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林
【摘要】教學情境的創設,還需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去總結歸納、去驗證。本文作者根據其教學實踐經驗,淺談了幾點體會和方法。
【關鍵詞】創設情境;小學;數學;方法
教育學家認為只有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去探索知識的奧秘,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對學生思維起到促進作用。這個環境對課堂而言就是教學情境。因此我們老師要組織理想的教學活動,應善于創設教學情境。那么,我們教師應該如何才能創造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情境呢?
一、走進生活,創造現實情境
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創造有效的現實情境,可以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化和兒童思維的形象具體化之間的矛盾。生活中的問題背景可以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教學“平均分”時,我們可以創設一個“春游”的現實情境讓學生準備及分發各種食品和水果,借此提出“總數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還有沒有多余的”“不同食物分法有什么共同特點”。
二、動手做做,創造操作情境
課堂上讓學生自已準備實物、教具,自己動手操作,各種感覺器官一起參與,這樣學生就能持續興奮地在操作中主動探索求知。在教學“抽屜原理”問題時,讓學生利用筆和文具盒擺一擺,放一放,從操作中理解“總有一個文具盒至少放進幾支筆”的意義。在教學“正方體的展開圖”時,讓學生把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很快就能發現其中的奧秘。總之,教師要根據需要多設計一些操作情境,讓學生真正落實“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重要學習方式。
三、利用舊知,創造問題情境
問題是思維的火花,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如教學“長短、高矮”時,學生一般用比較法,而教師問:“黑板上這兩條線段拿不起來,怎么比長短?”有的說可以用眼睛看出來,此時教師立即把這兩條線段畫得差不多長,接著問:“若眼睛看不出來,又該怎么比?”學生于是在問題情境中探究出問題解決的方法。這樣學生有的會說用尺子去量,有的會說用手去量,有的會說用小棒去量,有的會說用繩子去比。這樣學生積極性強,創造思維逐漸萌芽。
四、根據內容,創造數學情境
對于有些教學內容,直接從數學情境引用數學自身的內在魅力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效果要比創設一些看似熱鬧活潑卻缺乏數學內涵的現實情境好得多。
如教學“0的乘法”時,如果“從0和任一數相加得這個數,任一數減去0仍得這個數”知識入手,直接提出數學問題“0和一個數相乘,結果怎樣?”引導學生根據乘法的意義自主探究,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大大提高。
當然,以上關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僅是一家之言,我還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去總結歸納、去驗證,但無論怎樣,我們創設的教學情境,目的要明確,形式要新穎,組織要靈活,時機要巧合。
【參考文獻】
[1]鄒麗麗.創設教學情境構建高效課堂[J].教育,2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