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鋒
摘 要:新課程教學標準的實施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之外,同時還應當注重學生全方位的發展,通過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促進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學習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學法一直以來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有效的案例教學解析,學生不僅能夠提高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可以促進學生應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立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首先簡要了案例教學的基本內涵和在教學應用中的基本原則,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進一步分析了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策略,以期與各位教師同仁共同探討學習。
關鍵詞:案例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用
引言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學生步入中學課程學習必修的一門課程內容,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價值不僅僅局限于教會學生基本的理論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有效的課程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幫助學生樹立真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助力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隨著我國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與發展,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策略也在發生著與時俱進的變化和革新,以案例教學為主的探究實踐性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良好的應用與發展,對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和提升學生綜合應用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案例教學基本內涵和其教學基本原則
案例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借助一些直觀真實的教學案例進行教學輔助的一種課堂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以社會事實身邊時事等一些直觀的案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剖析講解,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探究以及分析,將課本教學理論知識內容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直觀的教學策略。在案例教學方式的應用過程中學生可以直面的面對問題場景,設身處地的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與分析,并將這種真實的問題解決與分析過程遷徙到其他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去,實現自身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相較于單一教師講授型授課方式而言,案例教學更加具有直觀、真實的教學優勢,對促進課程教學質量得提升和學生個人知識應用能力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案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式,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發揮與普及。為了有效保障案例教學方式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科教學的完善,在教學應用過程中案例教學方式的應用應當遵循以下兩個基本的原則:一是真實性原則。真實性原則是案例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用中的基本原則。用與課程教學中的教學案例所描述的案件以及實力內容必須是基于真實的生活實例或者社會熱點話題,其內容應當盡可能地保證真實性與客觀性,避免融入編寫者的主觀認識與評論,從而有效保證案例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真實的學習認識感受;二是針對性原則。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從教學需要出發,合理化選擇教學案例不能脫離既定的課程教學需要,所選教學案例應當具有明確的針對性特征,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使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其中蘊含的道理和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案例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根據教學需要應入恰當的案例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不同與其他文化課程的學習,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單一的以課本教材內容為范本,照本宣科的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和記憶,很容易影響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嚴重的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影響課程正常的教學活動開展。基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基本特點,為了有效的增加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為學生融入真實案例分析,豐富傳統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提高學生理解和認識能力。例如,在學習“情緒的管理”這部分知識點內容時,就可以從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出發,找一找身邊的例子。如,在上自習課時,小李同學和別人發生了爭執,她立馬就情緒失控,大吵大嚷起來,其他同學都投來了厭惡的目光。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真實感受,想一想小李同學宣泄情緒的方式正確嗎?然后在同學們的積極討論中引入今天學習的內容,引導學生在日常人際交往過程中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緒,并學會接受和合理的表達它們,既不傷害自己又不影響別人,同時又能夠符合基本的社會規范。
2、引入生活化案例,提高案例教學的有效性
在日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對于案例分析的校對不同,得到的最終結論和認識也不盡相同,這些差異性的教學認識往往可以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需要將學生不同的認識和觀點進行整理與綜合,對于學生理解存在錯誤的地方及時的進行指正引導,避免影響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可以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在課本教學實踐中引入生活化案例,幫助學生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解析案例內容,提高學習見解的基礎上深化理解和認識。例如,在學習“合理利用網絡”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這樣一個奇偶學案例:“王先生有一個14歲的兒子,最近一段時間王先生發現兒子放學回到家總是無精打采的樣子,晚上經常把自己熬夜在深夜。后來王先生經過調查才發現,原來兒子最近沉迷于某一大型的網絡游戲,經常熬夜‘吃雞到深夜。”針對這一實際案例,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真實情況,請同學們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網絡游戲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并不陌生,學生在通過談論之后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網絡時代,青少年的娛樂方式發生了改變,在不影響正常生活學習的情況下玩玩游戲無可厚非;也有的同學認為網絡游戲是新時代的“精神鴉片”,青少年應當杜絕一些網絡游戲行為;還有的同學認為青少年之外網絡時代環境中應當提高媒介素養,積極的利用網絡渠道獲取知識,避免沉迷網絡影響學習......根據學生不同的看法和認識,教師進行統一的整理和解讀,幫助學生正確看待這一網絡現象,樹立正確的網絡使用習慣。
3、借助多媒體的形式呈現教學案例
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并不陌生,在進行案例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傳統教學形式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提升案例教學的實際應用效果。借助多媒體教學的形式不僅可以更加直觀和形象的展示課本教材的內容,同時能夠加強學生感官刺激,提升學習的效率。例如,在學習“愛在家人間”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入奧運冠軍劉翔的采訪視頻:當劉翔獲得奧運冠軍之后,記者采訪時問他最感謝誰?劉翔毫不遲疑的回答說謝謝自己的父母,是父母的辛勤付出將他養大成人,一步步的讓他走向奧運冠軍的領獎臺。通過視頻案例的導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家庭生活出發,想一想父母都給與了我們什么樣的愛?我們又回報給父母哪些關系和關愛呢?在學生積極參與的過程中逐步的引入本節課時的教學內容,從案例出發,結合自身情感體驗,升華課堂教學的質量。
總結
在案例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日常課程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出發,合理化選擇教學案例,充分和課本教學理論知識融合,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理解能力,通過有效的案例教學分析,在保障學生具備濃厚的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玉年.讓案例教學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靚麗的風景[J].課程教育研究,2019(18):66.
[2]施海霞.道德與法治課整合案例教學的實踐[J].成才之路,2019(10):16.
[3]徐麗巖.案例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應用[J].中華校外教育,2019(3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