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教育教學新形勢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要及時改變教學模式,不斷優化教學思維,創新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優化整個教學過程,把教學質量提升起來,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基于此,教師應從教材與教學、課堂教學、作業設計、教學反思等多個方面出發,進行改革與優化,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 理清教材與教學關系
(一)引領性
在課程教學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具有極強的引領意義。一方面,道德與法治教材可以為該課程的開展提供有效、全面、豐富的教學資料;另一方面,可以對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和教學過程起到一定的傳達和引領作用。第一,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開展主要以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依據,對教學目標的制定進行指導。在編寫教材時,編寫人員就根據新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排列。第二,教學理念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得到了集中體現。教材版本的不同,所持有的教學理念也存在出入。比如,智慧型教材強調開發學生思維;知識型教材強調知識講解;實踐型教材強調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第三,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道德與法治教材具有導向作用。教學有效性的提高與教學方法的運用密不可分。只有認真研讀道德與法治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引領性特點,才能更加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手段。
(二)整體性
在編寫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非常系統化,具有很強的整體性。這一點,對教師教學來說,有很大的優勢。換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整合了所有會涉及的理論知識。所以,在基礎內容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跟著教材走。當然,也可以把教材內容通過板書、活動的形式體現出來。教師只有做到準確把握教材,學生在學習上才會更加連貫,教學成效才會更加顯著。若是直接斬斷了教學與教材的關聯,教學也會變得死板,靈活性不足。之所以要挑選適合的教學方法,就是為了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勾動起來,進而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效內化、吸收,而不是把其看成兩個獨立的個體。
(三)德育性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德育性從頭到尾貫穿其中,其重要程度顯而易見。同時,它也是道德與法治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德育性方面的內容日益增多的趨勢下,增強學生對德育的認識也是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當前,大部分教師對德育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教學德育性和教材的關聯界定模糊。通常來說,教材中所出現的德育知識,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若是沒有教師從旁引導,基本上不可能達成預期教學成效。因此,教師應有目的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指導,強調教學與教材中德育方面的練習。
二、 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一)引導學生自主開展學習工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上,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自主開展學習工作。第一,在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滲透有深度、有層次的知識內容,以此來對學生探究能力進行培養。第二,在課堂上,教師要創設出有利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工作的氛圍,對學生進行適當指引,體現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比如,在《假期有收獲》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通過與學生互動來設定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假期即將到來的氛圍。在導入環節上,向學生講述一個與假期生活相關的小故事,為學生接下來的自主探究學習做好鋪墊,隨后引導學生以小組進行交流。
(二)立足于學生實際情況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上,教師應立足于學生實際情況,關注學生學習需求,因勢利導展開道德教學工作。通常來說,實例的選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但是,卻并不是適用于所有班級和學生。由此可見,教師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的重要性。第一,在教學目標上,教師要做到精細化。比如,在學習《我們生活的地方》這一內容時,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在生活環境和知識儲備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對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第二,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生成性,不斷優化教學手段。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習態度實時關注,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把教學效率提升起來。
(三)加強安全教育與課堂的整合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上,教師應加強安全教育與課堂的整合。要想使安全教育與課堂深度整合,第一,教師要學會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把實例呈現在學生眼前,提高安全教育的說服力。第二,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關系。和其他學科相比,道德與法治具有強烈的實踐性特征。而安全教育需要學生具備敏銳的反應力。因此,互動教學是至關重要的。第三,教師應根據具體安全問題,對場景進行模擬,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同時對學生反應能力進行考驗。比如,在教學《出行的學問》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對教學情境進行設置,模擬交通崗,隨機抽取一名學生扮演交警,一名學生扮演紅綠燈,若干名學生扮演路人,讓學生根據紅綠燈的轉換,自主判斷該前行還是停止。
(四)加強法治教育與課程的整合
1. 多媒體技術和情境創設相結合
在整合課程和法治教育時,教師應把多媒體技術和情境創設相結合。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善于強化情境的代入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法律法規的威嚴性,明確法律存在的意義和重要性。運用多媒體技術,一來是為了培養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二來是為了使教學情境得到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學習內容要相對比較枯燥一些,若是沒有教學手段加以輔助,學生極其容易感到無趣,拉低學習效果。比如,在學習《我們有精神》這一內容時,教師在向學生普及法治知識時,就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以此來深化學生對法治的認識程度。
2. 加強實際生活與課程的關聯
在整合課程和法治教育時,第一,教師應加強實際生活與課程的關聯。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順應新課程標準時,還應加強教學內容與社會、家庭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性,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第二,教師要加強學生實際生活情況和課程的關聯。法治從生活中延伸出來,圍繞學生實際生活尋找案例,對學生法治認識的提高效果顯著。比如,在《交通與我們的生活》這一內容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向同學們講述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小故事,來說說自己對事情是非的看法,并交流相關交通知識,以此來使學生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和相關交通準則。
三、 優化作業模式設計
(一)布置實踐性作業
在課堂學習知識之后,學生會自主生成知識框架,在腦中構建簡易思維導圖。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適當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例如,在學習《家人的愛》一課后,教師就可以表達愛為主題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在放學回家后陪父母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如幫媽媽捶背、為爸爸洗腳、幫助父母做家務等,讓學生在幫助父母的同時感受到濃厚的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去郊游,進一步認識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在郊游過程中,教師要告訴學生不要隨意亂丟垃圾,要把垃圾放在指定的垃圾箱中,向學生滲透保護環境的理念。或者,組織學生去博物館參觀,親身體驗我國悠久歷史文化,增強學生民族精神。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中,布置實踐性作業是一個非常好的手段。
(二)布置理論性作業
和其他學科相比,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對課后作業進行布置時,教師要勇于創新。在布置理論性作業時,教師應徹底改變以往抄寫、記憶方式,豐富作業形式,如讓學生去搜集、總結一些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知識內容。在搜集過程中,學生會對道德與法治知識了解得更加深入。并且,也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對這方面的學習興趣。根據課堂中所學習的內容,要求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收集一些相關的小故事、名言等。比如,在學習《孝敬父母》一課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古往今來比較有名的孝敬父母小故事,讓學生對這一內容加強認識并身體力行,把這一良好品德踐行到生活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中,布置理論性作業可以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布置活動性作業
在結束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圍繞課堂教學內容來布置活動性作業,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感受現實生活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關聯性,并能夠正確看待問題,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比如,教師可以黑板報競賽的形式開展活動。讓學生對有關課堂教學內容的知識進行收集并加工,然后繪制在黑板上。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而且可以潛移默化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利用辯論賽的形式開展活動。指定一個案例給學生,讓學生分辨其對錯,并說明理由。雖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上,活動性作業并沒有直接作用。但是,它對于塑造學生道德品質來說意義非凡,這是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基礎。
四、 積累教學經驗,善于反思自我
為了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大幅度提升上來,發揮課堂教學的效用性,教師必須要學會積累教學經驗,反思自我。從發展的角度去看待教學手段,了解自身長處所在,規避短板,不斷學習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緊跟時代發展和社會步伐,提升自我專業化水平,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教學反思,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導向、內心需求和學習狀態進行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找出教學中的不足,進行優化。比如,在學習《團團圓圓過中秋》一課后,教師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找出課堂中有哪些知識點沒有講到,完善教學不足。與此同時,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反應,分析學生家庭情況,給予學生溫暖,為今后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便捷。
參考文獻:
[1]阿布拉哈提·玉山臺.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C]∥2019年中小學素質教育創新研究大會論文集,2019.
[2]韓永霞.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14):1.
[3]肖艷華.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3):901.
[4]龍紅萍.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文淵(高中版),2019(5):33.
[5]王彩華.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女報(時尚版),2019(10):1.
作者簡介:
胡連英,山東省泰安市,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石橫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