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衛紅
摘 要:基于分析小學階段班主任工作中的養成教育。首先分析出小學階段班主任工作中養成教育的重要性,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其次分析出通過班主任堅持言傳身教;加大表揚力度;實施家校共育;開展主題活動四種途徑,發揮養成教育的最大化功能和價值,指引學生正確的成長方向,培養學生規范化的言行舉止和行為習慣,讓學生受益終生,從而,逐漸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為學生的日后身心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班主任教育;養成教育;行為習慣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正處于身心成長和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在此過程中,班主任不僅要擔任為學生傳授知識的重擔,還要肩負育人的職責,加強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和健康的心理,促使學生能夠自覺履行日常行為規范,為學生的日后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從而,班主任將養成教育貫穿到整個教學管理工作之中,不僅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的落實,使德育具有根基,還能實現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一、小學階段班主任工作中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行為舉止的形成,都是一點一滴所積累的。可以說,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品德和人格的體現,因此在小學時期對學生的養成教育,班主任為學生指導正確的生活和學習行為習慣,能夠讓學生終生受益【1】。因為習慣屬于一種慣性,也是能力的儲蓄,所有只有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才能發揮巨大的潛能,而從小抓起對學生養成教育,有利于學生將良好的行為與天生一樣牢固。
與此同時,養成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養成習慣,其中的德育是指導學生養成行為習慣,智育是引領學生養成學習習慣,屬于現代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基礎,包括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健康心理與品質、以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能力方面的養成,從而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和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階段班主任工作中養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堅持言傳身教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時期,所以班主任要加強對學生的言傳身教。通常情況下班主任對學生苦口婆心的教育,根本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所以班主任要適當的轉變養成教育的方式。因為該時期的學生愛于模仿,有時候身教要遠比言傳更加具有效果,所以班主任的養成教育,可以用親身行動對學生進行教導,讓學生能夠模仿班主任正能量的行為,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舉止和日常習慣【2】。
比如,在學生課間操完畢回教室途中,看到躺在地上的一些垃圾,此時班主任可以觀察學生的行為,當一撥又一撥的學生路過,都沒有撿起時,班主任可以直接撿起垃圾,并走到學生的前面進行垃圾的分類,讓學生意識到剛剛自己的錯誤行為,幫助學生樹立自覺環保的意識。這樣,當下次出現垃圾時,或多或少都會有學生主動撿起,而學生逐漸散發的人格魅力會感染更多的學生,從而這樣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在潛移默化之中達到了最佳的效果。
(二)加大表揚力度
無論處于什么階段的學生,內心都期許得到一定的認可和贊賞。同樣如此,小學階段的學生更是需要獲得教師的表揚,這樣學生會產生充足的動力。因此,班主任要加大對學生的表揚力度,不要吝嗇對學生的贊揚和肯定,從日常的細節之處入手,比如在教室里一名學生幫助另一名撿起掉落的筆;在倒垃圾時其他學生的幫助【3】;在校園內隨手撿起的一張紙等等,班主任都要看在眼里,記在心內,并給予學生適當的表揚和認可,哪怕是一個微笑、一個撫摸或者豎起大拇指等,都會讓學生感受到成就感,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信心,還有助于學生繼續以此為目標,逐漸養成良好自覺的行為習慣。
所以,班主任要學會放大學生的優點,經常對學生的鼓舞和激勵,會讓學生感受到來自班主任的關懷和溫暖,并且促使其他學生紛紛效仿,有效的培養學生做好事、樂于助人的品質,引導學生逐漸養成行為習慣,從而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與班主任產生情感的共鳴,在行為舉止上不斷的優化和提升,促進學生正確習慣的養成。
(三)實施家校共育
可以說,對于小學生的養成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共同努力的結果。即使暫時不需要學生走進社會,但是家庭教育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換句話說,如果僅僅憑靠班主任個人的教育,是難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最終導致養成教育的效果十分不理想。因此,班主任要加強與家長的合作,促使家長能夠積極配合班主任的養成教育工作,兩者形成教育的合理實現對學生的共同教育,這樣才能盡最大化增強養成教育的實效性。
所以,班主任要與家長,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行為習慣進行分析,共同商討出有效的教育方案,給予學生及時的糾正和指導。比如,當今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這也使得家長對學生的過度溺愛或保護,不讓學生參與任何的家庭勞動,導致學生在班級中也開始逃避掃除活動【4】。因此,班主任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并且在日常的家務之中帶領學生參與,可以讓學生完成一項家務對應給予一份獎勵,久而久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四)開展主題活動
在小學班主任的養成教育中,積極向上的班風班氣能夠無形之中影響著學生。因此,班主任要為營造出良好的班級氛圍,增強環境育人的功能。比如,可以在班級墻面上設置文化墻,粘貼一些根據傳統節日、時事新聞等內容的手抄報、名言警句的書法展示、生活常識標語等等,讓學生在充滿文化氣息的氛圍內更加健康的成長。
或者,班主任可以定期開展班級主題活動,將養成教育滲透到活動之中,讓學生獲得有效的教育【5】。例如開展以學雷鋒為主題的實踐活動,班主任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做一些力所能及助人為樂的事情,人人緊跟雷鋒的腳步爭做一名合格的公民,促使雷鋒精神在班級中生根發芽,讓班級里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和生活中互幫互助,不斷增強班級的凝聚力。這樣,學生在主題活動之中,不僅能夠學習到雷鋒身上積極進取、幫助他人的優秀品質,還會讓學生在實際活動里感受到樂于助人的快樂和成就感,有助于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精神品質,讓雷鋒精神在班級里得以延續。
三、結束語
小學階段班主任工作中的養成教育,能夠指引學生正確的成長和發展道路,幫助學生規范言行舉止,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為學生的日后身心健康成長奠定基礎。通過班主任精心設計的多樣化養成教育活動,包括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健康心理與品質、以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能力方面的養成,引導學生從小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讓學生能夠終生受益,從而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曲瑩. 淺談小學階段班主任工作中的養成教育[J]. 新作文:教研, 2018(9):0248-0248.
[2]邱雙華. 關于小學班主任工作中養成教育的細節探究及實踐[J]. 考試周刊, 2018, 000(0A0):184.
[3]公維麗. 德育引領 深入人心——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對策[J]. 當代家庭教育, 2018, 000(009):P.15-15.
[4]郭應春. 小學入學新生生活習慣養成教育策略分析[J]. 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 2018, 000(009):P.60-60.
[5]雷婕. 新時期如何做好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思考與實踐[J]. 讀寫算, 2018, 000(0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