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雕
摘 要:低年級盲生缺乏感性經驗積累,數學學習較為困難,需要借助直觀化教學來彌補盲生的視覺缺陷。文章通過挖掘低年級盲生已有生活經驗,利用身邊的資源加強盲生動手操作能力,多種直觀化教學方法配合使用,提升盲生對數學知識概念的理解,為低年級盲生數學課堂直觀化教學探究應用途徑和原則。
關鍵詞:低年級盲生;數學課堂;直觀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2-00-02
在低年級盲生教學活動中,數學科目的學習占有重要位置,對提高盲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和訓練感官功能有重要作用。在日常低年級盲生數學教學過程中,發現低年級盲生因為視力障礙和年齡較小的原因,感知經驗和生活常識缺乏,空間表象概念比較模糊,導致在學習數學方面存在諸多困難。
一、直觀化教學對低年級盲生數學課堂的意義
低年級盲生數學學習時以直觀感知經驗為基礎,把形象的直觀呈現和有限的抽象思維相結合,逐漸內化成他們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因為缺乏感性經驗,難以把解題方法、定理性質、空間位置關系等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身的數學認知結構,抽象思維發展比較困難。由于視覺功能受限,主要通過觸覺、聽覺、運動覺功能來進行缺陷補償,用手的觸摸來觀察事物,獲得事物的直觀感知經驗[1]。
直觀化教學策略通過引導盲生感知外部事物產生感性認識,再上升到理性認識,契合了盲生利用觸覺、聽覺認識事物的身心發展特征,是盲生缺陷補償的重要途徑。直觀化教學強調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創造情景、應用實物、使用教具及多媒體等,注重實際操作體驗。這有助于盲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促進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辯證理解能力的發展。
二、直觀化教學在低年級盲生數學課堂的應用
(一)創造合理生活情景,挖掘現有生活經驗
在低年級盲生數學課堂創造適合的生活情景,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在愉悅的活動參與中發現數學原理。例如,低年級盲生由于生活經驗有限,難以理解“追及問題”,可以把學生帶領到操場上現場分組演練,一組學生扮演速度較快的追趕者,另一組學生扮演速度較慢的被追趕者。在追趕過程中思考如何才能趕上前面的同學,或為何自己會被追上。盲生在經歷了追趕和被追趕的運動體驗,就明白了追及過程中所蘊含的數學關系。通過創造情境,讓盲生化作情境中的對象,不知不覺中理解了相關數學概念,降低了他們學習數學的難度。
生活經驗是低年級盲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基礎,應該充分發掘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盲生熟悉的社區、教室、公共設施等周邊素材入手開展教學,用他們習慣的理解方式學習數學,讓數學課堂更生動,更能調動盲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剛接觸“角的初步認識”知識點時,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角度大小的變化過程。我們可以利用折扇作為教具,在觸摸折扇的打開和閉合的過程種感受角度的大小變化。經歷了感受折扇角度大小的變化過程,今后學習理解銳角、直角、鈍角、平角等知識就容易多了。
(二)制作配套的教學具,多種教具配合使用
低年級盲生的數學課堂應該貫徹直觀化教學原則,學生通過獲得生動的事物形象,提高學習效率,促進知識的掌握和鞏固。合理使用教具可以幫助盲生更好地從具體形象思維階段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階段,讓數學課堂探索氛圍更加濃厚,提升盲生的學習動機。當前,統一設計的盲校數學配套教具比較匱乏,需要師生共同尋找符合課堂的可觸摸實物資源,或自己動手制作模型、圖片等形式的教具,來滿足教學的需要。
實物教具是利用已有的實物作為課堂教具,學生能觸摸到最真實的事物表象特征,直觀性最強[2]。但實物教具有時會受條件限制,出現不易獲得、不易觸摸全局、物體脆弱危險等情形,反倒不利于盲生對知識的探究,需要制作或改制適合盲生感知的模型教具,讓盲生更清晰、直觀地了解事物的局部特征,反映出所要揭示的主要概念。模型教具還能發揮盲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動手能力,促進精細動作及身體協調能力的發展。盲生主動思考如何制作出更適合自己觸摸特點的學具,促進思辨能力的發展。
此外,我們可以利用盲文打印機制作可觸摸的凸點圖,便于盲生直觀的初步認識各種圖形特征。針對低視力學生的需求,我們還可以制作色彩較鮮艷、對比強烈的圖形教具,發揮殘余視力的作用。教具的使用能充分發揮盲生觸覺靈敏的特點,實物、模具、圖片等教具配合使用,對事物整體、局部等各個維度的觸特征有更全面的認識。
(三)加強既有資源利用,注重盲生的實操體驗
盲校數學配套教學資源缺乏,對處在直觀運算階段的低年級盲生學習數學較為困難,我們應該主動挖掘潛在資源,充分利用好盲生常見的盲文紙、盲文筆、盲文板、盲杖、一次性筷子等周邊資源,為他們學習創造良好條件。例如,用盲文板、盲文筆理解組合、圖形、粗細、長短等概念。通過折疊盲杖、筷子等感知形狀,理解疊加、拼組圖形、角度變化等數學經驗。盲文紙方便獲得,可以進行對折、裁剪等活動,便于低年級盲生對稱、均分、認識圖形、平移等數學概念的理解[3]。
低年級的數學直觀化教學強調盲生自己動手操作感知,在活動過程中充分發揮盲生觸覺靈敏的特點,可以促進盲生精細動作和協調能力的發展,是教康結合的重要體現。通過教師的操作示范,給盲生多提供體驗、操作、探究的機會,感知正確的空間表象特征,進一步發展空間概念,形成抽象思維能力。在盲生操作過程中,還可以提供一些“負示范”操作體驗,通過對比正確事物形象和錯誤事物形象,形成準確的表征感知。例如,我們在引導學生感知圓形是平滑的知識點時,學生除了要觸摸圓的邊沿,還可以觸摸三角形、盲文波浪線等圖形的邊沿,通過兩種感覺的對比,感知圓形曲線的平滑感。
(四)科學運用信息技術,發揮教師語言作用
信息化技術正在改變盲校的教學面貌,在低年級盲生數學課堂上使用多媒體,通過和其他直觀方法結合使用,讓盲生感受動靜有無和背景音效的轉化,創造合適的情景,更充分地調動盲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直觀化教學的重要手段。低視力學生可以同時感知音效、視頻、圖片等多感官刺激,方便他們獲取外部世界知識。例如,學習“認識鐘表”時,不僅讓盲生觸摸鐘面模型,還可以配合使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各種鐘表的聲音和動圖,盲生從觸覺、聽覺、視覺(低視力)等多個角度認識鐘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