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鐘文
【摘要】21世紀,在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對全民的文化素養也有了高要求。而對于學生來說,數學這一學科是十分的重要。幫助他們塑造與此學科相關的人格素養,對他們的未來有決定性影響。這就要求老師在選用教育方法時多揣摩、多變通,老師應注意到學生自身的特點,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被動地接受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使每個學生的潛力得到發掘。不僅如此,還應剖析學生心理特點,對癥下藥,不斷發現總結教學方法。
【關鍵詞】中高年級?小學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總是被認為復雜難以理解的,但數學其實就是生活。他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與社會相接軌的。一個不學習數學的人,他是無法建構良好的理性思維的。由此可見,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極其重要的,這就意味對教育工作者專業能力是否達標,提出新挑戰。
一、問題式教學,培養學生散發思維
小學數學的學習是給學生未來的數思維培養打下穩定基礎。教師在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教育的改革,也暗示著教師應對教學多一些研究與開發。過去的古板式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接受式學習,并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潛力。教師首先要明確這節課,想讓學生學會什么,依據目標來提出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一個有趣的情景故事來引出問題。比如,烏鴉喝水的故事,可以把它和數學中體積的意義結合起來。教師可由此提問,“在丟入石頭后水面明顯上升了,小烏鴉順利得喝到了水,那請問同學們,瓶里的水到底有沒有變多呢?”給他們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開動腦筋,主動去思考。其次,問題的設立需要有廣泛性和啟迪性。提出的問題要能幫助學生豐富自我,發展思維邏輯。這兩種都是教學常用的手段。相對來說,問題式教學更有利于學生吃透知識,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整改總結、靈活運用能力。問題式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熟練使用后,能產生舉一反三的思維。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其自主探究,問題式教學的目的不是只解決眼前的一個問題,而在于解決一類問題,甚至從中得到啟發、觸類旁通,解決其他未知的情況。在學習了整數的加、減、乘、除后,學生可以聯想到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方法。這個過程不單是學習新知識,也是對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
二、模型式教學,發展學生創新思維
模型式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客觀事實。數學問題大多是較抽象且具有概括性。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頭腦思維還不夠健全,大腦的發育還并不成熟。對于他們來說,深奧、又不易理解的問題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輔之以數學模型。通過給學生頭腦建構一定的模型,使其了解基礎概念,從而達到更高的水準。在教學現象中,我們不難發現課上的講解學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基本的關系他們無法掌握。這是因為他們自身并沒有這個基礎意識。比如,路程模型、方程模型、植樹模型。就路程模型舉例來看,“小明回家需要10分鐘,從他家到學校只有4公里,那么你能知道他回家的速度嗎?”這種模型描述的是距離、速度、時間之間的聯系,若假定速度是均勻的(或者平均速度),可以得到模型的形式:距離 =速度×時間。雖然我們所說的是路程問題,但這個模型可以運用到相似的現實中的問題,比如,還可以解決“總價=單價×數量”的問題,解決“總數=行數×列數”的問題,等等。因為這種模型強調的是乘法,所以也可以從數學角度考慮,如“360/120=3表示什么意思”,稱這種模型為除法模型。顯然,這類模型,可以在實踐中講一些故事,就變成了學生做題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相遇問題、追及問題,等等。可帶入情景來看:“某學校組織步行比賽,每小時走4千米,出發30分鐘后學校派人騎自行車以12千米/時去追趕,問多久能追上步行者?”這個問題還可以通過改變條件,延伸更多的問題。可以在速度那里繞一些圈子,比如,甲在行程中途改變速度。當然,也可以在距離上改一些條件,把乘法變為除法:時間=距離/速度。
三、實踐式教學,完善學生邏輯思維
教育不應僅是紙上談兵,理論知識的掌握是為了給個體自身發展提供選擇。教育方式不應僅局限于理論授課,還應注重實踐性在小學數學中的影響。舉例來說,在小學數學課上,很多時候教學需要使用輔助工具。比如,在學習圖形時,教室可以用周圍環境中所存在的物體,讓學生找出組成物體的基本圖形。還可以在學習計算時,使用小棒等教具。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數小棒,來認識計算的作用。
四、結語
在培養學生數學的核心素養時,應靈活教學。根據知識點的性質和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也可以多種教學方法共同使用、彌補不足,培養學生的理論學習能力、實際運用能力,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悅.巧用數學模型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探討[J].成才之路,201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