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斌
摘 要:在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是單方面向學生傳輸知識,而師生互動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教學方式,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來進行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參與進課堂,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培養起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課堂的質量。師生互動并不局限于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還可以通過一些小道具來和學生進行友好的互動,師生互動可以帶來一個煥然一新的教學課堂,因為師生互動讓學生也開始敢于并且愿意活躍在課堂上。
關鍵詞:師生互動;小學數學;集中精力;引導思考;培養興趣
數學是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學習的一門重要科目,也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科目,而小學數學課堂就是一個打好數學基礎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傳統教學的枯燥無味讓許多學生對數學喪失了興趣,這并不利于之后的學習。但是師生互動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這種情況,師生通過問答讓學生主動參與進課堂,將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師生互動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應用進行一番探討,希望能對廣大教師與學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集中學生精力
小學生因為年齡還比較小,定力不是很足,如果課堂對他們并不具有吸引力的話他們就會在課堂上頻頻走神,而枯燥的數學課堂顯然并不具有吸引力,那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是教師上課最為關鍵的事情。如果教師只在講臺上自顧自地講述學習內容,學生就會感到煩躁,無法進一步學習知識,而師生互動教學是可以通過問答等形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對學生的上課學習程度有一個大概了解,可以更好把握接下來的教學方向。
例如,在講授“認識時間”這一小節時,如果想要確保學生都可以學會這節課的內容,那就無可避免地會有許多反復要講解的內容,就很容易導致學生疲乏,在這種時候我都會通過一些場景模擬來與學生進行互動。比如,我會提前讓學生在家與父母一起制作簡易的鐘表,在課堂上我會借助于這個鐘表與學生進行互動,我會問如果早上要想上學不遲到,我們需要幾點出門呢?中午大家都是幾點吃中午飯呢?將你手中的自制鐘表撥成你心目中的答案。通過這樣簡單的動手實驗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上課的目光,在使整個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的同時,還能進一步落實課堂上的所學內容,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引導學生思考
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中,更多的是教師在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這些知識,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學生并沒有自己思考,還處于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的階段,這從長遠來說并不是最為合適的方式,因為這樣會抹殺掉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而師生互動教學就是用來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琢磨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在講解時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自己不一樣的看法,在互動式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子,而學生才是這個課堂的主人。
例如,在講授“100以內的加減法”時,我會引導學生思考想一想之前學習的20以內的加減法與這次學的內容有什么聯系,引導學生通過上次講課的內容來大膽該推測今天所學內容該如何進行。無論是數學還是其他科目,知識都不是單獨的一個點,而是互相連接的知識網絡,我就會通過課堂的一些提問來幫助,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性思考,將所學內容相連接,形成一個初備雛形的知識網絡。
三、培養學生興趣
師生互動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更好地教導學生相關知識,但由于數學的枯燥乏味讓許多學生望而卻步,但是教師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來向學生展現數學富有魅力的一面,通過一些生活中的趣事來引出一些數學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學生數學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它也有有趣的一面等待發現。通過師生互動慢慢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對數學的求知欲,以達到師生互動和數學課堂的有效融合,讓師生互動在數課堂發揮出更多的有效應用。
例如,在講授“圖形的拼組”時,我會告訴學生生活中一些生動有趣的事物都可以簡化為數學圖形,例如,我們平時玩的風車就可以簡化為四個半圓和一個長方形,而我們所看到的正方形也可以由一個圓形經過裁剪得到。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實例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去開始慢慢思考數學問題,進而可以很好地完成這一節知識的講授,師生互動就是使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以此增加學生對于數學課堂的興趣,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完成數學教學的任務指標。
總而言之,師生互動帶給學生的是一個嶄新的課堂體驗,學生可以和教師一起完成課上的教學任務,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使學生從被動學轉變為了主動學,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還可以養成學生獨立自主思考的好習慣。師生互動可以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但作為一名教師,活躍氣氛終究只是一個附加條件,教師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教會、教懂學生,師生互動只是為了這個目的服務,切記不要主次不分因小失大,只為了師生互動而互動。
參考文獻:
[1]王友蓮.淺議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現有效的課堂互動[J].中國校外教育,2018(30).
[2]葉秀英.互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及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