深入的研讀和準確的把握。2、歷史課的立意要高,要有大的格局和視野,我們要教育學生愛自己的民族、愛自己的祖國,要對民族文化充滿自豪與自信,對于侵略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行為,我們要堅決的抵制。但也要告誡學生,愛國是需要理性的,全球化日益發展,沒有哪個民族與國家能夠獨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個人的發展只有與國家發展相一致才能得到實現,國家的發展要與世界的未來同軌才能走的更踏實、更長遠。具備國際視野,擁有人類共同發展理念的人才才是真正具有家國情懷的人才。 3、要注意在大的格局下,努力尋找小的切入點,讓學生有話說,以小見大,在潤物細無聲中教育。謹慎能夠選擇恰當的現實實例,讓學生認識到歷史是“活”的,是生動的、形象的,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主動認知的目的。
新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歷史學科擔任育人功能的人文學科責無旁貸,歷史教師亦是如此。如何更好的貫徹落實歷史新課標和核心素養的育人要求是一個新的話題,亦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積極實踐的思考題,筆者在此借自己的一節公開課加以思考、拋磚引玉,期待與同行更多的探討。
參考論文:
[1]李惠軍:《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從“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審視“家國情懷”》,《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年第4期。
[2]劉紫春、汪紅亮:《家國情懷的傳承與重構》,《江西社會科學》,2015年第7期。
[3]周劉波:《家國情懷:歷史教育的價值旨歸及其實現路徑》,《教學與管理》,2017年10月。
[4]呂玉杰:《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探析》,《教學研究》,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