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李集鎮中心小學 殷夢軍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比較關注教師的知識講解進度,認為只要不斷豐富小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小學生就可以在數學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但是實踐證明,隨著數學教學任務難度加大,這種教學模式不僅無法讓學生取得學習進步,還會讓學生喪失學習主動權,使其承受繁重的記憶負擔與學業壓力,久而久之,將會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新課改下,師生關系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動,數學學科的教育目的是要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成長做準備。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推行“學講計劃”,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表達,不斷深化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以便更好地優化小學生的思維結構。
推行“學講計劃”的首要前提要優化學生的思考狀態,使其從數學角度來思考并解決相關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創設課堂情境,再現數學知識的發生或應用過程,促使學生在情境中思考數學知識,以便切實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展示了一個三角形的花壇布景圖,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如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由此來確定具體的綠化計劃。這個問題情境比較直觀,而且也直接點明了問題的主要考點,即面積。因此,小學生會積極回憶起面積相關知識,自主遷移數學學習經驗。但是,小學生只學過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而這個問題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所以很好地創設了認知懸念,促使學生自主思考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由此,筆者便引導學生觀察了長方形與三角形的圖形關聯,使其將長方形切割為三角形,由此推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割裂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緊密關聯,導致小學生只能積累簡單的數學知識,并不能深入分析數學知識的應用規律與解題技巧,導致學生總在同一類題目中重復犯錯。“學講計劃”認為,必要的學科實踐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學科知識,穩步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可借助學生的直觀經驗促使學生展開邏輯推理。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引入生活資源,鼓勵學生遷移已有認知經驗,以便切實優化小學生的數學理解。
如在“認識人民幣”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借助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實物為學生解釋了人民幣的面值大小,及時引導學生回憶消費經歷。在生活經驗的啟發下,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認識“元”“角”這兩個人民幣面值單位,但是卻由于現在的消費活動很少有“分”,所以不了解“分”這個面值單位。由此,筆者先引導學生分析了“元”與“角”之間的換算規律,再為學生解釋了“分”這個概念,結合一些商品的單價豐富了學生的直觀經驗,使其切實掌握“元”“角”“分”這三個單位知識與換算方法。
實施“學講計劃”的基本途徑是數學探究,因為探究活動包含豐富的發現、創造、歸納、推理、證明等思維活動,便于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組織數學探究教學活動,關注學生的閱讀、思考與表達能力,促使小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切實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實現學習進步。
如在“認識除乘法”一課教學中,筆者積極創設了問題情境:有三堆木棍,每一堆都有十根木棍,請問一共有多少根木棍?現在一共有三位同學獲得了獎勵,每個人可以得到兩支鉛筆,請問這三位同學一共有幾支鉛筆?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加法知識,所以他們很快便可計算出相應的結果,而筆者就借此引導學生觀察“九九乘法表”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思考加法與乘法之間的關系。小學生可以以5 人為一小組去探究乘法知識,積極分析乘法概念與教材中的例題,合作探究乘法的算理與算法,自主生成數學知識。接下來,各個小組可輪流進行數學表達,闡述乘法知識,由此擴大合作范圍,及時優化探究思維。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推行“學講計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策略,可以綜合調動小學生的感知思維能力,促使小學生實現全面進步。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分析“學講計劃”的本質要求,優化“學講計劃”的操作程序與實施策略,打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成數學知識、便于學生實現終身成長的數學教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