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自始至終都是傳遞藝術和思想感情的重要載體,其自身在陶冶個體情操,提高個體審美能力中所發揮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正是因為如此,筆者也將以音樂教學為宏觀視角,從小學低年級入手,以體態律動為切入點,分析體態律動之于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的重要價值,然后再列舉出體態律動在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僅供參考,希望能夠給教師帶來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體態律動;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應用方法
一、 引言
新課程標準已經明確強調了,小學低年級學生能夠跟隨音樂的節奏和律動,做出相應的體態反應,而他們的情緒也會受到肢體語言的感染。所以,律動性的音樂教學也逐漸步入了大眾的視野,并且也獲得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重視。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也曾強調,音樂教學應當注重旋律和身體的有機結合,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感知力和反應力,最終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在素質化教育日益推動的當下,音樂教師也應當更加強調律動帶給學生的重要性。
二、 論述體態律動之于小學音樂課堂的重要作用
首先,音樂中所展示出來的律動本身就是綜合能力培養的鮮明體現,而學生在接受訓練的過程中,也需要做出一定的造型去配合音樂的節奏,在悅耳的旋律和肢體語言的結合下,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清晰地感受到音樂的氛圍和情境,同時也可以借助相應的動作去表達出音樂的具體內容。而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體態的示范和引導,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不同音樂風格的魅力,可以是幽默詼諧的,可以是明媚歡樂的,可以是憂傷婉轉的,也可以是慷慨激昂的。而學生在不同風格體態的引導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肢體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他們會更加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主動探究音樂中蘊含的思緒和情感,并通過音樂去領悟大自然的魅力,感受生活的美好,積累更多的表演技巧和表演方法。再加上,體態律動本身就會與特定的音樂劇表演相結合,所以學生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調動起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構思出一些符合音樂特色和背景的動作,并在舞臺上展示出來。
其次,體態律動可以讓學生深化對音樂課堂的印象,優化他們觀察事物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技藝水平,激發出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出,那些富有創造色彩的體態律動,往往會比整齊劃一的動作要來得更加有價值,帶給學生的體驗也更加豐富。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對外界事物進行反應的時候,往往會伴隨著一些自發的身體語言,所以他們在學習歌曲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加上一些腦海里構思的動作,而這種外在的肢體表現也說明,體態律動也順應了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情感特點,尊重了他們表達情感與思想的方式和習慣。也就是說,體態律動能夠讓學生在音樂氛圍的渲染下,創造出趣味性的肢體語言,可以是簡單的拍手,或者是搖頭,也可以是跺腳或者是走步。雖然,部分學生在表演的時候,會顯露出一些較為凌亂的動作,但這也是他們發揮自身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鮮明例證,有助于智力的進一步開發,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
最后,體態律動能夠鍛煉學生的身體機能,讓學生的外在氣質得到有效提升。從現階段的律動教學中可以看出,體態律動往往具有一定的節奏性,而這些動作的完成都離不開學生肢體的互相配合,無論是手腳還是各個關節,這些配合都會訓練學生的四肢,提高他們身體的靈活性與協調性。而且,體態律動可以讓傳統的音樂課堂變得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能夠讓學生從傳統靜態聽講的模式中脫離出來,推動著他們向著走跑跳的方向發展,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創造出更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同時也可以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另外,在體態律動的引導下,學生日?;顒又写嬖诘谋锥艘部梢员怀C正,包括駝背,內八字,端肩,摳胸等。同時,體態律動能夠發揮出肢體的魅力,這就彌補了傳統音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缺憾,推動課堂向著動靜結合的方向發展,讓學生始終沉浸在歡樂且輕松的環境中。再者,體態的訓練也可以讓學生變得更加有自信,它能鼓勵學生追求形體和藝術上的美感,自覺優化自身的體態,在別人面前展示出自己的音樂素養,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三、 論述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首先,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體態律動的重要性,他們仍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把教材上列舉的知識給學生復述一遍,并強行灌輸理論上的概念,絲毫沒有考慮到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能力發展限制,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僅會壓抑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會壓縮學生的話語權和主動權。除此之外,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并沒有重視對音樂曲目的分類,在教學的過程中,全然按照一種模式和思路,去引導學生進行練習,完全不顧音樂自身的情感特征,這就不能引導學生對音樂的風格進行辨析和比較,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同時也會讓學生在重復性的學習中感到乏味和無趣,產生極大的審美疲勞。
其次,部分教師在體態律動教學中陷入了誤區。從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材內容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歌曲都較為簡單,并且旋律也都以明快為主,歌詞的重復性也很高,具有十分明顯的童趣性特點,能夠有效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也尊重了學生在低年級時的能力,發展不足。對此,也確實有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就體態律動展開了一系列的實踐和探索,但教師編排出來的動作并沒有真正結合音樂本身的旋律,與音樂自身的風格有很大的出入。而且,一些教師設計出來的肢體動作較為復雜,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并且也不能完全記住,影響了肢體動作演練的準確性,這就會讓學生感到更大的壓力與負擔。另外,有一些教師也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認為只要讓學生跟隨自己編排的動作進行練習就好,無須讓學生自己發揮想象,去構思肢體動作。當學生不自覺做出下意識的反應時,教師反而會對他們進行批評和責罵,這就會讓學生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盲目依賴教師,這與音樂教學的初衷是相違背的。
四、 論述體態律動在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中的應用方法
(一)推動體態和節奏的緊密結合
在課堂建設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發揮出自己的引導和組織作用,設計出趣味性的體態律動,先為學生展示出音樂的整體風格,讓他們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到音樂的整體節奏,先在腦海里形成基礎的框架,學習基本的樂理知識。同時,教師也要拓展自身的教學內容,盡可能提高音樂曲目選擇的多樣性,為學生展示不同節奏和風格的音樂作品,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新鮮感。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用手和腳來拍打出音樂的節拍,與音樂的節奏相適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不同曲目的引導下,分辨出音樂節奏的風格,包括歡快的,熱烈的,憂傷的,嚴肅的等。而且,教師應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當學生能夠用手來拍打出節拍以后,在繼續引導他們用腳進行實踐,然后再逐步調動身體上的其他部位,可以是抖肩,也可以是搖頭等,這樣可以活動學生的四肢,也能保證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音樂節奏中。例如,在《新年好》這一篇作品的學習中,教師應當明確這一曲目是以3/4拍為節奏形式的,所以在后續實踐的時候,教師就需要讓學生把握好節拍的力度,遵循強弱的規律。在節拍練習完畢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開始演唱這首歌曲,跟隨伴奏。演唱結束后,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與《新年好》節奏相似的歌曲《祝你圣誕快樂》,這樣就可以在無意中引導學生,懂得駕輕就熟這個道理。
(二)推動體態和情感的融合
除了作品節奏和旋律的學習之外,教師還應當強調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探究,要讓學生與音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對此,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音樂作品,設計出符合音樂作品風格的肢體動作,讓學生進行分階段的學習,當學習完畢之后,在為他們播放不同風格的曲目,讓學生可以在聆聽的時候,根據自己的情感體驗,做出相應的肢體語言。而且,教師也需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發言,讓他們表達自己在聽完歌曲之后的想法和情緒,這樣可以真正做到集思廣益,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作品背后蘊含的真正感情,激發出學生對音樂的情感。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夏牧場》這首歌曲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對少數民族的文化進行介紹,重點講解哈薩克族的發展歷史,突出民族的音樂文化,然后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而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找出哈薩克族音樂文化的特點和風格,并讓他們跟隨節拍進行律動,體會哈薩克族對自身家鄉的贊美之情,感受他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
(三)推動旋律和創造力的結合
體態律動的訓練始終以聽覺的積累為根源,所以學生也擁有表達自己肢體語言的自由和空間,無論是力度、情緒還是速度。所以,教師就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和主動權,不能以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為核心,要引導學生創造出不同的體態來進行音樂創作。同時,教師也應當認識到,體態律動和舞蹈教學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相較于舞蹈練習而言,體態律動具有更加明顯的簡潔性特點,并且學習難度也較低。對此,教師就要適當省略自己在編排肢體動作中所發揮的作用,先讓學生感受特定風格的音樂,然后讓他們跟隨自己的心意去做出相應的動作,一年級的學生肢體語言都較為簡單,所以教師也可以在觀看的過程中,欣賞到更加多樣的思維火花。總而言之,教師應當為學生的自我創造保留充分的空間與平臺。
五、 結束語
以上,我國現階段的小學音樂體態律動教學仍舊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學生的創造性不高,教師編排的不恰當等。正是因為如此,正確看待體態律動的輔助作用,深入分析體態律動教學的基本原則才顯得更加迫切。筆者通過節拍的設計,情感的結合,創造力的激發,這三個角度論述了體態律動在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應用的方法和措施,整體上具有理論可行性和實踐可行性,能夠作為教師的參考依據,能夠幫助教師改善課堂教學現狀。
參考文獻:
[1]劉艷.淺談體態律動在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19(10).
[2]劉珂瑩.淺談體態律動在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新課程(綜合版),2019(8).
作者簡介:
祁國霞,甘肅省武威市,甘肅涼州區新鮮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