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毓靜
摘 要:在課程統整環境下,小學數學課程開展發生變化,要求教師對設問方式進行思考。從提高設問的整體性、實用性和差異性入手,對問題設計進行思考。
關鍵詞:課程統整;小學數學;問題設計
課程統整是借助有機組合的方式將若干學習內容和經驗重新組合成有意義的課程整體的過程。在現行課程統整的實施背景下,小學數學課程發展出新的授課模式,對教師的設問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一、系統整合,聯動教學
課程統整要求對學科的教學內容、備課流程,甚至授課模式均進行有機整合,區別于“拼接”和“聚合”,需要教師深刻把握學科特點,完善課堂建構。小學數學注重邏輯思維,對體系和銜接十分關注。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問題串聯知識點,以問題帶動思考。因此,問題設計務必注重整合小學數學的邏輯性和知識點,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小學數學關于角的教學為例。角是從一頂點引出兩條射線構成的圖形,根據角度的大小,可將角分為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等。在向小學生教授這些概念時,教師可以整合角的概念,區分不同角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并以此提問。設計問題如下:(1)角是什么?(2)大于0°而小于90°的角是什么角?(3)兩個45°的角相加得到一個什么角?以此類推,這些問題將“角”作為核心,時刻圍繞角的概念發問,既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又在一定知識點范圍內調動學生的思維,促使其自行比對各種角,并得出相應的結論。同時,以度數相加減為條件,教師引導學生借助加減運算法則得出新的角,并進行歸類,有利于幫助學生聯動思考,提高其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同時,教師的設問還可以設計得具有迷惑性,以可能出錯的題目引導學生深刻反思。如,45°的角與46°的角相加所得的是一個什么角,或判斷“兩個銳角相加必然得到鈍角”是否正確。
二、重視個體與社會聯動,提高設問價值
課程統整對課程的實用性和實踐意義提出了要求,即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提高教學的應用性,最好同實際生活相關聯。為此,教師可以在設問環節導入生活情景,或針對某一生活問題進行發問,引導學生有深度地思考,幫助其將所學應用于生活。重視將個體同社會實踐聯合,便能夠有效提高設問的價值,從而打造有質量的課堂,以呼應課程統整對“人”的關注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重視。
以小學數學所教授“四舍五入”計算法為例。“四舍五入”作為一種用于便捷運算的近似數計算方式,不止在數學教學中有所應用,且在生活中廣為適用。在教授這一計算法則時,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實踐作業,即要求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四舍五入”的運用,并帶回課堂共同分享。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有生活情景的問題,如:小明隨媽媽去菜市場買菜,小販稱過媽媽所選蔬菜后,發現價錢為7.53元。這時,媽媽又選了2.5元的胡蘿卜。請問,依照四舍五入的原則,媽媽應付多少錢呢?該題目本身難度并不大,且結合了生活情景,學生如有體驗過便會更好地理解“四舍五入”的算法。當設問降低了知識點的理解難度,則可認為該設問是有價值的。
學生能夠借助這些源自生活的設問走進生活,發現生活處處皆學問,而數學課程的學習正是在幫助自己更好地生活,從而提高個體對社會的歸屬感,提高其對所學數學知識的興趣。
三、分類設問,尊重個體差異
學生的層次不盡相同,需要不同的教學方式。因此,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當為不同層次的孩子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設置不同的教學途徑,最終幫助學生實現數學學習目標。這也符合課程統整的理念,即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轉化。
以小學數學中解方程的課程為例。方程是小學數學課程中所包含的較為復雜的內容,需要學生有充足的邏輯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在初學階段,出現學生跟不上進度的現象是正常的。為了盡快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設計合適的問題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思維順序。如,同學們一起來思考,這道題目中出現了哪些物體呢?它們分別對應的數量是多少?怎么有一個物體的數量未知了呀?有哪位同學可以幫助老師找出這個物體和其他物體之間的關系?而對于不愿或難以跟隨教師思維的學生,設問方式應調整為:假如小紅同學是題目中的失主,那么小紅同學知道自己丟失了幾支筆,又應該找回幾塊橡皮呢?自然地將學生代入題目中的角色,邀請學生參與課堂,以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放在課堂上,從而跟上課堂進度。
課程統整環境下,授課方式發生改變,教學目標也更新進步。為了符合全新教學理念的要求,教師應調整改善課堂提問的方式,摒棄功利性強、缺乏深度的設問,借助趣味性強而具有應用性的設問,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培養新一代優秀學子。
參考文獻:
[1]崔鈺笛.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9,5(4):224-225.
[2]許旺生,張雅茜.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J].才智,2019(22):150.
[3]李旭.課程統整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J].教學與管理,2019(34):35-3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