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超長假期間,學生線上教學出現兩極分化,復學后的教學過程中無法忽視這一問題。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再學習”。“再學習”不是簡單重復新課,也不是傳統復習炒冷飯,而是把兩者有機結合。我們通過三個方面來實現“再學習”:一、 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活動性,增強學生自主性;二、 內容從易到難,提升自我效能,增加課堂參與;三、 適當知識拓展,控制良好課堂節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結合具體教學實踐,進行復學后“再學習”,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恢復到正常學習中,為初三中考做好充足準備。
關鍵詞:復學教學;“再學習”;教學情境;自我效能;課堂節奏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特別對于今年初三學生,不光要面對超長假期,還要面對初三畢業和升學壓力。超長假期中全國采取各種相應措施,對于緊張的初三學生,更是人性化做出線上學習安排,停學不停課,助力初三學生在假期完成相關學習。
雖然線上教學開展比較成功,但是線上教學畢竟和課堂教學存在著很大差異。對于未成年的初三學生,自律自控能力還不足,不可能像在課堂教學中一樣有效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部分學生線上教學效果堪憂。復學后還能正常進行教學嗎?
1. 如無視線上教學問題,直接進行新課教學,在假期間沒有認真線上學習的學生有可能會因為內容不熟悉或者根本不知道,而無法接受和理解新課內容,進而對后續教學產生排斥,甚至對學習喪失信心而自我放棄。
2. 若把線上教學內容重新再上一遍,對于在假期間認真上課的學生,無疑是對他們努力的無視和否定,上課作用也不大。
因此,復學后如何有效開展后續教學,兼顧以上兩類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對化學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復學后線上教學兩極分化問題,我們提出了化學教學的“再學習”。
所謂“再學習”,是指基于初三化學教學特點,對線上教學內容進行回顧總結,讓沒有學好的學生能迎頭趕上,并針對有余力學生進行有梯度的提升和拓展。把新課回顧與復習拓展有效結合起來,兼顧以上兩類學生,充分利用線上教學成果。
該如何開展“再學習”,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活動性,增強學生自主性
教學情境是指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產生學習行為的一種環境或背景,是具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與“教授式”教學不同,在這種特定情境中,能讓學生更好融入學習情境,使學生體驗情境、探究問題、感悟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互滲透、結合,在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中達到教學目標。
特定教學情境之所以能引起學生參與,提高學生自主性。生理上解釋,網狀激活系統通過發射一定數量神經遞質控制喚起水平,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對前額葉刺激改變了腦電活動,并促使警覺。這時頂葉從目前刺激物分離轉向新刺激源,因為丘腦給前額葉帶來新信息,它隨后控制局面,使之集中注意力,它也有能力抑制其他感覺刺激以幫助保持注意。特定情境可以喚起、轉向并集中注意,從而更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二)內容從易到難,提升自我效能,增加課堂參與
“我能會嗎”“我能做到嗎”這是學生在答題時可能出現的問題,這稱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在特定水平上學習或執行行為的感知能力。如果自我效能感較好,會對任務有積極感覺,對主題感興趣,認為任務與自己個人目標相關。在課堂上參與度會更高,參與度越高,課堂效果才能更好。
自我效能理論是認知心理學公認的分支。凱倫·穆盾(Karen Multon)、斯蒂芬·布朗(Stephen Brown)和羅伯特·連特(Robert Lent)在對38項研究的元分析中發現,自我效能感對學生學習成績影響程度為0.82。自我效能感與學生表現有很大關系。
“再學習”課堂中,應先從簡單知識點出發,不能因已在線上教過,就跳過直接從難題或綜合題開始。這樣不僅可以為還沒掌握簡單知識的學生補充知識點,也可對已掌握的學生檢驗。從低難度開始,降低學習門檻,對未學習過的學生,這些知識聽得懂,他能學;對已學習的學生,這些問題他會做,線上教學沒白學、白努力。對這兩類學生,這樣的做法都對應提高了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增強了學習信心,有助于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
(三)適當知識拓展,控制良好課堂節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節奏是影響學生精力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課堂管理的一個方面,是影響學生注意力的關鍵因素。如課堂節奏太慢,學生精力會下降,注意力會減弱;如課堂節奏太快,學生可能會感到困惑沮喪。良好的課堂節奏不僅能保持教師精力充沛,也能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處理信息,保持注意力。
基于學生還處于初三,注意力保持時間有限,一次最多不超過30分鐘。所以想要完整上完40分鐘的課,不能一直保持一個節奏,需根據學生情況,改變課堂節奏。在簡單知識后,可適當增加中檔難度的應用題,讓未學習過的學生能推理思考,同時讓已經學習過的學生再次訓練,達到熟練運用階段。最后是較難思考題,讓本課已熟練掌握知識的學生拓展思維,加深知識。課堂節奏良好控制,學生在張弛有度的節奏中,能較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關注教師講解,掌握相應學習內容。
初三化學下冊第七章是假期間線上教學主要內容,也是初三化學重難點。復學后,重點對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再學習”。現以其中《常見的酸》為例,展示“再學習”具體過程。
師:今天學習兩種與我們密切相關的酸,一種存在于胃液中,一種存在于周圍的酸雨中,同學們想一想是哪兩種酸?(以生活中實際事例引出今天主題)
生:胃液中含有鹽酸,酸雨中含有硫酸。
師:(展示胃液及酸雨中成分分析資料)
如果給你一份硫酸和一份鹽酸你能鑒別出來嗎?
(展示半試管濃硫酸和半試管濃鹽酸)
生:(思考)
生1(未學過):可觀察到一個試管口有白霧,另一個試管口沒有。(肉眼所見的觀察,讓沒有學過的學生也能參與進來)
生2(已學過):試管口有白霧冒出的是濃鹽酸,因為濃鹽酸有揮發性,沒有白霧的是濃硫酸,濃硫酸沒有揮發性。(回憶所學過的內容)
師:還有什么方法能鑒別?(進一步深入探究濃硫酸和濃鹽酸的物理性質)
生2:先分別稱兩支試管及酸液的總質量,在空氣中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再稱兩支試管的總質量,總質量變大的是濃硫酸,因為濃硫酸有吸水性,總質量變小的是濃鹽酸,因為濃鹽酸有揮發性。
師:濃硫酸、濃鹽酸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溶液中溶質、溶劑、溶液和溶質質量分數會怎么變化?
生1:(思考后嘗試完成)(把今天所學濃鹽酸的揮發性與濃硫酸的吸水性與第六章溶液內容聯系起來)
師:通過剛才觀察和思考,請總結一下,濃硫酸和濃鹽酸的物理性質。
生2:總結歸納并記錄。
師:剛才認識了濃硫酸和濃鹽酸的物理性質,但是由于它們的酸性較強,在平時的實驗中,使用不多,使用最多的就是稀硫酸和稀鹽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有哪些化學性質?
請知道的同學上臺來說說,說完后再用實驗臺上的藥品演示實驗,指出該實驗現象,并在黑板上寫出該化學反應方程式。
生2:上臺講解,演示實驗,并書寫化學方程式。(相當于生1在生2的講解下上了一堂新課,同時調動生2的積極性,并檢測其學習是否扎實)
師:根據剛才同學上臺講解和演示,我們一起認識了稀硫酸和稀鹽酸的化學性質。并且從中發現稀硫酸和稀鹽酸的化學性質大致相似。再請同學來歸納一下這兩種酸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生2:總結酸的化學性質(如圖)。
師:學習了酸的化學性質后,同學們能不能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隊員”硫酸,走進有許多“食人獸”(即能與硫酸發生反應的物質)的小山,請你幫助他走出小山。
(1)請用圖中物質前的序號連接起來表示所走線路:
入口→_____→_____→_____→_____→出口。
(2)小山中潛伏著紅褐色與黑色“食人獸”,若硫酸遇上,發生的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__ ;__________。
生:(給同學一定思考時間,鼓勵生1思考解答)
師:如果你能幫助硫酸找到出口,那么今天所學內容也就掌握了。
作業布置:課后,請把今天所學內容整理好,熟悉相關方程式的書寫,完成課后反饋題。思考并解決以下問題:(督促學生完成上課內容的復習,鞏固加強,并給學有余力的學生布置思考題,加強拓展知識點)
框圖A是人體胃液中含有的成分,B用于改良酸性土壤,M是一種氮肥,G是鐵銹的主要成分,E、F、I為無色氣體,根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有關物質的化學式:B_____;C_____。
(2)寫出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
(3)日常生活中為了阻止反應③發生,通常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
(4)要使反應⑤能夠發生,需要反應物B和M,其中M的化學式為_____。
以上就是對《常見的酸》的“再學習”過程。
“再學習”是針對復學后出現的學情問題,采取的措施。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更有效地學習化學,激發學生好奇心,形成化學基本觀念。2011版《化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每一個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學習生動有趣的化學,激勵學生積極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秘,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學好化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樹立為中華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而勤奮學習的志向。
學生情況是多變的,針對不同情況,相信智慧的教師都能尋找到合適的方法解決,不放棄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王靈柱.創設合理教學情境 讓化學復習更高效[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8(7/8).
[2]蔣媛.巧用情境探究,提升化學復習[J].考試周刊,2014(10).
作者簡介:
梅國良,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