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所周知,道德與法治是進行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主要學科,承擔著培養學生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的重任。但是,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只重視道德教育,而忽視了法治教育,這樣不僅阻礙了學生法治意識、法治素養的培養,也阻礙了該學科有效教學的實現。鑒于此,本文詳細闡述了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旨在為一線教師提供教學借鑒。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教育現狀;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48-0044-02
引 言
道德與法治是進行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是一門綜合性學科[1]。立足該學科的特點,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深入教學內容,挖掘其中的道德因素和法治因素,采用多樣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各部門加強了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視。但是,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時,大部分教師不甚重視法治教育,只是一味地應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向學生講解法治內容,使得部分學生產生了排斥心理,無法加強對法治內容的理解,影響了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的培養。因此,要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有效地進行法治教育,教師首先要弄清楚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針對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實現教學的優化。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法治教育現狀
1.教師法律知識專業性不足
教師是法治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學生能否有效地掌握法律知識,樹立法治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的教學專業性決定的[2]。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很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能將教材中現成的法律知識講清楚,但無法對法律知識進行專業性講解。有時,學生提出一個法律問題,教師也一知半解,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導致法治教學效果不佳。
2.教師教學方式單一且枯燥
教學方式的應用是教師組織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重要途徑。《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了優化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學要求。這是因為,傳統的教學方式單一且枯燥,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對于大部分初中生而言,法治知識是陌生且抽象的,在單一、枯燥的學習環境中,他們無法產生學習興趣,學習效率自然低下。目前,還有一部分教師在組織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時,只是將教材中展現的內容機械地灌輸給學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很容易對道德與法治學科失去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也就無從談起。
3.學生法律學習興趣不足
興趣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傾向,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它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興趣是學生有效學習的保障。參照上文對教師教學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受到教師教學方式的影響,對法律知識學習興趣不高。此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身學習興趣也影響著法律知識的學習效果。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興趣不足。這是因為,該學科教材中呈現了大量具有抽象性的理論內容,學生需要死記硬背,但這些知識除了在考試中可以應用外,在生活中用處不大。受此情況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尤其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動力不足。
二、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教育效率的對策
道德與法治課堂是進行法治教育的主陣地,教師的教學策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因此,針對以上提到的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出現的法治教育問題,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當優化其教學策略。
1.挖掘貼近學生現實的法律內容
新時期,教師是教學資源的挖掘者和開發者,教學資源是教師實施各項教學活動的依據。教材編寫人員為了體現出法治精神和規則意識,編寫道德與法治教材時,在法治部分設置了大量的法律條文和法治名言。這些內容比較枯燥,大部分初中生對它們不感興趣,且難以深刻理解。其實,無論法律條文還是法治名言,其存在都是為了輔助學生理解法律知識。但如果教師不加辨析,直接將教材中現成的內容擺在學生面前,將會對學生的法律學習產生消極影響。要想解決此問題,教師首先需要將其中晦澀的知識通俗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生的學習是通過遷移知識和經驗來進行的。因此,在開展法治教育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挖掘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并將這些生活內容作為法律知識的解釋或說明,借此實現抽象內容簡單化、生活化,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輔助學生理解法治內容,提升學習效果[3]。
以“做守法公民”為例,在這節課中,教材利用搶劫案例介紹了刑罰內容,但沒有對刑罰內容做出詳細的介紹。在現實生活中,針對打架斗毆做出刑事處罰的案例是數不勝數的。因此,為了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刑罰內容,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筆者以未成年人搶劫為例,利用網絡渠道,收集了諸多與之相關的內容,如基本的量刑標準。這些內容的呈現,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使學生全面地認識到做出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從而潛移默化地樹立起法治意識,實現對自身不良行為的約束。
2.優化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方式
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用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因此,在《新課標》要求的指導下,筆者嘗試利用如下方式展現法律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驅動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
(1)情境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激發學生興趣是有效進行法治教育的保障。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對學習環境的重要性做出了反復的強調[4]。在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特級教師李吉林提出了情境教學法,呼吁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針對教學內容創設特殊的教學情境。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創設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通過體驗情境探尋所要學習的知識,進而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因此,在組織法治教育活動時,筆者會借助情境創設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善用法律”為例,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初,筆者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了“讓我保護你”這個微視頻。這個視頻,從點滴小事著手,介紹了法律為我們的生活保駕護航的故事。視頻的播放,自然而然地創設了“法律”教學情境,直觀的畫面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在學生觀看的過程中,筆者提出問題:“這個視頻中的‘我是誰呢?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在此問題的驅動下,學生開動腦筋,自然會想到是“法律保護我們”。基于學生給出的答案,筆者引出這節課的內容:“從這個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出,法律在生活中對我們起到了保護作用,我們也要善于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這節課,看看如何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如此創設教學情境,不僅使學生進入了積極的學習狀態,還使學生初步感知了新知,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對新知展開探究,獲取正確的法律認知。
(2)呈現案例,驅動學生探究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主體。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應當立足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探尋多樣的教學策略,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要想達到此項教學要求,教師需要將探究知識的權利還給學生[5]。案例教學法是驅動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方法,而且該方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也可以使學生汲取法律營養,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潛移默化地樹立法治意識。因此,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針對法治內容,筆者會為學生呈現案例,驅動他們進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開展“善用法律”教學活動時,針對“求助有法”“法律服務機構”“訴訟手段”等內容,筆者為學生呈現了相關案例。具體而言,在“求助有法”中,筆者呈現了案例:“王林在父母離異之后,一直跟著母親生活。后來,他的母親再婚。但是,繼父喜歡喝酒,總是在醉酒之后毆打王林和他的母親。平時,還逼迫王林休學打工。”同時提出問題:“如果你是王林,你在遇到此類問題的時候,會向誰求助呢?”在此問題的驅動下,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自然而然地可以聯想到“法律”。接著,筆者立足“法律服務機構”繼續展現案例:“王林在屢屢遭到毆打之后,向自己的親戚求助,繼父卻以多管閑事為由,斥責親戚。班主任在了解了王林家的情況之后,與他的繼父進行溝通,但是他的繼父卻認為,這是自己的家事,班主任是在多管閑事。”針對此案例,筆者繼續向學生提問:“可以看出王林的法律意識淺薄,他除了向親戚、班主任尋求幫助之外,還可以向誰尋求幫助呢?”學生此時會聯想到法律服務機構。在學生每次回答問題之后,筆者會結合教材內容針對案例中包含的法律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將法律知識滲透到日常教學中。由此可以看出,應用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探尋法治知識的權利,還可以使學生在一個個案例的輔助下,獲取不同的法律知識,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同時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真正地將法治教育落到實處,提高法治教育質量。
結? ? 語
總而言之,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要立足該學科的特點,重視法治教育,同時圍繞當前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方式單一、專業性不強、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等問題,優化教學方式,挖掘生活資源,應用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獲取基礎知識,深化法治認知,提高法律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馬樹梅.關于生活化情境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合的思考[J].試題與研究,2018(35):105.
秦麗麗.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意識的培育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蔣麗燕.探究改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教育現狀的有效策略[J].長江叢刊,2018(32):289.
顧芬.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法治教育現狀和對策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楊敏.一案到底? 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綜合學習能力[J].名師在線,2019(12):72-73.
作者簡介:周曉燁(1971.11—),女,江蘇南通人,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