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蘭
摘 要: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文章對基于“童心課堂”環境的班級合唱教學進行探討,旨在激發學生合唱興趣,調動學生合唱的積極性,實現知識技能與審美教育的有效結合,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關鍵詞:音樂教學;童心課堂;班級合唱;音樂素養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說過:“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边@是讀書人的切身體會,細想之下,這也是文本細讀的一個很好的理念。細讀文本,就是進入作品的設身處地,因此我們音樂老師細讀的前提是多彈多唱,教材必須反復彈唱。
一、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在“唱”中體驗音樂
細讀:課標要求:自信演唱歌曲?!俺獣?,是指學生能夠按照歌曲中所蘊含的基本音樂要素的要求唱會歌曲;“唱熟”,是指學生在借助各種渠道能熟練地按歌曲的基本要求進行演唱;“唱好”,則是在教師引導下,有情感地、發自內心的動情地歌唱。“唱會”是初級目標、“唱熟”是中級目標、“唱好”是高級目標,在掌握了正確、有效的歌唱技巧后,自主、自信地、主動地演唱歌曲。
教師的利器:歌曲教學中,教師有效的分析作品挖掘教材潛在的意義和價值,引導學生準確的表現聲音的“收”與“放”
1.引導學生從作品呈現的音樂要素來細致拿捏聲音的“收”與“放”
《老師呀請你別生氣》這首歌曲學唱過程中,聽完歌曲和分析歌曲的內容后,我提問,你覺得歌曲中哪個部分最能表現孩子們調皮搗蛋的情形(數板部分),這里節奏特點整齊劃一,要求有彈性的聲音。哪個部分旋律是孩子們懇求的語氣,這里用較多的長音、附點四分音符的節奏特點,需要用比較悠長的氣息和連貫的聲音來唱這一部分的歌唱,要求孩子們要放一些力度。
通過分析作品音樂要素幫助孩子們掌握聲音的“收”與“放。這對于學生歌唱技巧的訓練分析能力的培養及音樂綜合素養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
2.引導學生從作品表現的審美體驗來對比表現聲音的“收”與“放”
《噢,蘇珊娜》一課,這是一首具有美國鄉村音樂風味的作品,因此在陳老師的這堂導入的部分,我們看到教師播放英文版的《噢,蘇珊娜》,讓學生去感受歌曲的情緒。接著,老師引導孩子們仔細看老師為歌曲配上的律動,找到規律(跺7七下腳,拍2下手),為變身為牛仔的老師的范唱進行伴奏。富有跳躍性的音樂背景,和著和諧的拍手踩點……整個過程引起孩子們極大地學習興趣,在這種興致盎然的情緒下,孩子們不但熟悉了音樂,也為后面歌曲的學習和拓展部分的舞會做了扎實的鋪墊。這樣的設計,說明了教師在備課前,對這首音樂作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領悟,從而使她抓住了這首樂曲旋律的最大特點——美國鄉村音樂風味,以律動的方式引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共鳴。
二、音樂是時間藝術——在“畫”中理解音樂
細讀:課標要求:感受音樂作品內涵。感受特定環境下的“自然與音樂”欣賞牧場圖片,鄉村風景,激起學生對牧場的向往和憧憬,借助以線條為主的圖形譜,指導學生用優美的、連貫的聲音演唱。再通過階梯式的提問,升華歌曲表達的情感,作者寫這首歌時候的心情,引領學生深入音樂和歌曲。同時學唱過程中通過形象化的圖形譜幫助學生掌握弱起、長音等重點,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參與表現的愿望,在美妙的歌聲中,提高審美情趣,有感情有表情的來表現歌曲。
教師的利器:歌曲教學中,教師教會學生結合歌曲的特點,使每一首歌曲的學習與表現都成為學生難以忘懷的一個記憶,引導學生準確的“收”與“放”
1.引導學生從作品的風格和表現形式來初步感受聲音的“收”與“放”
《茉莉花》是一首旋律清新優美的歌曲,歌曲注重歌聲的旋律興和美感,在初步欣賞和感受的環節,就應該緊緊抓住旋律優美曲調流暢的特點,讓學生有目的的去感知歌曲的韻律感和歌聲的美感。這種美感需要孩子們在演唱中努力的調整自己的聲音,收放自如,力求使聲音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從歌曲的表現形式來看,合唱歌曲關注兩個聲部的協調性和統一性,除了要唱好自己的生活更要關注另外的聲部,并適當的調整自己的聲音,力求均衡協調。從這一角度來說,歌唱中聲音的處理更多的需要,孩子們學會“收”。
2.引導學生從作品塑造的音樂形象,來準確感知聲音的“收”與“放”
《老鳥和小鳥》塑造了饒有趣味的老鳥和小鳥的音樂形象,如何通過歌聲來表現音樂,形象和音樂主題,想一想歌詞表現的音樂形象,決定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方法來處理樂句,咬字松一些?力度強一些?弱一些?唱得有彈性一些?對聲音更好的控制力孩子們很好地掌握了。
從音樂形象分析上,很容易找準歌曲的演唱,關鍵點作品塑造的音樂形象,大多鮮明有特點多,引導孩子們關注作品內容,教師自身關注教學細節,幫助孩子更好的處理自己的歌聲兩個場教學中,對聲音的指導更有針對性。
三、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聽”中創想音樂
細讀:課標要求:聽覺體驗是基礎?!皶牎?,是指學生能夠按照歌曲中所蘊含的基本音樂要素的要求聽會歌曲;“愛聽”,是指學生在借助各種渠道,能熟練地按歌曲的基本要求進行聽唱;“樂聽”,則是在教師引導下,運用自己對音樂到感悟激起情感共鳴?!皶牎笔浅跫壞繕恕ⅰ皭勐牎笔侵屑壞繕?、“樂聽”是高級目標,在掌握了正確、有效的聽賞技巧后,自主、自信地、主動地表達教師的利器:教學中,教師有效的分析作品全面深入了解作品,對歌曲進行準確定位,引導學生聆聽音樂作品包含到音樂要素,準確的感知音樂變化。
1.聆聽旋律,對歌曲進行準確定位,引導學生準確的表現歌曲的“斷”與“連”。
《小小足球賽》,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依賴于聽覺。因此,“聽”應作為中學生音樂教育的一條主線。在每學一首新歌之前先多聽幾次錄音,要求學生認真聽、反復聽,每聽一遍教師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學生在感受音樂中尋求答案。例如,第一遍可以要求學生聽出音樂的情緒、速度及內容;第二遍可以讓學生配以拍手或身體的動作感受音樂節奏:第三遍可以讓學生輕聲跟唱,然后結合第一遍,抓住歌曲內容進行小組討論,以確立表現歌曲的內容、情緒及速度。
2.聽節奏特點,對歌曲進行準確定位,引導學生準確的表現歌曲的“斷”與“連”。
《小小足球賽》,歌曲情緒歡快活潑,歌曲旋律既有一定的抒情性,又有較多的寫實性。 要求能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歌唱,根據學生已有生活、學習經驗,能嘗試感知歌曲《小小足球賽》中“足球賽”與滑音,旋律、情緒之間的微妙聯系,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思想感情歌唱可以幫助學生對音樂的整體輪廓、節奏運動和樂句結構變得敏感。隨著學生“聽”和“唱”,指導他們意識到有關的旋律、節奏結構等基本概念。
歷經二十年的音樂教育生涯,讓我對音樂課的認識逐漸明朗:音樂課雖有唱歌課、欣賞課、唱游課和綜合課之別,但它們萬變不離其宗,都是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圍繞音樂面向全體學生所開展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性學習活動。所以我們在備課前不但要認真細讀文本,而且在聽課時,多去關注執教者怎么理解教材。從而走進音樂,走進文本。
參考文獻:
[1]呂曉虎.摭談小學音樂課堂“有效聆聽”的策略[J].北方音樂,2019,39(24):184+189.
[2]周芹.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亞太教育,2019(12):104.
[3]馮韻.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問題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52):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