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孫喬 劉玉秀


◆摘 ?要:針對疫情期間高校線上教學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并進行線上教學設計,將課堂分為三個部分:直播講授、課后內化吸收和線上交流討論。實踐表明基于“對分課堂”的線上教學模式能有效改善線上教學效果。
◆關鍵詞:對分課堂;線上教學;教學設計;內化吸收
2020年春季學期,因受新冠疫情影響無法正常開學,各大高校均開啟線上教學。對教師來說,隨之而來的是線上教學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如教學資源的獲得和選取、教學方法的調整以及教學效果的保證都是亟需考慮和解決的。面對這些問題,本文研究了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對分課堂”模式,對非計算機專業《軟件技術基礎》課程進行了線上教學設計,經過長達半年的教學實踐并結合學生對“對分課堂”實踐效果的調查反饋,給出了針對此次教學改革的思考。
1在線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是教學資源。由于諸多原因,很多課程此前沒來得及建設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面對線上教學,缺乏必要的教學資源;也有些通識課程在互聯網上已有大量優質資源,如中國大學MOOC、微課等,對此它們還存在教學資源選擇問題,如其他大學建設的MOOC是否符合課程本門課程的大綱和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等。《軟件技術基礎》課程是非計算機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內容繁多,涉及到以算法為主的數據結構、操作系統等基礎知識。在互聯網上很難找到難易程度和課時相近的優質課程,現有線上資源難以滿足教學要求。
二是教學方法。《軟件技術基礎》課程在線下采用的是講授法,能很好的幫助學生劃分教學內容范圍和指明重難點,易于學生構建本門課程知識體系。但是開展線上教學,并不是把傳統課堂上的講授的內容直接照搬到線上直播間,需要根據課程特點和性質尋找合適的線上教學方法。
三是教學效果。在線教學最突出的問題是互動性較弱,“隔屏”上課,一方面使得教師無法及時獲得學生反饋,對教學效果難以把握;另一方面,相對線下課堂,老師無法時刻盯著學生學習,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都會變弱,影響教學效果。這些問題又倒逼著線上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
2“對分課堂”線上教學模式
2.1“對分課堂”理念
上世紀70年代,社會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知識是學習者在社會文化情境中與同伴、教師等人員互動、分享,從中不斷豐富、更新自己的理解,進而主動建構的,不由他人傳遞。2014年,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針對當前高校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構建主義教育理念,提出了名為“對分課堂”的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給學生討論,并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即“隔堂討論”。整個課堂被分為三個階段: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簡稱PAD課堂。“對分課堂”的創新之處在于將傳統的教師講授和“討論法”通過內化吸收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能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個性化學習,并強調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
2.2“對分課堂”結合線上教學
將“對分課堂”模式引入到線上教學能很好的解決上述線上教學面臨的問題,具有一定優勢。一是“對分課堂”模式保留了傳統的講授環節,使《軟件技術基礎》課程在線下課堂的優點得以延續,同時“對分”課堂的講授強調“精講留白”,突出重點、形成知識框架,此時教師的角色也由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二是不需要教師提前準備大量的線上教學資源,學生可以通過教師在線上課堂的講授掌握知識框架和重難點,再進行課后內化吸收,并根據自身吸收情況查找需要的資料,進行個性化補充學習。三是“對分課堂”模式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同伴的影響會使學生克服困難,主動學習;經過充分內化吸收后的線上討論環節也能極大地改善線上教學互動性差等問題,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3“對分課堂”線上教學模式實踐
3.1教學設計及實踐
《軟件技術基礎》線上課程選擇釘釘平臺的直播功能進行授課,并通過釘釘平臺的家校功能進行教學資料上傳、作業發布、批改和統計;在線答疑和討論以釘釘會議方式進行,相比釘釘直播互動性更強。下面以本門課程中“進程描述與控制”章節為例進行教學設計和實踐。
第一,直播講授。周二下午教師通過釘釘直播平臺進行講授:前15分鐘串講進程相關概念,再花30分鐘時間采用引導法講解本章重點——進程控制的過程,接下來30分鐘分析難點——進程互斥和同步機制,最后用15分鐘講解進程通信的實現過程。講授的過程中注意“精講”和“留白”,引導和幫助學生建立本章知識體系結構。
第二,課后內化吸收。教師講授完當天通過釘釘家校功能布置傳統作業題和“亮考幫”作業。所謂“亮”,即“亮閃閃”,展示出你所學的收獲,可以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構建本章知識脈絡,也可以寫出自己對某個知識點的深刻理解;所謂“考”,即“考考你”,用你學會的內容出題考察同伴,促進學習效果;所謂“幫”,即“幫幫我”,即復習中不明白的問題請教同學或老師。學生通過課后閱讀教材、課件及相關資料在周日中午前完成這兩項作業并線上提交。
第三,線上交流討論。教師提前在釘釘群將班上同學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4-5人。周日晚上進行線上討論交流,教師先使用釘釘會議在全班進行優秀“亮考幫”作業展示,接下來各小組在線上進行組內交流,組內討論主要從“亮考幫”作業出發,解決簡單問題,提煉有挑戰性問題;10分鐘后回到釘釘會議,進行組間對話,即每組代表發言總結并提出“考”和“幫”的問題,由其他組成員或者教師解決問題。最后由教師對此次線上交流活動進行總結和點評。
“對分課堂”強調過程性評價,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也進行了改進,增加了“亮考幫”作業的權重,更加注重考察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避免出現“應試”考試考前臨時“突擊”學習的現象。
3.2實踐效果反饋
為了獲得學生真實反饋,本門課程結束后,通過釘釘平臺匿名提交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了學生對在線“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態度和建議。結果如下圖所示: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都感受到了線上教學采用“對分課堂”模式的優點,并愿意繼續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學生的真實反饋表明:線上教學采用“對分課堂”能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如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同時同伴討論也促進了學習效果。雖然采用了課下內化吸收,但從圖3可以看出每次課后增加的學習時間并未大幅增加,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采用“對分課堂”使得教學效果有明顯改善,但從真實反饋看,在內化吸收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部分同學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剛開始很難提出有效問題;二是少數同學學習方法存在問題,導致完成“亮考幫”作業需要很長時間;三是有的同學基礎較薄弱,內化吸收過程中很多簡單問題無法自己解決,導致最后提出的問題很多。
4結語
在深入思考線上教學的現實問題并研究“對分課堂”理念后,針對《軟件技術基礎》課程,提出了基于“對分課堂”的線上教學模式,進行了完整的教學設計并實施。從結果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顯著特點是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亮考幫”作業和同伴討論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采取了線上教學和“對分課堂”后,課堂的考核方式也需要隨之增加過程性考核,保證考核成績的合理性。下一步,回歸正常教學秩序后,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基于“對分課堂”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力爭將“對分課堂”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李向東,韓琪.社會建構主義與情境學習理論觀照下的口譯人才培養模式探究:理據與設計[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8,26(03):64-70.
[2]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05):5-10
[3]劉紹乾,錢頻,王曼娟,等.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成功因素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9,3(1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