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娥
摘? 要: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以知識講述為主,很容易造成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消極影響,也不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作為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手腦并用,通過實踐帶動思考,以思考的力量牽動實踐,從而實現數學綜合實力的提高,也能夠高質量地完成小學數學學習任務。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踐教學;動手能力
讓學生在數學課堂動起來,不僅是肢體的動,也包括大腦的運轉。在現代教育中,教師遵循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育理念,科學地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數學知識的海洋中探索奧秘,同時勾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既能夠調動學生數學學習動機,也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更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從而增強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一、實踐講學,手腦并用
打破教師的“獨角戲”已經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學生在課堂中應該主動學習,探索知識的奧秘,走進知識的海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采用實踐講學的方式,由學生先自學探索,然后教學再進行點撥,同時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在實踐中找到知識的真諦,并化為已用,不斷提高自身的數學教學實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首先按照三角形的角進行分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對各個不同的三角形進行度量,將三角形中三個角都小于90°的角稱為銳角三角形,將三角形中一個為90°的三角形稱為直角三角形,將三角形中有一個角大于90°的角稱為鈍角三角形。學生經過動手度量,并分類之后,必定會對該三角形分類有深刻的印象。然后是按照三角形的邊進行分類,為了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夠保持快速運轉,此時教師一邊引導學生測量三角形的邊,一邊進行講學點撥,最終讓學生掌握三角形還可以分為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總之,實踐講學的方式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教師在講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學生手腦并用的學習狀態,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
二、營造氛圍,主動思考
心理學研究表明,氛圍與環境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良好的學習氛圍就像一只無形的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該借助自身飽滿的情緒,以生動幽默的語言為學生創設富有激情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在學習中思考的動力,讓整個小學數學課堂在思維的運轉下“動”起來。為此,教師可以采用復習導入,讓學生有能力“動”起來,或者組織學生進行小活動,讓學生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
例如,教師在教學“圖形的運動”時,可以在正式講課之前,利用十分鐘的時間,與學生一同制作一個簡易陀螺,并讓陀螺轉起來,為數學課堂營造一個活躍的氛圍,此時,教師便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看旋轉的圖形,他的轉動有什么特點?”以問題為鋪墊,讓學生探索旋轉的數學概念。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以“平移”作為導入,讓學生在平移的基礎上,有能力主動思考,順利地過渡到“旋轉”的相關知識學習中。不論是哪一種教學方式,都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思維“動”起來,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關注氛圍,為教學帶來的積極影響,并善于利用。
三、重視參與,注重引導
當小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時,說明學生此時情緒高漲,是思考的好時機。在數學教學中,數學定理、算理相對抽象,對于小學生而言,理解難度較大,為此教師應該以具體形象的教學方式為引導,增強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從而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例如,教師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可以帶領學生到學校相對寬闊的廣場中進行實地測量,首先用米尺畫一條十米的線段,然后學生測量自己十米需要走多少步。最后教師讓學生接力快走1千米。該方式既實現了學生“動”起來,也讓學生對千米有一個深刻的概念與印象。
主動參與是積極進取的表現,教師應該發揮自己的教學引導作用,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不斷地促進學生思考。例如,教師在教學《位置與方向》時,大部分學生對東南西北方向有所了解,但是當物體處于東與南的中間位置時,便會不知所措。此時教師便可以以問題作為引導,讓學生認識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等位置。總之,學生只有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才能夠真正的“動”起來,讓實踐與思維有機結合,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
綜上所述,讓學生在數學課堂動起來,教師的教學引導作用至關重要。不論是問題啟發,氣氛渲染,還是動手實踐,都需要教師有較高的教學素養,設計出科學合理,充滿趣味的教學活動與環節,才能有效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利于主動思考與探索數學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該培養學生的課堂配合度,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效果,才能為動起來的小學數學課堂增益,有效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何健君.小學數學“用好教材”教學案例——巧用學具,讓學生真正“動起來”[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01):103-104.
[2]王廣.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動”起來[J].當代教研論叢,2015(0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