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芳
【摘要】小學語文學困生普遍具有一個共性特點,即學習自卑、定性思維及缺乏學習興趣等,想要實現對其轉化的教學目的,就需要老師融入更多的教育情感,這樣才能夠給學困生的語文學習帶來更多的契機,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文章基于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對學困生的情感教育策略進行了具體探討,僅供相關教育研究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困生;情感教育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困生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中,老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總是較為僵硬、單一,使得學生感知不到老師的關心與重視。而將情感教育方法運用到學困生的轉化之中,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學困生的學習心理普遍較為脆弱,將情感教育方法運用其中,能夠加強對學生心理的關注,從此方面逐漸感知到成功學習的樂趣。第二,傳統的轉化方式很難保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將情感教育方法運用其中能以調動他們情感的方式來教學,其學習、探索興趣會得到持久保持。第三,情感教育方法能更好地關注學困生間的差異,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情感指導,能提高語文學困生的轉化效率。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困生的情感教育
1.設計適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小學語文教學中針對學困生的轉化而言,就需要老師對學困生的學習規律、認知特點等進行全面的了解。比如在學習《我愛故鄉的楊梅》這篇課文之時,為了讓學生對作者表達的情感進行感知,就可以給學生設計這樣的教學情境,即利用多媒體的圖片和視頻教學優勢來創設教學情境,以此來向學生展示楊梅的特點。之后引導學生找下課文哪些地方體現出了作者愛楊梅這一線索,這樣的方式能引導學生在讀與想的過程中,將課文與自己熟悉的生活結合起來,以此來讓學生更好的感知課文內容及情感。再如在學習《掌聲》課文之時,基于此篇課文的內容,老師可以設計角色扮演情境活動,即由學生們分別扮演英子、老師及廣大同學,讓學生在參與表演中去感受老師、同學及英子的心理,對課文表達的內容及情感進行透徹的感知。相信通過這樣有趣的情境教學之后,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及能力會得到非常明顯的提升。
2.借助和諧教學氛圍,構建新型師生關系。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老師就可以向學生們設計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諸葛亮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不可能完成的借箭任務?在此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基于此問題進行討論與辯論,老師需要積極參與其中,對學生們進行有效的啟發與點撥。相信通過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之后,學生、老師之間的心靈距離會越來越近,更好的提升對其轉化效果。
3.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行深入的探究學習。語文學科的學習需要學生不斷發揮想象力,進行深入探究學習。因此,老師必須要不斷創新教學思路,要注重對學生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比如在學習《鳥的天堂》這篇課文之時,就可以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在此過程中讓學困生通過與其他同學的討論與交流,對課文進行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品析和感悟,這樣就能夠引導學困生將所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經歷進行完美結合,更好的把握課文的內容及情感。
【參考文獻】
[1]熊文.略談小學語文教學對“學困生”的情感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38-39.
[2]吉色以坡.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實施[J].新課程(中),2017(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