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鳴
摘要:合作,既是一種方式,也是一種精神。小組合作學習,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中職課堂教學中,但在實施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由于不能科學定位學生的合作者身份,小組合作教學課堂效果不太理想。要想讓每一位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參與到課堂研討中,達到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在授課中要拋開形式束縛,讓合作需要產生真合作。
關鍵詞:小組合作;禮儀教學;中職課堂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7C/08C-0046-03
合作的學習方式來源于美國的“目標結構理論”,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多伊奇(M.Deutsch,1949)由勒溫的群體動力學理論提煉而來。多伊奇認為,小組成員為完成一個共同的學習任務,有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可以幫助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技能和團隊精神,在合作中掌握知識,提升自我。美國L.A.巴洛赫在其著作《合作課堂——讓學習充滿活力》中對合作學習從理論上進行了 分析和闡述。該書闡述了合作學習理論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中,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的境況,他所倡導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得以充分的發揮,這有助于學生健康地發展和快樂地成長。但真正貫徹在實踐教學中,我們會發現,這種學習方式的運用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一、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中的身份仍是“看客”
學生的個性是多樣的,有的學生積極善言,有很強的表現欲望,老師一個問題拋出來,能積極響應,他們往往成為課堂的主人。有的學生膽小、羞怯,或懶惰、懈怠,他們在課堂中常常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而這部分學生又往往在學生群體中占絕大多數。教師原本想采用小組合作形式改變這種狀況,但實際情況可能讓那部分“接受者”更加產生一種消極的思想,沖淡他們獨立思考的自我意識。認為自己不需要積極動腦思考任何問題,因為在小組里學習能力強的好學生能夠在很快的時間內積極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若教師疏忽這部分往后退縮的學生,任由其發展,這部分學生會逐漸產生惰性心理,游離在老師的教學之外,更加不利于合作學習的開展。
在教師越來越意識到合作對學生的學習、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而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學生在接受任務后是在合作探討問題還是在說閑話,他們之間有明確的學習分工嗎?他們能看到彼此之間的優勢和劣勢,從而協調分工,共同實現目標嗎?其實我們看到的學生往往還處于盲目階段,依然會讓那些占學習主動地位的學生替代了處于學習弱勢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會發現學生制作的課件冠以某某小組或某個成員參與,其實往往這個課件就是個人作品的展示。教師可能還在沾沾自喜,以為學生掌握了合作的學習能力。
二、小組合作中學生的真正身份應是“主人”
在教學過程中會遇見一些缺乏自信的學生,總認為自己不行,在小組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連他(她)自己也認為小組中說得最多的人的貢獻最大,說得最少的人的貢獻最小。這樣,機會往往會被那些自信的,在小組學習中占有主導地位的學生把握,他們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越來越強。反過來,不愛說話、不愿意參與的學生學習越來越處于被動狀態,如此,課堂中的互動不是矯正而是學習上的更加不均衡。帶來的后果就是當小組無法獲得大量的觀點和技能,可能是由于一些成員默不作聲或居于支配地位,也可能是由于成員彼此之間爭奪支配權而不是通過合作以達到平等,小組的整體工作質量將遭受損失。
我們希望學生能做到“我的小組我做主”。教師要告訴學生:沒有一個人擁有所需的全部能力。小組任務的完成需要成員具備不同的能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認識到自己在小組中有所貢獻,但自己并不具備所有必需的能力,自己也需要其他人的幫助。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要樹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對小組的工作做出貢獻,而不是作為一個觀望者和旁觀者出現。
我們在教學課堂上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就教師提出的一個話題或問題,在個人查找資料、小組集中交流后,學生所說的觀點依然是自己個人預先準備好的。在學生的心目中,合作學習也許就是將四張桌子拼在一起,即合“坐”,這是現在課堂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座位形式。作為打破原有中規中矩的座位模式,我們暫且不去討論它帶來的好處,而需要探討通過座位的改變就真正實現了教學策略的轉變嗎?學生的合“坐”真正起到相互促進,和諧發展了嗎?在小組活動中,從現象到本質的轉變需要深入研究,那就是如何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成為主人。
三、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實踐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需要組員積極的互助支持、配合,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同時每個人要積極承擔教師給予的任務中的個人責任。在合作中,所有學生能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小組成員彼此互助信任,在出現矛盾沖突時在組內有效解決。最終呈現出的效果應該是小組對于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再加工,對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積極尋找提高有效性的途徑,實現個人能力再突破。
筆者在教授“儀態禮儀”這個章節的時候,將課堂搬到了健身房,拋開了教室里的桌椅板凳,每位同學面對鏡子進行訓練,并兩兩組隊糾正,小組集體訓練。通過團隊合作學習,提高個人學習效率。邀請學校禮儀隊的同學做示范,同時請他們擔任本節課的指導小老師,通過同齡人的榜樣作用,激發學生更好地學習。本堂課的教學就是通過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有的同學背靠背糾正站姿,有的互為小老師,每個同學都調動起來,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改變坐的形式是表象,合作不等于合“坐”。只有真正理解合作教學的本質,才能將課程改革進行到底。同樣,在講授“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和港澳臺地區禮貌禮節”這個章節時,筆者沒有逐一介紹各個少數民族和港澳臺地區的禮貌禮節,而是讓學生先4人一個小組(全班一般能分成7—8個小組)重點自學一個少數民族的禮儀方面的知識,制作多媒體課件,并由小組成員上臺介紹。在這個教學環節,教師將這項工作分成若干個任務,可由小組中1人或多人完成,如查找資料、制作PPT、上臺講解等,這樣小組成員可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任務。第一節和第二節課是展示各小組學習成果。到第三節課時,教師將現有的小組打散,全班分成4個大組,原先4人一小組的成員現在不得在一個組。由于每個人不可能了解所有少數民族的禮儀,就必須通過與他人協作共同完成學習,在需要中產生“真合作”。通過兩次的小組組合,實現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合作意識,達到提高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的目的。
四、總結
合作學習不是簡單的一句話的事情,對教師的備課、教學設計、課堂靈活應對等要求很高,教師要找到合作點,將一項大的工作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讓小組成員各顯其能,使自己成為小組的需要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旁觀者”。為完成一項共同的目標而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為趣味和快樂而競爭。合作學習,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身臨其境,身在其中,身體力行,因而就需要根據不同的學生確定不同的角色,統一步調,協調一致,相互幫助,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美]L.A.巴洛赫.合作課堂——讓學習充滿活力[M].曾守錘,吳華清,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2] 凌建青.小組建設: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的基石[J].上海教育科研, 2015(4).
[3] 洪云,李德顯.課堂合作學習的實效性研究[J].教學與管理, 2015(3).
[4] 鄒欣.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心理學分析及其教學啟示[J]. 教育學術月刊, 2015(1).
[5] 林眾,馮瑞琴,羅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實質及其關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6).
責任編輯: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