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逸 譚永平
[摘要]深化產教融合能推進電力類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更好地為能源電力產業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服務。在國家相關方針政策的引領和推動下,電力類高職院校在產教融合方面雖有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產教融合的組織體系還不夠健全、共同目標比較模糊、平臺功能比較單一、機制實操性缺乏的問題。因此,應從優化組織體系、筑牢命運共同體,創新機制建設、集聚優勢資源,細化具體目標、聚焦共同愿景,創新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創建服務平臺、提升實體化運作能力幾方面入手,增強產教融合的“緊”度、“強”度、“實”度、“深”度、“高”度。
[關鍵詞]產教融合;電力類;高職院校;高職教育;高水平
[作者簡介]劉逸(1988- ),男,廣西桂林人,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譚永平(1959- ),男,廣西樂業人,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廣西 ?南寧 ?53000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電力類高職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助力電力企業‘走出去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9KY1493,項目負責人:劉逸)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20-0051-05
2017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發布的《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雙高計劃”)提出:“堅持產教融合。創新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的運行模式,精準對接區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職學校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推動高職學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為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電力類高職院校作為為技術密集型高端產業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服務的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校,深化產教融合理應成為其推進內涵建設、提升社會服務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時代課題。
一、新時代電力類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要義
新時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能源電力產業呈現出能源類型低碳化、綠色化、多樣化,能源電力輸送系統化、超高化、自動化,能源電力管理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能源電力應用綜合化、節能化、高效化等特征與發展趨勢。技術創新升級和高質量人才培養能力不足已成為能源電力產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電力類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是破解以上兩大“瓶頸”問題的有效舉措。
1.有利于整合優質資源,實現集約高效利用。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支撐,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為其提供產業生產過程所需的技術、設備甚至場所等相應的資源要素才能實現。顯然,單靠高職院校自身的能力是難以做到的,尤其是作為為高技術含量、高投入的電力產業培養人才的電力類高職院校更是難以實時按照產業發展所需的最新技術設備標準等在校內建設相應的實習實訓基地。因此,必須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充分發揮國家相關政策紅利的作用,激發校企各方投入產教融合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結成多元主體辦學的命運共同體,從而集聚各方優勢資源,實現社會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
2.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化解人才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意見》指出:“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由于相當部分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對接不緊、融合不深,導致人才培養規格與行業企業需求不匹配、不對稱。因此,必須通過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從而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按照企業技術崗位的規格、標準要求開展訂單式、現代學徒制等培養模式,真正實現校企“雙主體、全過程、全要素”育人,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用性和規格質量,改善人才供給側結構性矛盾。
3.有利于新技術應用研發,支撐產業轉型發展。傳統的電力生產和電力高職教育由于缺乏實質性的產教融合機制和實體等因素,致使產教融合往往停留在學校為企業開展一般簡單的培訓、企業為學校提供基本的實習場地等淺層的合作上。實施“雙高計劃”對深化產教融合有更高、更明確的要求,即要能夠實質性支撐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因此,通過高水平電力類高職院校建設,創新深化產教融合體制機制、組織形態和模式,可以集聚校企優勢資源,共同開展對能源電力產業發展趨勢和人才培養規模與質量要求的研究,聚焦高素質電力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電力新技術應用開發與創新,共同研制企業和學院發展規劃,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支撐,強化產學研融合互動,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發展。
二、電力類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面臨的主要問題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有關方針政策的引領和推動下,電力類高職院校與其他高職院校一樣實現了快速發展,在產教融合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各電力類高職院校出臺了一定數量的產教融合相關制度和措施,建立了校企合作理事會或職教集團,在有關企業建立了相應的實習實訓基地,企業也不同程度地參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但總體來說,其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1.產教融合的組織體系還不夠健全。根據各電力類高職院校的網站和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雖然電力類高職院校基本建立了職教集團或校企合作理事會,但由于相當部分企業對國家產教融合有關政策了解不多、不深,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目前各高職院校極少有與企業建立實質性推進產教融合工作的組織機構,職教集團的功能和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更遑論產教融合規劃和方案的制訂,導致產教融合多元主體關系比較松散,聯系不夠緊、職責不夠明、作用不夠大。
2.產教融合的共同目標比較模糊。要深化產教融合,必須以凝聚與優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利益訴求共同點和結合點為基礎。但在過去的一個時期,電力類高職院校與其他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一樣,校企合作共識和利益共享的聯結點未被充分挖掘出來,極少有基于產教多元主體都認同的具體目標而共同制定的產教融合發展長遠規劃。因此,在實際操作層面上難以達成可行性方案,往往造成產教融合流于形式。
3.產教融合的平臺功能比較單一。相當一部分校企合作企業在合作中,大多僅僅是為學生提供一般的實習實訓環境,融合的深度不夠,缺乏針對高質量人才培養和電力新技術開發創新的實體項目和培育平臺,缺乏結構優化的高水平產教融合研究團隊,缺乏開展新技術開發應用研究的高水平實驗室,難以形成產教融合的標志性成果。
4.產教融合機制實操性缺乏。相當一部分電力類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機制的制定不同程度地存在過于寬泛、籠統和模糊等問題,缺乏實際操作價值,激勵性、約束性和規范性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導致產教融合的模式和形態表層化,聚焦產教融合的目標不夠高、不夠實、不夠準,對產教融合要素的把握、分解、賦能不夠明,相關主體融入不夠深。
三、新時代電力類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策略
產教融合是一個綜合體,由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多元主體和技術、設備、資金、人才、項目、平臺、模式、機制等要素構成,要充分發揮綜合體作用,必須協調綜合體各要素功能并注入相應的動力,系統推進產教融合建設,使之形成合力。新時代,要深化電力類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建設,必須聚焦服務國家能源電力發展戰略,以支撐能源電力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需要為目的。通過推進產教融合“五度”策略,系統提升產教融合水平。
1.優化組織體系,筑牢命運共同體,增強產教融合的“緊”度。以提高電力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與支撐能源電力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為目標,以筑牢產教融合命運共同體為基礎,探索優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組織結構體系。一是要在能源電力職教集團框架下,組建由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全國知名職教專家、行業企業專家組成的校企合作促進委員會,為學院重大改革、重大規劃、重要標準和重大項目等提供咨詢與指導。校企合作促進委員會下設產教融合辦公室,配備專職人員,負責落實協調產教融合的具體事務。二是每個專業群應建立由合作企業負責人、大師工匠和專業群項目負責人、專業帶頭人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具體落實校企合作促進委員會提出的重大規劃、重大改革等決策;同時,每個專業群建設一個產業學院,共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學團隊,主動進行供需對接、流程再造,集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就業創業、文化傳承、社會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保障產業學院健康運行。三是設立以3支研究團隊為主體的產教融合聯合研究中心。第一,建立由校、政、行、企等有關專家領導組成的產教融合發展研究團隊,負責研究產教融合發展需要著力破解的有關問題,制定產教融合發展規劃、深化產教融合指導意見、產業學院建設規劃和產業學院建設標準。第二,聯合組建產教融合專業課程研究團隊,專門針對產業發展和職業崗位技術與素養要求,開展專業和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第三,聯合組建產教融合技術開發應用研究與服務團隊,跟蹤和瞄準產業發展前沿動態,聚焦產業發展需求,重點開展新能源電力技術領域的技術開發與應用創新研究。
2.創新機制建設,集聚優勢資源,增強產教融合的“強”度。產教融合機制建設應以最大限度地聚集各方優勢資源和激活產教融合綜合體內部各主體要素的能量,并形成強有力的合力,以規范其高效有序運行為目的。要實現高質量的產教融合,必須建立高質量的融合機制。一是要建立一支專業化的高水平產教融合機制建設研究團隊。團隊必須有學院、政府、行業企業的專家和領導組成,專門根據產業發展、國家有關政策、學院發展規劃構建產教融合機制,制度化地根據產業和有關政策的發展實時修訂和完善。二是組織制定產業學院管理制度。制定校企合作項目論證協調制度和產教融合績效考核與激勵等系列制度。三是規范專業與合作企業的規模和結構,采取聯強扶弱策略,發揮企業技術、人才等優勢,每個專業群需有區域內60%以上的行業企業參與辦學,其中世界500強或行業領先企業占30%以上,合作企業的規模和數量達到每年的人才需求大于每年相應專業畢業生的數量,實現合作企業全過程、全要素深度參與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四是建立每年定期召開產教融合發展研討會、專業人才培養論證會、產教融合重大項目和“三教”改革協調會等會議制度,以及專業發展需求和動態調整機制、產教融合責任主體督查機制等,重點研究和設計產教融合發展規劃和相關重大問題,從而實現產業與專業、產業學院與產業布局深度融合,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系統化產教融合長效機制,實現產業得人才、學生得技能、院校得發展的多贏目標。
3.細化具體目標,聚焦共同愿景,增強產教融合的“實”度。要使產教融合真正取得實效,必須首先明確“產教”的關系及其機理,并在此基礎上“細化、實化”產教融合的具體目標。據此,必須根據國家和產業發展需要,堅持“以產引教、融教于產、以教促產”的產教融合發展理念,將產教融合多元主體利益訴求聚焦到共同愿景,即聚焦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支撐產業發展的產教融合的總體目標上,并將其分解、細化為相應的子目標、子任務,落實到相關多元主體系統各環節的實踐中。在人才培養方面,應在不斷根據產業發展技術升級需要和明確人才培養規格質量標準要求的基礎上,對人才培養過程的環節、要素進行分解和優化重構,明確實施的責任主體與利益,使其形成最佳的組合形態和模式,產生最大效益,并以此作為考核產教融合相關主體績效的主要內容;在技術服務方面,技術服務是最能體現高職教育“高等性”的表現,作為服務高端產業的電力類高職院校,必須切實提高技術服務能力,做實技術服務工作,組織師生科研創新團隊圍繞電力產品綜合開發和應用等環節設計課題,為企業解決痛點、難點問題,實施“三個一”工程,即每個專業群要建立一支技術服務研究團隊、每支技術服務研究團隊至少要有1名相關行業企業技術骨干或專家參與、每支技術服務研究團隊每年至少要為相關企業解決一項技術問題,同時每個技術服務項目應選拔5名以上學生參與協助相關工作,以此培養學生的技術研究和創新能力。
4.創新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產教融合的“深”度。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是推進產教融合的主要目的和任務,其中人才培養是根本。要提高電力類高職院校人才的技術技能和素質培養質量,必須根據高職教育特點規律和能源電力產業特征,創新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一是要深化探索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通過制訂雙主體育人方案、雙主體育人管理制度、雙主體育人激勵機制、大師工作室運行管理制度、雙主體育人基地管理制度等制度措施,推進電力特色現代學徒制“雙主體”育人模式的實施,提升電力工匠培養能力。二是實施“雙百”進校園行動計劃,每年選聘百名企業家、百名工匠(大師)兼任學院產業導師,組建“教師+師傅”結構化師資團隊,企業導師承擔60%以上的實踐課時。三是強化“三個對接”,即對接產業需求,優化專業結構、專業課程體系與標準,實施分類指導,探索多種運行模式,校企協同育人,提升專業服務產業能力;對接崗位關鍵技術發展需要,優化專業課程內容、標準與教學環節,及時將行業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方法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對接生產過程和方式的變化,優化教學組織方式和過程。根據能源電力產業向清潔化、多樣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特點,對專業教學進行流程再造,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技術在高職教學中的優勢,采用適合高職教育特點的混合式項目化教學,創設教學情境,編寫活頁式教案,通過體驗式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加靈活方便的個性化、自主化、泛在化、多樣化的學習平臺和渠道,提高學生職業素養,促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相適應。
5.創建服務平臺,提升實體化運作能力,增強產教融合的“高”度。“雙高計劃”明確提出,高水平高職院校要“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支撐國家重點產業、區域支柱產業發展”。可見,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是高水平高職院校支撐國家重點產業、區域支柱產業發展發揮作用的有效途徑和方式。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在支撐產業發展過程中與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一起構成“兩面一體”的功能和作用,其中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又具有引領人才培養高地升級發展的作用,因為人才培養要跟技術走,二者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的功能主要是通過技術應用研究開發和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從更高層面提升產業競爭力。作為為技術密集型的高端產業培養人才的電力類高職院校要發揮高水平引領作用,更是需要下大力氣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為此,應集聚各方優勢資源,校企共同創建融“產、研、創、服、教”于一體的能源電力技術技能創新綜合服務平臺。一是要緊緊圍繞新能源電力開發應用、產業升級,滿足助力能源電力企業“走出去”、助力小微企業壯大、助力新農村建設、助力脫貧攻堅的需要,開展技術應用與開發創新研究,破解產業發展有關技術“瓶頸”問題。二是要建設行業、產業最新技術和最高水平的能源電力技術技應用開發實驗室,以解決長期以來因缺乏高水平實驗設備條件而導致電力類高職院校普遍科研水平和技術服務能力不強的問題。三是組建以重點專業領域為主要方向的由校、企、行、所(研究院、所)專家組成的專業技術研究與服務團隊,采用“問題—項目—團隊—技術—培訓”的模式進行研究和服務,即主動對接產業需求,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以團隊為組織形式,通過研究和實驗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并進行轉移實施,根據新的技術方案和標準要求,開展對相關技術崗位員工的培訓,以增強其對新技術開發應用的能力,形成技術鏈與培訓鏈的互動提升。四是依托能源電力技術技能創新綜合服務平臺,根據能源電力產業技術發展的特點要求,充分應用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優勢,建設模塊化、可視化、系統化、立體化的可滿足學生和學員全天候、泛在化終身學習需要的教學培訓資源。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0-03-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方益權,黃云碧,郭麗瑩.基于命運共同體的我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新探索[J].職教論壇,2020(1):128-132.
[3]劉紅.新時代背景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進策略——2018中華職業教育社專家委員會會議觀點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3):7-11.
[4]譚永平.創新校企合作機制增強高職社會服務能力的探索[J].高教論壇,2016(8):102-104.
[5]譚永平,唐春生,張海燕,康冰心.國家能源戰略背景下高職電力專業體系與產業鏈對接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2):42-45.
[6]周建松,陳正江.基于學校發展系統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5):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