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佳
【摘要】小學音樂作為一門生動趣味、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性課程,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展開創新性的教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感受與欣賞”這一教學領域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是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本文將談談“新基礎教育”理論指導之下如何有效提高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讓學生感受音樂學習的樂趣、激發自主學習興趣、提升音樂的鑒賞能力和表現力。
【關鍵詞】“新基礎教育”;小學音樂;欣賞課;鑒賞能力;教學策論探究
教學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經驗、創新教學設計,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真正的主人。這需要每位教師都能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地反思與積累,進而創新。本人在小學音樂課堂實施欣賞教學過程中發現:傳統的欣賞教學模式更多教師關注的是作品的基本情況,例如創作背景、作曲家情況等等。教師過多地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主觀映像灌輸給學生,但不作有意義的引導和拓展。這種傳統的口傳心授式、講解式、模仿式的教學方式,讓課堂缺失了欣賞課所賦有的聆聽、體驗、表現與創造的特質,并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參的過程,制約著學生音樂審美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和培養,特別是每到教學互動時除幾個拔尖的孩子參與,其他孩子則旁觀。長此以往造成的結果是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不知所云,使學生不喜歡音樂欣賞課,也喪失了鑒賞音樂的興趣。
因此,如何有效地實施小學音樂課堂欣賞教學,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2018學年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教育局大力推進新基礎實驗學校,華東師范葉瀾教授“新基礎教育”研討的"東風"吹進了我校的音樂課堂,指導著我們的實踐教學。“新基礎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主動、健康發展的新人。這個目標在課堂教學改革領域著重體現在:明確指出教師要“舍得放”,要采用多種創新的教學形式將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地將音樂課堂打造成學生自主發展的“生命場”,讓學生發現音樂、感受音樂、體會音樂,讓音樂成為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在這過程中能夠展開自主性的學習,探究音樂中的奧妙,具備基本的音樂素養和音樂鑒賞能力。下面我將談談在全新的教育理論指導之下,如何有效開展小學音樂欣賞課研究。
一、現階段小學音樂欣賞課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為主體。小學階段的學生,還處在知識的積累和情感的發展階段,很多的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都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參與進課堂,而是采用自問自答的形式,忽視了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處在被動的接收知識的位置,缺乏課堂的參與性,失去音樂學習的能力。
(二)專注教案設計。很多教師在教案的設計上都非常的細致,設計教學環節也非常充分,但是在課堂的呈現上卻并不理想,缺乏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缺乏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等等,課堂并沒有因為教案的設計而有趣,而是一如既往的沉悶。
(三)教學內容不明確。教育大環境下對音樂欣賞課的不重視,導致有些音樂教師對欣賞教學工作的隨意性,沒有對學生進行遞進系統性的教學,每單元在欣賞教學內容課堂上播放全曲欣賞,走馬觀花,導致學生對音樂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沒有得到音樂知識體系和鑒賞能力的提升。
二、“新基礎教育”與“新課程標準”的有機融合
“新基礎教育”是指讓教育還原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實踐教育規律。它要求教師的教學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個體,同時正視差異性、正視個性、關注生命、關注課堂,讓教育成為接受者愉悅接受的教育。在“重心下移”“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新基礎教育”精神感召下,我們遵循以審美為核心基點,教育教學觀念得以更新,看學生、看課堂的眼光都發生了變化。開始學習改變教師的主體地位、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更多關注學生的課堂生成,力求讓每個學生在每一節課上得到“審美”的體驗、“生命”的尊重,活出“生命”意義。
三、“新基礎教育”指導下的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策略探究
“新基礎教育”指導下的課堂師生最突出的表現是有“互動”、有“生成”、有“成長”。課堂中重心下移應成為教學的實踐基點,注重結構的有向開放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多維度教學形式的創新更能將課堂的氛圍進行趣味烘托、錦上添花,讓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內容更有興趣,從而提升教學的質量,達到教學目的。
(一)重心下移,提升課堂趣味性
“新基礎教育”指出:課堂教學中的互動要以“積極”“有效”“高質量”為標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成為學生資源的激發者,更要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的資源,成為課堂教學過程生成的“重組者”和動態生成的“推進者”。在以往傳統的音樂欣賞課教學模式中課堂上重點放在教師“教”上面,忽略了學生“學”的能力,所以首先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活”起來。徐冬青教授在多次“新基礎教育”研討中也提出:在課堂教學每個步驟中,教師應該認真傾聽學生,了解學生的障礙點和生長點,提高對來自學生的各種資源,尤其是指向核心目標的資源的敏感度,捕捉、放大、提升,“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真正關注了課堂動態的生成,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才能實現了課堂重心的下移。
例如:在欣賞《彼得與狼》前,我嘗試把幾段能代表角色形象的音樂節選出來,先鼓勵學生用“音樂的耳朵”聆聽,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打開學生的思維:“看誰的眼睛會說話,請同學們用眼睛把你想到的、看到的告訴大家……”學生結合自己的聽覺體驗和生活實際等,親歷過程,這時“愉快”“危險”“緊張”“喜悅”“洋洋得意”這些情緒從孩子們的眼睛中流出,他們仿佛看到聰明的彼得、愉快的小鳥、兇狠的大灰狼等等,孩子們在有趣的聆聽、體驗、模仿中樂不思蜀,很自然地在接下來辨認樂器、角色扮演等教學環節中都表現很積極,角色情緒也把握得很到位。
而在《思鄉曲》這一課感受上行旋律和下行旋律這個知識點時,我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發揮小組長的領導力和組員之間的合作力,鼓勵每個組員積極發言,讓孩子從中獲得自信,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創新,學會欣賞他人。如有一組學生就能在合作中用簡單的律動體驗旋律的起伏,旋律向上時,雙手從腰前做波浪上舉至頭頂前方,旋律下行時雙手由頭頂做波浪至腰間,音樂聲中錯落有致的肢體律動美極了。更讓人驚喜的是在生生評價、師生評價互動活動中,學生對音樂的內在潛力被更深地激發,他們甚至感受到了游子對故鄉的思鄉之情,深化到自己對家鄉的情感,這一課孩子在體驗中對音樂的鑒賞能力與情感體驗都得到升華。
(二)結構開放,增強課堂靈動性
小學音樂欣賞課,主要是構建起音樂的框架,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培養音樂鑒賞能力,從而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很多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么沒有注意樂曲的整體性進行感受,過分重視某一個局部知識點的傳授,缺乏整體思維;要么一味籠統式的聆聽,沒有立足于學生立場進行有效的具體的目標制定和教學系統推進。
針對這一情況,“新基礎教育”理論中“長程兩段”的結構教學,改變了原來欣賞課局限在知識點的思考和認識,改變了點狀的、孤立的教學行為,注重整體性和系統性推進的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中挑出某個知識點的教學認識框架,以一個教學單元或一個教學長段的整體視野,透過其不同的知識點的表面,發現這些知識之間存在的共有的本質聯系和內在的結構關聯。
例如:《維也納的音樂鐘》這一課充分以鐘聲為中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自主地進行音樂的鑒賞。啟發學生用“畫”的形式表達出你聽到的鐘是什么樣子的,最后再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讓學生一起模仿鐘的聲音“dong”,邊模仿邊感受樂曲力度、速度、情緒、結構。最后,孩子們在樂曲中聆聽老師娓娓道來故事:樂曲描述的是哈里從戰場上歸來,美麗的公主邀請他到維亞納宮做客,人民歡迎他的情景……整個體驗過程分步驟、有層次地行進,問題的設立也是有難度的遞進加深:“為什么你覺得音樂被分為了四段”“你能聽出四段音樂中的相同點嗎?”“每一段的音樂情緒有什么變化嗎?”,學生通過問題的探究對第一樂段的分析,形成學習的“結構”,再輻射到其他樂段的學習鑒賞。這種“長程兩段”教結構用結構的學習模式,在同單元第二課《靈隱鐘聲》學習中學生很自然會運用學過的方法進行樂段分析學習,圍繞主題旋律在樂曲中出現幾次?有什么不同,感受電子琴模仿的音色特點以及力度、速度、節奏等音樂的要素變化,從而實現知識結構的有效遷移,實現有效學習。
(三)創新形式,“翻轉課堂”主動性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合學生的全方面發展了。互聯網、信息技術不僅給生活帶來改變,在教育方面也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形成了信息技術與教育共同發展的全新模式。這種全新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學習的權利掌握的自己手上,教師將“重心下移”,讓學生能夠獨立的處理問題,并參與進問題的解決過程。這與“新基礎教育”研究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要創造。這種創造不是純粹為了讓課堂熱鬧起來,而是教師真正根據學情,設計更有益于學生理解的教學路徑,創新教學新思路,以學生的需求為杠桿,撬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最終讓學習變成學生的一種內在動機和需要,讓學生有更多的“獲得感”。
例如:《京調》這一課的教學,我就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在課前將《京調》這一課的基本內容通過錄制戲劇班同學排練作品的短視頻播放給學生觀摩,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的時候能夠有學習方向和目標。學生的課堂反饋情況是學生能夠清楚地知道《京調》是《紅燈記》中的一個唱段,通過信息技術的了解知道戲曲的四大行當、各個臉譜演的代表的人物性格特點、戲曲中的樂器伴奏都有哪些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在課后學習中應該要掌握的知識要點。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首先找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進行京劇唱腔的模仿,感受京劇表演魅力,模唱《京調》中的經典唱段,如果可以你還想在《京調》中加入什么樂器伴奏,為什么?和學生的互動性及學生自主的學習、思考,更能夠培養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愛好。
例如:《玩具兵進行曲》這一課是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學生的處在活潑愛模仿的年齡,想象力很豐富,課中結合欣賞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具體情況展開情景教學設計。以講故事會的形式讓學生理解音樂的背景,在故事的描述中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相應的情景片段,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整個情緒,聽完音樂之后讓學生想象這些玩具都在做些什么,模仿并創編玩具“兵”的形態。引導學生跟隨音樂一起踏步律動,拉近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受課堂及音樂的趣味性,寓教于樂,教學目標自然事半功倍。
俗話說“萬事頭難開”,“新基礎教育”的研究已經啟程,此時,陽光正好,意興正濃。我將繼續在“新基礎教育”學習的路上常反思、勤總結存在的問題,完善音樂欣賞的教學手段、充分重心下移、創新教學形式,以此來提升欣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具體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資源,注重結構的有向開放,把握學生的思維狀態,及時調整課堂的教學實施,這考驗的不僅是教師的應變能力、資源使用意識,還有教師終身學習與不斷反思的能力,這也是所有一線教師需要努力的方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有更驚喜的成長,教師將更大程度地實現自我的提升,真正實現師生的共生共長。
【參考文獻】
[1]朱蓉蓉.創設情境,讓音樂課堂激情飛揚[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8(10).
[2]彭雙印.核心素養視野下音樂教育教學實施策略[J].當代音樂,2018(1).
[3]崔秦勤.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音樂教法優化研究[J].成才之路,2017(24).
[4]葉瀾,李政濤.“新基礎教育”研究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5]葉瀾.“新基礎教育”內生力的深度解讀[J].人民教育,2016(Z1).
[6]政濤.教育常識[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