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桐 夏曉天
摘 要:基于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標準,高校輔導員在角色定位、職業能力的提升和認定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阻礙理論素質提升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從現階段高校輔導員職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入手,詳細闡述了從多方面提高高校輔導員理論素質提升的一些路徑,幫助高校輔導員突破發展瓶頸,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理論素質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210
高校輔導員是負責學生的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隊伍,是高校教師隊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職業能力和職業發展程度對于高校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當前,隨著《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的出臺實施,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但目前高校輔導員的職業發展仍然遇到一些阻礙,這就需要具體分析原因,并給出提升高校輔導員理論素質的路徑。
1 現階段高校輔導員職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輔導員職業角色定位不明確。相關規定指出,輔導員具有高校教師和高校管理者的雙重身份,但實際工作當中,輔導員的職業定位卻不明確,不僅要從事思政教育、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和學生日常管理,還往往要承擔各種黨團活動和心理輔導等工作,集多種職業角色于一身,因此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責任相當繁重,很難有足夠的精力確保其熟練掌握所有的工作,長此以往,輔導員群體經常出現情緒衰竭和職業倦怠的情況,對職業發展造成了顯著的負面影響[1]。
2)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乏力。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是輔導員從事思政教育、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和學生日常管理所必備的能力,這就對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和創新性有了很高的要求。但根據相關統計數據表明,近年來輔導員群體趨向年輕化,很多輔導員都是畢業后直接從事輔導員工作,雖然工作熱情高,但由于缺乏工作經驗,導致這些輔導員的職業能力相對薄弱。同時,由于輔導員所學專業不同,很多輔導員并非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專業出身,需要對其進行專業培訓。但在培訓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卻導致培訓結果根本無法滿足實際需要。
3)輔導員發展后勁不足。與高校專職教師相比,高校輔導員的學歷層次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并且由于高校輔導員專業背景分布多樣化,因此在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方面不存在優勢。同時,很多輔導員都以自身工作為跳板,并不愿安心從事輔導員工作,而是想著轉崗或跳槽,加之工作經驗欠缺,就難以提升職業水平了。此外,高校輔導員的瑣碎工作過多,消耗了大部分時間精力,甚至有些高校的輔導員是由在讀的研究生擔任,這部分輔導員除了學生工作,還需要顧及自身的學業,提升職業能力水平難度就更大了。以上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高校輔導員發展后勁不足,影響職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4)輔導員職業等級認定模糊。《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根據職業能力標準,將輔導員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級別,對每個級別的工作能力和理論素質都做了具體要求。這為輔導員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政策導向,能夠提高輔導員對自身的工作認同。但實際上,這套職業等級認定標準仍然存在著認定主體不確定、認定標準不明、程序不清或動力不足等問題。這就導致現行的輔導員職業等級認定標準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2]。
2 高校輔導員理論素質提升的策略
1)明確輔導員的職業定位。據有關調查顯示,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的幾項主要內容是“班級事務管理”“心理輔導”和“社會認知與適應引領者”,但學生對于輔導員期待最多的則是“社會認知與適應引領者”“職業規劃指導”和“心理輔導”三項內容,顯然,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并不完全匹配。這就需要輔導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來重新定位輔導員的職業角色。對于日常的學生出勤管理、評獎評優和社團活動等非核心內容則應當適當進行刪減。除此之外,輔導員應當積極學習和借鑒其他高校優秀輔導員的成長歷程和發展規劃,學校也應當采取輔導員導師制和輔導員學習共同體等方式,來增強輔導員的職業歸屬感和工作積極性,從而充分提升輔導員的理論素質和職業能力。
2)多方協同促進理論素質提升。提升輔導員的理論素質不能只靠激發內在發展動力,也必須要對外部條件進行完善,要通過內在追求和外部條件相結合的方式,才能夠達到目標。內在發展動力主要體現在輔導員的使命感、個人成就感、榮譽感和自豪感等,為了激發內在發展動力,可適當采用薪酬激勵方式,來提高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在此基礎上也應當適當實行年假和學術休假等方式。而對于加強外在發展動力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第一,學校要意識到提升理論素質對于促進輔導員發展的重要性,要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第二,學校應當制定相應制度,促進輔導員的職業發展和理論素質提升,如開展各種在職培訓、國內外訪學和其他學術活動等;第三,學校可建立輔導員學習共同體,加強輔導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在知識共享的基礎上,促進輔導員群體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3)明確職業等級認定,創新職業晉升評價制度。因為高校輔導員具有教師和管理人員的雙重角色,具體來看,輔導員職業發展模式大概分為以下三種:第一,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輔導員,這屬于輔導員等級認定模式;第二,從助教到講師、副教授,最終到教授,這屬于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模式;第三,由輔導員到科級乃至處級干部等,這屬于管理人員的晉升模式。除了這三種輔導員的職業發展模式,輔導員也可通過崗位交流的方式進行職業晉升,對于表現優異的輔導員可以將其調入教學崗位或行政崗位。
4)構建合理的輔導員培訓體系。針對工作時間不同的輔導員,應當分別側重不同的培訓內容。對于從事輔導員工作不足3年的新人,應當重點培養其崗位適應性,高校要針對各個學院的特點來匹配相對應的輔導員,以提升輔導員的理論素質和職業能力;對于從事工作4-8年的輔導員群體,應當注重提升其職業內驅力,提升其對學生工作的思考和科研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其理論素質;而對于工作8年以上的老資格輔導員來說,應當側重于提高其團隊領導能力和帶教新輔導員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提升其理論素質和職業能力。
3 結語
提升高校輔導員的理論素質是一項復雜工程,要從職業能力角度提升高校輔導員理論素質的有關工作任重而道遠。為此,高校管理部門要從實際工作需求出發,建立健全相應培訓和學術交流體系,并將其納入相應考核;輔導員本身也要明確自身職業的發展,并積極學習先進經驗和有關理論,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從而使自身的理論素質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楊真真,吳成皓.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培訓現狀及體系構建——基于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的視角[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0,12(03):22-26.
[2]劉洪超,符丹.《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9(06):53-58+64.
[3]段志達,王宏.疫情期間高校輔導員線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的探索與實踐——以吉林外國語大學西方語學院為例[J].現代教育論壇,2020,3:56-57.
[3]劉金艷.高校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實證研究——基于廣東省高校輔導員的抽樣調查[J].文教資料,2020.3:152-153.
作者簡介
楊桐(1987-),漢族,初級,研究生,就職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