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摘 要: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6—12歲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對新鮮具體的事物感興趣,善于記住具體的事實,而不善于記住抽象的內容。”高年級小學數學的知識層次與高度比之前的內容更深奧,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如果教師采用單一的教學形式,不僅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在具體操作與實踐中,如果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實踐機會,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提升,數學課堂的整體效果自然會提高。從小學生動手操作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動手操作
加強實踐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突出學生主體、強調學生發展的基本方式之一,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堅持為學生的綜合發展保駕護航。對于高年級的數學而言,學生學習的難度很高,如果教師給予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學生定會感到數學課堂的樂趣,讓他們在娛樂的同時掌握數學知識的要領,最終提升學生的數學領悟能力和解題能力。基于此,本文進行了教學嘗試,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策略。
一、通過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他們對于新奇的事物總是很感興趣,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讓他們進行積極的嘗試和探索,一旦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了,他們可以在其中發現數學的規律,為課堂順利教學打下基礎。在具體的動手操作中,數學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他們提供具體的物品支持,如此,學生往往會讀物思學,實現快速掌握知識的目標。
以學習“摸球游戲——可能性”這一課為例,在課堂的導入環節,為了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的氣氛中,也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形成認知,我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個盒子拿到講臺上,然后將四個顏色的小球呈現給學生——紅色、綠色、白色、藍色,并詢問學生:“現在,我如果將這四種顏色的小球放入這個小盒子里,然后讓你們一次摸出兩個小球,你覺得會有幾種可能?”隨后我讓幾組學生紛紛進行了摸索嘗試,如此,學生的興趣十足。通過讓學生進行摸索,不僅活躍了課堂的氣氛,而且提升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
二、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在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容易忽視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當學生遇到一定的數學問題時,他們往往缺乏對問題的探索,導致對問題一知半解,不利于課堂效果的提升。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數學教師應鼓勵學生遇到問題養成質疑的習慣,多問幾個為什么,多嘗試探究數學知識的真正作用,如此才能提升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也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以學習“奧運獎牌——統計”這一課為例,在課堂的導入環節,我為學生提出了一個實際性的問題:“學校又該給大家定校服了,但是我這里存的你們的身高數據還是去年的,相信你們經過一年的成長又發生了變化,那么今天我們重新量一次身高,你們有哪些方式讓我們的統計更為快捷呢?”問題提出后,學生提議,將男生和女生分成兩個小組,然后,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整體的測量,其間還可以將具有相同身高的學生列為一個小團隊。在聽到學生的建議后,我讓學生開始操作測量起來,如此,有的小組甚至一邊測量一邊將具有相同身高數據的學生人數用“正”字來表示。經過這樣的動手實踐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加深了學生對“統計”知識的了解。
三、通過動手操作,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中,教師應學會根據教材內容和實際操作為學生設計合理的動手操作教學環節。在具體的操作中,不僅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動腦思考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為此,在一些數學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積極的動手嘗試,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發展與提升。
以學習“冰淇淋盒有多大——圓柱和圓錐”這一課為例,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圓柱和圓錐的圖形問題。為了讓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產生一定的認知,在課堂的中間環節,我讓學生用剪紙的方式將圓柱和圓錐的形狀剪切出來,之后,我讓學生探究如何將圓柱體的紙張折疊成一個圓錐。如此,學生進行思維邏輯分析,他們積極參與到剪切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方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教師應根據教材選擇適合學生的操作模式。高年級的數學其內容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強度和深度,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數學教師要找到數學規律,并分析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結合他們感興趣的角度進行教學的創新,讓他們真正動起來。只有讓學生在動手探索中發現數學的空間規律和內部結構,他們才會更加積極地掌握這些知識的原理。在動手操作和具體教學中,使數學課堂“動”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孫兆軍.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1):157.
[2]張盈盈.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9,35(8):37-39.
[3]杜衛衛.淺談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10):42-43.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