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現狀,并根據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身心特征,探討開展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途徑:循序漸進,分階段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保持耐心,加強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激發興趣,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關鍵詞】特殊教育 行為習慣 養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079-02
俗話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促成性格,性格又決定個體的命運。促進特殊教育學校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特殊教育存在工作難度大、學情復雜等特征,而且特殊教育學校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殘疾或障礙,比如言語、聽力、智力、視力等殘疾或障礙,許多學生存在抑郁癥、躁狂癥、多動癥、自閉癥等心理問題,尚未養成良好的習慣。
特殊教育學校要堅持“要成才,先成人”的辦學理念,加強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從學習、生活和勞動三個方面出發,結合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身心特征開展教育活動,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勞動習慣、生活習慣。
一、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現狀
我校是一所縣級寄宿制特殊教育學校,90%的學生來自農村,這些學生由于在聽力、視力、智力等方面存在缺陷,產生了自卑心理,而正常人異樣的眼光更讓他們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與周圍的人正常交流。他們渴望得到關注,渴望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可是他們的父母卻不知道怎樣與孩子溝通交流,而一部分家長由于忙于生計更是無暇顧及孩子。因此,大部分殘疾孩子未能接受學前教育。受家庭、環境、自身缺陷等影響,他們養成了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如不講究個人衛生、不懂文明禮儀、不遵守課堂紀律等。筆者對本校新入學學生進行觀察、統計、分析,發現大多數學生的勞動習慣養成情況比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稍微好一些,但從總體來看,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現狀不容樂觀,這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給予學生專業的支持,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們將來融入社會打好基礎。
二、開展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途徑
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需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保持足夠的耐心,營造積極向上的教育氛圍,充分發揮教師的榜樣引導作用。
(一)循序漸進,分階段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
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在培養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三種習慣”(學習、生活、勞動習慣)方面,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有措施地安排教學任務,因材施教,充分發揮養成教育的作用,分階段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
通常,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著重培養學生尊重規則、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課堂上,讓孩子學會遵守課堂紀律、不與同學嬉笑打鬧、不隨便離開自己的座位。課后教會學生自己整理桌面、書包和學習用品。這些事情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對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來說很難完成,特別是讓他們形成遵守課堂紀律的習慣更是難上加難。第二階段著重培養孩子想學習、愛學習的行為習慣。可以從端正坐姿、規范書寫、認真做作業、敢于提問、積極思考、團結互助等方面進行學習習慣培養。第三階段著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行為習慣,重點培養學生會預習、懂復習、勤思考、會提問、會總結等主動學習的行為習慣。
例如,針對剛入學的新生,教師可以在頭兩個月訓練其基本的生活習慣,通過學生展示、學生實踐、教師指導、校園評比等措施加強培訓,制訂科學的教育教學計劃。在兩個月以后,很多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可以養成早晚自己洗臉、刷牙、穿衣、疊被等行為習慣,學會飯前、便后正確洗手的方法;做到不挑食、不偏食,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樸實道理,懂得用餐文明禮儀;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在生活中將用完的生活用品放回原位;保持桌面的干凈和整潔等。此外,教師可以利用生活課教學生自己動手洗衣服,在生活上與同學相互幫助,積極幫助同學處理生活瑣事。
(二)保持耐心,加強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中,教師必須保持足夠的愛心和耐心。與普通孩子相比,特殊教育學校學生有各種各樣的缺陷,有來自身體方面的,更有來自心理方面的。先天性生理障礙和心理障礙使得他們的學習能力普遍低下。同時由于存在身體缺陷,他們極其敏感,心靈特別容易受到傷害,不愿意和他人交流,自我封閉。因此,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必須對學生呵護有加,對工作保持長久的熱情和耐心,促進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簡單重復性勞動是特殊教育的常態。很多在常人看起來比較簡單的行為,對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例如,洗臉、刷牙這些簡單的動作,也需要教師不斷示范。特別是對待手腳不靈活的學生,更加需要教師保持足夠的耐心和熱情。從初學簡單動作到養成行為習慣,這個過程短則一個星期,長則數月甚至半年。特殊教育教師必須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同時毫無保留地付出,任勞任怨,通過孜孜不倦地給學生講述行為習慣培養的方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積極鼓勵、充分肯定對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來說猶如雨露之于小草、陽光之于花朵。教師在對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行為習慣進行培育的過程中,必須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支持。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贊許的微笑……都可以帶給特殊孩子非常大的觸動。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講述一些勵志的故事,讓學生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樂于改變。
(三)激發興趣,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實踐表明,越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特殊教育學校學生改變自己的積極性就會越強。特殊教育教師應當盡量使相同教學內容的呈現多樣化,關注每一名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培養行為習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每一名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活動內容,開展手工、舞蹈、歌唱、書法和繪畫等活動,或者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音頻和視頻,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教師應盡量讓孩子親自參與其中,使他們學會細心觀察、積極思考。
現在越來越多的特殊教育學校將職業化的教育內容融入特殊教育中,如部分特殊教育學校增設了種植、烹飪、洗車、家政、理發等生活技能課,很多學生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引導學生,久而久之,學生便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實踐能力也會在不斷地參與中得到提升。
(四)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榜樣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行為習慣養成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教師要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一般來說,特殊孩子在生理或心理上均有不同的障礙,模仿能力卻比較強。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示范引導的作用。
首先,教師要學會躬親示范,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供模仿的行為動作。例如,要教會學生與別人打招呼,教師在與學生見面時就要堅持主動地對學生說“你好”“早上好”“下午好”等。時間長了,孩子就會主動向教師問好;要教學生使用文明用語,教師就要把“請”“謝謝”“對不起”等文明用語時常掛在嘴邊。對于復雜的動作訓練,教師要精心分解動作、細心演示,一步步給學生示范。例如,教正確的洗手方法,教師要帶著學生按“洗手六步法”一步一步地講解,并帶著學生反復練習,幫助學生養成飯前、便后正確洗手的好習慣。在學生面前,教師要保持干凈、優雅的形象,注重個人衛生及行為舉止。
其次,優秀學生也是學習的榜樣。教師可以拍下孩子生活中優秀的行為,供全體學生效仿。如,拍下懂問好、愛洗澡、會洗漱、會洗衣、愛學習、到指定位置丟垃圾等行為的照片或視頻,讓學生利用晨會時間觀看、討論。
最后,講述典型人物的事例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教師可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了解海倫·凱勒、霍金、張海迪等名人的成長故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好習慣。
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工作中,教師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分階段開展行為習慣的培育活動;保持愛心與耐心,積極開展多元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活動;根據學生的身心特征開展教育活動,為學生營造愉快的氛圍;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加強對學生的鼓勵和支持。
作者簡介:何國秀(1983— ),女,廣西隆林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