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燕
摘 要:立足于高中政治教學實踐,以生活化教學理念為切入點,針對高中政治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落實與實現進行了初步分析與探索。
關鍵詞: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生活化理念
高中政治核心素養體系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大方面,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這四大政治核心素養成為高中政治學科教師所面臨的重要難題。身為一名高中政治教師,我在自身的教育實踐中積極挖掘學生熟悉的生活資源,借助生活化教學理念取得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良好教學效果,以下僅對此發表個人認識與看法。
一、借助生活化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
“政治認同”是指學生通過政治學科的學習所形成的認可和贊同我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素養。在很多人看來,這一教學目標抽象、復雜,難以達成,但其實只要我們將其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加以聯系,學生很容易就能對其輕松理解,并由此形成良好的“政治認同”素養。
例如,在向學生講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課的時候,我就從高中學生平時觀看時政新聞較多的特點出發,為他們分析了國內外政治制度的區別及其對于國家所形成的不同影響。以資本主義國家多黨輪流執政的政治制度為例,由于不同時期由不同黨派執政導致一些重要的國家決策難以有效執行下去,而我們“堅持一黨制”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國家重大政策的一致性與連續性,這對整個國家的發展是極其有利的。同時,我還向學生列舉了青藏鐵路建設、北京奧運會以及上海世博會舉辦、“神九”飛天、“蛟龍”下海、“殲-15”一鳴驚人、高鐵奔馳等學生生活中所經歷過的實例以及了解頗深的實例。
二、借助生活化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素養
“理性精神”是指學生通過政治學科的學習所形成的對認識和改造世界行為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我在自身的政治生活教學中便借助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切入,對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素養起到了極好的效果。
我在教學“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這一政治哲學知識點的時候,除了向學生詳細講解了“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這一原理內容,還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建立起了密切的聯系,告訴學生“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這一哲學原理同樣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像我們的學習過程就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會遇到各種不計其數的困難,對此,我們不能輕言放棄,更不能一蹶不振,而應當堅定信心,及時洞察學習過程中各項問題解決與改善的可能性,這樣我們才能把握學習發展的總趨勢,最終做到經受得住困難的磨煉和考驗,進而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三、借助生活化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素養
“法治意識”是指學生通過對政治學科的學習所形成的對法律認可與遵從的思想及其態度。“法治意識”也是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感于高中階段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接觸到各種與法律相關的事物及其經歷,因此,我在自身的高中政治教學實踐中就會有意識地引入生活化的資源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例如,在教學“投資理財的選擇”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我便向學生講解了他們時常在銀行滾動屏幕上看到的“非法集資”的相關問題,像什么是非法集資、非法集資的顯著特征是什么,它會產生哪些危害等;此外,更是為學生列舉了大量的真實案例,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意識到非法集資的危害性,同時,讓其明確正規渠道投資及其理財與非法集資之間的區別。在我國,關于非法集資有著嚴格的法律規定,這樣的擴展式講解與延伸在擴大學生視野范圍的同時也讓他們的法治意識得到了培養與鍛煉。
四、借助生活化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
“公共參與”是指學生通過政治學科的學習所形成的主動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意識及能力。“公共參與”是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的重要目標,更是構成學生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在自身的高中政治教學實踐中就會通過借助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
例如,在全民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的過程中,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作為普通高中學生,我們應當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呢?請大家根據自己生活中的實際經歷發表自己的認識與看法。這一問題可謂是充分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大門,他們紛紛積極發言。有的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掌握專業技能和本領,立志為祖國建設出力”;有的說:“維護社會公德,奉獻他人,營造文明的社會環境”;有的說:“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就這樣,學生用自己的想法闡述了自己力所能行的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做法,這在深化學生政治認知與理解的同時,也使他們“公共參與”的意識及其素養得到了提升與發展。
總而言之,立足學生的日常生活,積極踐行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能加強學生所學抽象政治知識與其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有助于其政治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
參考文獻:
陳美鳳.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8(8):131.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