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統曉

摘 要:綜合性學習是小學語文新課標中為提升小學生綜合能力而設置的教學欄目。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編排,較之以往版本教材有很大變化。主要從明確教材編排意圖、注意年段學生能力銜接、發揮學習小組作用、運用項目化學習手段幾個方面,研究綜合性學習在統編版教材中的教學策略,上好綜合性學習單元,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綜合性學習;統編教材;思考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綜合性學習具有整體性、自主性與開放性等特點,是學生綜合能力的表現,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統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學年安排一次綜合性學習,且均安排在下冊。相比以往教材每學期一至兩次的綜合性學習內容安排,統編教材安排的次數大幅減少,但并不意味著統編教材對綜合性學習的忽略,而是在于求精,重在落實。
從表中可看出,統編教材雖然在次數上安排不多,但更有針對性。如三、四年級安排在閱讀課文之后,而五、六年級則以獨立單元的形式編排,這樣的編排,體現了由易到難,由收到放的過程。而上好綜合性學習,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把握單元主線,明確學習任務
統編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雙線組元,即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的結構。這樣的編排,既凸顯寬泛的人文主題,又圍繞螺旋上升的語文要素,切實將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綜合性學習內容的安排,也與此緊密聯系。如三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中華傳統節日”,安排在第三單元。該單元的人文主題為“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國人的根”,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語文要素為“收集傳統節日的資料,交流節日的風俗習慣,寫一寫過節的過程。”可以看到,本組綜合性學習,與單元主題緊密相連,與課文學習并行,對應語文要素訓練。在學習時,可根據教材編排特點,與課文學習相整合,如課文三首古詩分別描寫了三個傳統節日,可舉辦一個詩歌分享會,收集描寫中華傳統節日的詩歌,從詩歌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高年段的綜合性學習,因為是以整體單元出現,可開展項目化學習,先明確單元主題與訓練要素,然后根據活動建議,組織學生進行資料收集與整理,并完成項目,最后進行成果匯報。
二、用好教材,注意學生能力銜接
我們發現,每一組的綜合性學習,其實均指向一項重要的能力,即資料收集與整理能力,而這一能力又是新課標中所提及的。這一能力在統編版教材中的編排是層級遞進、螺旋式上升的,如中年段是“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而到了高年段則提升到“收集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這體現的是學生能力發展的更高要求。因此,我們在進行綜合性學習時,要注意前后內容的勾連,明確年段目標,注意學生能力的銜接。
三、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結合任務要求,開展項目化學習
綜合性學習,不是以學生個體獨立完成的,而是依托于小組進行。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可以以項目的形式,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單元,安排的是“遨游漢字王國”。這次綜合性學習,是以單元整體編排的,這給了我們充足的時間去完成。在教學時,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明確此次活動的任務。接著指導學生分組,進行任務分解,制訂活動計劃。然后,給予充足時間,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實踐研究。這個環節注意引導學生除了閱讀課本資料,還應借助網絡或圖書館等方式,搜集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教師還要注意監控這個過程,督促學生按計劃完成各項任務。最后,指導學生完成研究報告。課文中已有研究報告的樣式,學生根據樣式可以完成簡單的研究報告。但這樣還不夠,學生完成研究報告后,還可以舉辦一個成果匯報會,各組可通過多種形式,如可融入美術、音樂、信息技術等學科知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這樣的綜合性學習過程,既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合作、表達能力,學生不僅關注到了學科知識,同時也感受到了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還提高了用好漢字的責任感,這些都是單純的學科教學所不能涵蓋的,而這正是綜合性學習的魅力所在。
綜合性學習基于語文課程,注重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現實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是語文“課程綜合化教學”的重要體現。因此,在統編本教材全面使用之際,我們要認識到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意義,把握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主線,用好統編教材,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凌虹.統編本教材綜合性學習關鍵能力銜接思考與建議[J].語文建設,2019(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