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摘 要 本文以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為指導,探索“大學德語”課程改革的途徑與實踐,闡釋該理論體系在課程教學設計中的具體應用,綜合運用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方法,在線上與線下教學的融匯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實現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果,深入探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對“大學德語”課堂教學改革的意義。
關鍵詞 魯姆教育目標分類 大學德語 教學設計 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75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Bloom's classification theor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roaches and practice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college German, explain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in the course teaching design, comprehensively uses the methods of hybrid teaching and flipped classroom, and fully mobilizes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realiz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improves the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Bloom's classification theor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on the reform of college German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of rum; college German; teaching design; mixed teaching
0引言
本杰明·S·布魯姆是當代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芝加哥大學教育系教育學教授。他的著作《教育目標分類學》及20 世紀 50 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標分類理念令他蜚聲遐邇。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包括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大領域。其中在認知領域,布魯姆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可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的原理,將人類思維由低到高分為六大層次——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總體上看,認知和理解兩個基礎層次主要是對知識的識記,然后經過各種手段領會知識,與原有知識經驗發生有意義的連接。應用和分析模塊則建立在基礎階段之上,對知識能夠產生遷移并且運用,分析知識背后的原理以及與原有知識的聯動。綜合與評價則是指向具有創造性的產出。
自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提出以降,國外很多學者也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我國相關理論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近年來,隨著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創新,各學科教學研究越來越多地參考和運用布魯姆理論為指導,教學過程則可根據上述六種思維層次制定相應的教育目標,組織合理的教學活動。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體系在我國人才培養目標、評價的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大學德語”課程的實踐研究中文獻較少。教學設計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確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工具;確定教學方法和手段;確定考核目標和方式。根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的六大認知層次,本文將主要對教學設計的教學工具與方法進行探討和闡析。目標是力求提升學生對于德語學習的興趣與綜合運用的能力,為當前大學德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重講授的“填鴨式”教學現象提供解決思路,為大學德語課堂與思政教學的融匯提供啟迪。
1教學方法和手段
首先,關于大學德語教材的使用,目前的教學方式多是將課本中的文章當作講解語法和詞匯等知識點的媒介,而對于其中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則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之。而殊不知,不同國家,不同國情,未知的異域風貌、異國生活和思維方式是激發學生對于外語學習興趣的助燃劑。如果只注重本身出版教材時就已刻意填充的知識點,而忽視文化背景的層面,不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的認知和思維能力,而且錯失了現階段教育戰略中改革課程思政重要的起錨點。站在教師的角度,應當首先在備課時具備審慎的眼光,合理判別所使用教材中的文章是否具備進一步分析、探討和激發學生認知火花的潛力。如教材中的閱讀內容不合適,可以從德國媒體等方面為學生尋找符合主題閱讀材料作為補充。
在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基礎上,“大學德語”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法和混合式教學的方法。在傳統的德語教學模式中,常常首先重點講授語法、詞匯等知識點。這樣“填鴨式”教學無法體現小班語言授課的優勢,并且會導致無法訓練和掌握分析、評價以及創新層面的能力,甚至會令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方法,能夠化學生的被動為主動。在網絡教學任務發布后,可將識記和理解部分的知識點也布置在網絡平臺(例如通過PPT、微視頻、測試等方式),安排學生在課外完成,課堂上的時間則側重于知識點的運用、分析和評價。如在課外學習過程中遇到困惑,可在班級微信群、討論貼吧等公共平臺提出,學生之間相互探討,老師也可給出答案示范。這一方面有利于知識點的積累與生發,另一方面可以令學生檢測自己與身邊同學學習程度的差別。而在課堂上,則可以將中德文化融入日常教學背景,如講解德語飲食起居、教育醫療體系等相關的閱讀文章提供給學生,調動學生主動對比中德文化理念差異的積極性,因此就不會再拘泥于之前以講授式為主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通過布魯姆教認知過程高階層次的運用、分析、評價等技能的訓練,拓寬視野,鍛煉思維。
例如可以根據相應德語教材每章節的主題,在安排對應的教學目標基礎上,為學生在網絡端提供兩篇閱讀素材,內容可以關于德國和中國文化、政治等。筆者在疫情期間,根據關鍵詞檢索,在德語新聞網站(如Spiegel.online、Zeit.online等),找到幾篇關于德國方面對于中國新冠疫情暴發、采取措施等方面的探討的文章,而文章的難度與所用的知識點根據課程要求進行相應的改編。閱讀過程要求有主動的思考和對舊有知識溫習。布魯姆認知理論的第二層即理解,對德語文章傳達的主旨和意圖的把握一方面建立在之前識記相關知識點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則離不開學生主觀思考與辨別。這其中也涉及學生對于文章脈絡和觀點的分析,而根據經驗,這一點因學生的能力和知識程度而異,因此需要預先設置合適的問題,刺激學生先自主進行分析。所設置的問題應當能夠使學生將閱讀與之前所學、自身生活經歷相聯系,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情感狀態,調動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分析是建立在理解之上對文章的進一步能動解剖,即對文章深度解讀,分解德文段落,例如找出每段的主旨句、分別體現論點與論據的句子。對此可以設置相應的題目發布到網絡學習平臺,以方便教師隨時后臺把控學生的進度。此外,還可以設定分析文章觀點的題目,例如價值觀的評判,對核心觀點的看法(是贊成還是反對),如此一來學生不論是將題目答案寫下來,還是在腦中設想答案,都會對德文材料具有進一步的理解。以上屬于分析階段,目標也是為課堂上推進布魯姆思維理念最后高層階段打下基礎。
布魯布認知思維體系最后一個階段包括分析與綜合,相對于之前階段更為強調創造能力。如何將閱讀過程中總結的觀點及自己思考后生發的觀點運用到課堂活動,譬如課堂討論中呢?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材料的深化處理?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可在之前設置問題大方向上,拋入個性化、多視角的小問題,在設置問題難度時,應做到既有挑戰性又有成就感。也可遵循布魯姆理論原則,從簡單逐漸到復雜。首先,根據提供的閱讀內容,教師先模擬對文章信息的比較、分類、分析,闡釋,從部分和整體兩角度對信息進行分解和總結。提問甚至可以小到某個德語單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本身的詞義、在相應國家情境中的語義,都可以提出來,引導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在設計問題時,不能僅局限于初級認知階段的問題,這一部分的內容應當更多地鼓勵、激勵學生在混合式教學的線上環節完成,而在線下課堂教學中,選擇恰當時機,例如通過辯論、小組發言等方式,將高級認知階段的問題引入其中,激發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評判體系。在閱讀相關文章時,問題導向即是引領學生反思德國媒體呈現的中國形象,從而與“大學德語”課程思政教育相結合。一方面剖析在全球化及特殊抗疫的背景下,德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及時變遷,另一方面對比中國媒體所塑造的中國大國和平崛起的形象,進一步思考和探討“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踐與成效。閱讀不可一味地對信息進行全盤的接受,應引導學生從現象推及到原因、影響,使學生能夠展現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形成自己的立場,進而產生情感和行為上的改變和升華。
此外在后期訓練時,還可以通過寫作(如撰寫報告、閱讀筆記)等方式進行自我觀點的加工與呈現,不拘泥于形式。即歸納總結課堂上與同學、教師之間探討和生發的觀點,按自己的邏輯排列重組,提煉出更具獨立思考與價值觀的論證。在評價和綜合的過程中,沒必要對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問題有所畏懼而避諱不談,其實這是生活中,更是教書育人過程中無可避免的事實,就好比房中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不談論從不影響它的存在。知識是越辯越明,文化、歷史、核心價值觀的探討能為參與者提供更多思路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僅是學生,所謂教學相長,老師亦如此。學習外語本身即打開了一扇看待另一個世界的窗戶,從來不是為了下定義和對現象蓋棺定論。并非以灌輸統一的、非黑即白的價值觀為目的,而是力求為學生帶去相對客觀、積極有度的影響,重要的是培養他們自主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符合高校人文價值觀培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要求。
2 結束語
在國家人才培養戰略方向上,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勇于創新,培養學生明辨性思維能力,積極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問題,具備問題意識。講授式教學雖然適合德語基礎知識的講解, 但僅僅“傳道受業解惑”的模式面對現今成長在數字虛擬時代的零零后的大學生已明顯不夠,穿插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交際法教學等方式進行教學設計對教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布魯姆教育分級理論對于“大學德語”教學實踐活動具有十分前瞻的指導意義。
課題項目:本文受2020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A10GY20D003)資助
參考文獻
[1] (美)布魯姆,著.教育目標分類學第1分冊認知領域[M].羅黎輝,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2] 鐘啟泉,黃志成.美國教學論流派[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 勾占宇.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體系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J].新鄉學院學報,2017,34(10):74-76.
[4] 霍學深,賀清.新版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對測繪專業英語教學的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6,05:146-147.
[5] 齊半連.布魯姆的教育理論簡介[J].外國教育研究,1985(3).
[6] 祝珣.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J].中國大學教育,2014(9).
[7] 祝珣,馬文靜.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4(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