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思
摘? 要:英語教學是高中教學中的必修課。如果教師可以有效地進行高中英語課程的教學方式,則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組織能力,更充分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英語課程本身是一門涉及語言、思維和文化的語言學科,因此高中英語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僅具有實踐效果,還包括人文教育。在當前高中英語教育的現實中,教師通常只專注于盲目的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技能,而沒有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給予足夠的重視。本文主要分析和討論在高中英語教育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英語;人文素養;培養策略
在當前的整體教育環境下,高中英語教育應充分實現改革創新的目的,當前的高中英語教育內容應以學生自身的發展為主要目標,并應更加重視學生情感的發展。表達情感的具體方式是人文素養內容之一,而高中英語教育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但是,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教師可以不斷總結和探索,從教材的內容入手,促進豐富高中英語教學內容,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高中英語教學當中人文素養內涵分析
高中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主題是英語課程,而高中英語課所占比例較大。因此,教師需要能夠有效提高高中英語課堂課的效率,就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高中階段,英語教學的內容豐富,多樣且可以包含非常廣泛的知識。通過學習高中英語課程,教師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并不斷提高知識水平。英語教材中的許多內容可以與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深刻的聯動。在正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探索教科書的人文精神,應逐步豐富英語課堂教學的內容,使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在高中英語課中,學生的人文素養主要是指通過不斷學習逐漸形成的氣質和成就,例如自己的思想、情感態度和相應的學習策略。人類素養涵蓋了內容的許多方面,可以為教師的教育提供重要基礎,并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養
高中生在正常情況下已經具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在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能力。這對于學生的未來學習和生活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和作用。高中英語教育的內容通常非常廣泛。教師應注意對教科書中的人文知識進行挖掘,并應通過充分整合教科書內容,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高中英語教育不僅包括基于英語語言知識的培訓,還包括多種外國英語文學的內容。如果教師更加注重解釋這些知識內容,就可以更有效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實現學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例如,在向高中生解釋“friendship”一詞的過程中,英語老師可以正確地說明朋友的定義和實際表現,而老師必須更深入地研究教育中的人文學科,以引導學生更深入地學習。考慮一下如何與生活中的其他朋友一起出去玩,同時與其他朋友一起出去玩時需要做的事情,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保持與朋友的關系。教師可以充分結合相關教科書的內容,以指導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并充分認識到人際交往和社交活動對幫助高中學生學習和做事的重要性,幫助學生發展人文素養技能非常有效,可以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積極拓展文化背景
高中英語教科書內容豐富,主要包括自然、人文、歷史等各個方面的教科書,這些教育內容與高中生的實際發展相吻合。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擴大文化背景,可以不斷加強高中英語教育的相關內容,有效地提高了高中英語教育的興趣。所以教師需要能夠在課程的具體開展中適當為學生拓展相關的知識內容,實現學生對于英語文化背景的學習,以此實現學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例如,在學習“frightening nature”這一主題的過程中,主要重點是臺風、火山等各種自然災害的實際情況以及自然災害的影響。在指導學生開展與這些內容相關的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能夠從各種自然災害入手,詳細介紹各種自然災害的具體原因,并使它們在學生中更受歡迎。此后,教師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當前社會上的自然災害開始,并繼續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環境意識。最后,老師指導學生將真實的環境完全融入他們的生活中,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以實現環境的優化。與此同時,人文特質不斷地教育學生追求真理并最終倡導自然。通過教師對于課程知識內容的積極拓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課程中實現自身能力水平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整體教育環境下,高中英語教育應充分實現改革創新的目的。當前的高中英語教育內容應以學生自身的發展為主要目標,并應更加重視學生情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洪丹丹.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策略[J].數碼設計(下),2019,(12):71.
[2]王世秀.淺談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35):51.
[3]何從萬.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探究[J].數碼設計(下),2019,(1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