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閨彥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教學思想的日趨成熟,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教學,呈現出“學生為主”“教師引導”的相關特點。為了能夠使學生們的數學知識理解更為深刻,教師應當系統性分析學生們的學習需要,設計綜合性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使之更好地改善學生們的數學知識水平。因此,教師在系統性地教學分析后,決定為學生們設計合作性的教學方法,使之能夠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不斷優化其學習過程,從而切實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小組合作;教學設計;質量優化
為了能夠更好地強化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質量,教師決定為學生們設計綜合性的小組合作教學策略,以此全面提升學生們的數學知識水平。因此,教師決定設計相關小組合作教學策略時,就需要為學生們科學劃分對應的學習合作小組,使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夠更加積極。同時,教師應緊密貼合教材中的知識要點,設計合作性的問題分析任務。此外,教師在實際教學期間需要清晰自己的輔助定位,引導學生進行更全面的學習,并給予科學的評價指導。
一、實施科學小組劃分,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
教師在指導初中生學習數學知識內容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行科學有效的分組設計。在教師看來,按照學生們的具體學習狀況,進行科學的小組劃分,能夠為學生們優化自身知識水平,提供堅實有效的教學基礎。因此,教師在綜合性的教學分析后,決定依照學生們的實際學習表現,進行基礎性的分組設計。在教師劃定相關實際分組時,需要重點考慮到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力求每個學習合作小組學生的學習能力大致相當。而后,教師應針對每個學習合作小組的同學進行性格測試分析,確保各學習合作小組之間的交流和諧,能夠創建團結合作的學習氛圍。通過教師為學生們科學劃分相關學習小組,可以使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更加科學高效。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們設計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時,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學生的實際學習成績。當前教師設計小組合作教學策略,其根本是為了輔差、促中、培優。因此,教師需要確保每個數學學習合作小組,都能夠保持相當的學習競爭力。通過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的小組合作環境,促使其能夠更好地提升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后,教師需使學生做到性格契合。在學生們成為一個整體后,只有大家保持良好的學習環境,才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為學生們做好基礎性的心理教育,使學生能夠進行密切的問題交流,從而全面提升其數學知識學習質量。
二、緊扣教材知識內容,設計合作思考的任務
為了能夠使學生們的數學知識學習更加高效,教師應立足學生們的學習實際,進行相關的教學思考性任務設計,使之全面優化學生們的相關知識水平。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合作性教學任務,需要圍繞學生們的學習內容展開,使學生能夠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學習需要,并不斷提升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所以,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合作教學內容時,需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使學生能夠按照教師講解的知識要點,展開系統性的問題分析,并對重要的學習內容進行綜合思考,從而切實提升自己的數學知識學習效率。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綜合學習討論,使學生能夠對數學知識有更為全面深入的理解。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習“因式分解”的知識內容后,就需要緊隨其后為學生設計相關的綜合性學習任務。在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教學策略時,便需要為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數學題目,借此有效強化學生相關的解題能力。為此,教師為學生們講解關于“十字交叉法”的知識內容后,就可為學生們設計相對應的合作分析問題,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對相關問題的了解,進行綜合性的知識思考。同時,學生在小組內就如何迅速鑒別因式分解的特殊數組進行交流,可以使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效率。
三、把握教學角色定位,實施科學評價引導
在教師為學生們設計初中階段的教學內容時,需要牢記自己教學輔助者的定位,相應的教學指導都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們的數學知識水平。為了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們的數學知識學習效率,教師需要嚴格執行小組合作教學的相關要求,有效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學生們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知識內容后,就可由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訓練內容,并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系統性評價。在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時,應確保自身評價時心態的平衡性和科學性,給予學生積極中肯的教學評價,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認識到自己不足的同時,更能夠關注自己進步的地方。通過教師對學生設計的積極教學評價和引導,可以使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更加主動,對應的小組合作討論更加積極有效。
綜上所述,教師教授初中學生小組合作教學策略,可以使學生的知識理解更為全面深刻,切實提升了學生們的數學知識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李貞剛.“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J].赤子(上中旬),2017(05):234.
[2]冉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