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鑒高校英語教學中的信息技術促進課堂教學的研究成果,基于學校現有的信息技術條件和學生學習基礎,本文以學校高二的計算機專業班級為研究對象,利用和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突破中職英語的傳統教學模式,改變單純依靠網絡教學資源的在線教學方式,探究應用網絡教學平臺與中職英語深度融合的新型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即線上與線下充分結合,課前、課中和課后三階段的“五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改革后,學生對該模式普遍認可,學習興趣和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關鍵詞】教學平臺;中職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劉艷麗,青島高新職業學校。
一、中職英語教學在信息技術方面的現狀調研分析
在進行教學實踐之前,項目組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校內中職英語教學在信息技術方面的現狀進行了初步調研,共收到教師調研問卷23份,學生調研問卷728份。
教師調研問卷數據顯示,有超過一半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非常重要。在信息技術環境促進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優勢方面,80%以上的教師認為主要是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在目前學校教學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上,近60%的教師認為當前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較高,但仍有接近40%的教師認為當前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一般。學生調研問卷數據顯示,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選擇希望教師每節課都使用信息化教學設備上課。在與傳統面授學習相比,利用網絡自主學習英語的優勢上,學生認為的利用網絡自主學習的優勢集中在:可以高效省時地獨立自主學習,瀏覽快捷方便,資源豐富且可以共享,學習時間自由靈活以及可以遠程與他人合作等方面。
綜合師生的調查問卷結果,可以得出結論:第一,目前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還有提升的空間,盡管已經有教師開始在授課中使用信息化手段,但都沒有形成較好的教學模式;第二,學生對信息化學習模式非常期待,愿意接受信息化教學模式帶來的自主學習的挑戰。
二、教學平臺的優缺點分析
1.優點。目前,本校教師使用的教學平臺一般是超星泛雅教學平臺、雨課堂等。這些智能終端教學平臺一般以下優點:第一,擁有豐富優質的教學資源庫:不僅平臺上各個學段、各個單元和不同形式的教學資源,教師還會自己建立相應的教學資源庫,涵蓋學生學習所需要的導學案、習題、視頻、微課、音樂、PPT等。第二,全程跟蹤學習情況:教師通過教學平臺的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學習反饋,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跟蹤、指導和評價。第三,交互式學習貫穿學習過程始終:教學平臺上的方便有效的交流方式,如投票、彈幕和獎勵等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師生互動和交流。
2.缺點。教學平臺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持,因此首先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手段,否則就很容易在使用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造成教學過程的中斷;其次,教學不能完全依賴教學平臺,信息技術的手段要合理有效地使用,避免因信息化而信息化。
三、基于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
1. 整合信息技術環境。根據學校現有的信息技術條件:多媒體教室、網絡資源和學習平臺,搭建信息化的教學模式。依托多元化的學習平臺:超星泛雅學習平臺、雨課堂等,建立我的課程,上傳學習資源;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在課堂上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建設教學資源庫,將傳統的課堂學習轉化為信息化學習模式;線上線下交流互動,及時反饋學習信息。
網絡教學平臺為師生之間搭建了一條有效的溝通橋梁:課前,教師在研究教材和分層設計后,通過創設情境、在線備課,然后發布學習信息,布置學習任務,而學生通過在線預習、小組合作等形式完成預習任務;課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進行指導答疑,學生借助小組協作、作品展示等多種活動內化知識;課后,教師通過平臺上學生學習的大數據進行分析,進行在線評價,學生則進行在線檢測和反饋,查找不足,同時借助拓展學習資源進行能力的再提升。
2. 混合式教學模式基本框架。從中職英語的教學實踐出發,以超星泛雅學習平臺為載體,將“課前的線上自主學習”“課中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和“課后線上交互式評價”貫穿教學過程中,構建了中職英語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
3.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具體教學實踐。項目組以中職高二計算機專業的兩個班級:數字媒體班和機器人班為例。分別對兩個班級進行了一個學期時長的教學實踐。數字媒體班為實驗班,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而機器人班為普通班,繼續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基于兩個班級的英語期末考試成績,兩個班級的學習情況相近,兩個班級的總體英語水平也基本持平。
基于中職英語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實驗班的教學流程設計主要分為課前(先學)、課中(合學、展學)和課后(測學、拓學)三個環節來實施。具體課程應用實例:以下內容以中職省編《英語2》中第九單元《Nature》為例。
第一階段:課前的線上自主學習,利用教學平臺支持學生的“學”(先學)
教師將課前學習資源:導學案、課前相關音樂、視頻或flash、課前小測試等上傳到教學平臺并線上發布預習通知。設計線上資源時,充分考慮學生興趣、認知水平,根據學情分層次設計問題或任務。預習任務分難、中、易三個等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層次,去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學習內容,在不同知識片段的學習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獲得新知。
各學習小組或個人根據預習要求和自身實際,進行選擇性學習,查閱教師推送的教學資料,開展資料查詢、信息搜索等學習任務,同時就疑難問題進行協作學習和互助討論,并完成相關學習任務,如手工制作、模擬情景錄制視頻等,通過網上投票的方式給各小組的作品做出初步的評價。
第二階段:課堂的合作探究:我的課堂我做主(合學、展學)
課中的課堂探究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合作展示、互動交流等形式得以確立。基于學生的預習基礎,教師得以擺脫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的藩籬,授課重點不再是單純的知識點講授,而是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張娟,2020)。課堂重心放在了學生自主合作式學習上:小組討論、展示作品、辯論交流、演講競爭等互動式學習活動,這些活動有效地創造了英語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課堂參與度,培養了學生的互助合作學習精神,拓展了語言文化意識。學生通過課堂小測試、投票等方式接受線上的學習效果的考查,教師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及時收到學習情況反饋。
學習效果的檢測采用線上隨堂小測試、小組互評、投票等活動來檢驗學生本節課的課堂參與情況和學習效果。教師可以直接通過大數據來進行反饋和評價,并進行語言和德育的升華。
第三階段:課后反饋與拓展:多元化評價和個性化指導(測學、拓學)
課后測學拓學環節是對課前和課中教學的補充。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借助線上數據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線上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多元化、形成性的評價、以評促學,同時也督促學生進行縱向學習反饋和總結,及時改變學習習慣和方法,調整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效果。
普通班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課程設計也分為課前預習、課堂探究和課后延展三個部分,但與實驗班不同的是:第一,課前布置課本的預習作業,不使用線上教學平臺推送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第二,課中教師進行教學和重難點講授,極少采用小組合作和在線學習活動;第三,課后布置相應作業,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進行批改,沒有個評和互評。
四、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的效果
1. 效果評估方式。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后,項目組采用不同的方式對教學進行評估。首先,采用電子問卷的方式對兩個班級進行了問卷調查;其次,對班級內各個層次的學生進行了學習座談;最后,對兩個班級進行了英語考試,從而得出相關的效果數據。
2. 效果數據分析。學期即將結束時,項目組對實驗班和普通班的全體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的主要內容是對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的看法。在普通班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學生對當前的英語教學不滿意或沒感覺;而在實驗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對當前采用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比較滿意,僅有7%的學生對此模式不滿意。這7%的學生主要是因為網絡卡頓不能及時地接收學習材料。
學習座談結果顯示,普通班大多數學生對目前的教學設計不滿意,認為存在缺乏與教師和同學們之間的交流互動、學習資源欠缺、學習動力不足等缺點;而實驗班里學生則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給予肯定和支持,認為在這種模式下與教師、同學互動的次數相比從前有明顯增多,并且,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感覺自己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效果更好了。
在英語考試中,通過對普通班和實驗班兩次的成績對比發現,兩個班級的成績都有所提高,而實驗班的成績要進步更明顯,高于普通班的成績。結果表明:新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提高。
五、結語
教學平臺支撐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分為課前自主學習、課中合作探究和課后反饋提高三個環節,利用信息技術環境,豐富了學習資源,優化了教學資源,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上實現了多元化和分層次,從而完成了英語知識的內化。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教學限制,打造了更適合中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環境,為中職學生搭建了個性化的學習模式,推動了中職學生自主學習英語能力的提升,增加了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和反饋,讓英語學習不再像唐僧念咒般枯燥乏味,而是充滿了視覺和聽覺沖擊的、與生活緊密聯系的語言的學習。因此,將信息技術手段與中職英語課堂深度融合的教學平臺支撐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對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余勝泉,路秋麗,陳聲健.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一種新的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5(10):50-57.
[2]王佳利,李斌峰.基于網絡教學平臺校本混合課程教學效果的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3):101-107.
[3]張娟.基于雨課堂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J].英語廣場, 2020(14):82-85.
[4]翟琳琳.大學英語視聽課程“混合式學習”教學研究與實踐[J].英語廣場,2019(11):97-99.
[5]王曉莉.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方式變革的趨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8):41-43.
[6]胡小勇,吉豪嬋.擁抱混合式學習,從容應對“互聯網+”[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