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依
【摘 要】在素質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重點強調了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要采取合適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筆者就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簡單探討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培養策略
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僅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綜合數學能力的提高,為他們更高階段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巧設導入,激發自主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巧妙地導入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對此,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導入方式。例如,在教學“認識年月日”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采取“開門見山”的導入方式,直接提問學生關于年月日的知識,再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學生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可以明確學習的目的,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再如,在“認識時間”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問題情境”的導入方式,先設置問題:小明九時在上課,九時在睡覺,為什么都是九時,卻在做不同的事情呢?學生會回答:一天中有兩個九時,一個在早上,一個在晚上。接著,教師繼續提問學生:為什么一天會有兩個九時呢?學生會對此產生探究的興趣,自然就會自覺、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主動學習數學知識[1]。
二、操作實踐,深化自主學習體驗
大多數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差,在講到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樣既可以降低學習的難度,也有利于調動起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例如,在“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中,由于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知識,這時就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讓學生用梯形去拼接平行四邊形,通過這種方式來猜想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充分發揮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也積累了探究的經驗,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當然,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很多時候一個人并不能完成一些復雜的動手操作內容,這時教師要通過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先明確學習的內容,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要求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合作,探究教師設置的任務,這個過程中大家目標明確,分工合作,不僅每個人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學習了他人的優秀之處,有效提升了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更好地理解與掌握了數學知識。
三、合理引導,提高自主學習效果
在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與引導者,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提供合適的引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引導時,教師要講究方法的靈活,例如,在“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中,教師導入新課的時候發現,大多數學生已經知道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但教師問他們為什么長方形的面積是長乘以寬呢?很多學生回答的并不對。這時,教師就要順勢引導,讓學生去思考如何可以去驗證。在教師的提醒下,學生反饋:“可以用小正方形擺擺看。”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開展自主學習,能夠有效掌握數學知識。
四、評價反思,歸納自主學習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除了要注重課前的導入、課堂的引導,教師還要重視課后的評價與反思,在一節課結束以后,引導學生去總結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可以在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的基礎上,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讓他們在反思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積累學習的經驗。在一個單元的教學完成后,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嘗試去整理與歸納知識點,將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理清,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并通過自己的方式展現出來。在評價與反思的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先讓學生進行自評,然后同桌之間相互評價,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確保了評價的客觀性與全面性,讓學生能夠清楚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在不斷整理與反思中去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3]。
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可以有效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水平,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策略,讓學生在課堂中可以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夯實數學學習的基礎,從而使他們可以產生持久、強烈的數學學習欲望,以此來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德概.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教師,2017(24).
[2]姬瓊.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7(14):83.
[3]劉勇.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探究[J].新課程·上旬,2018(10).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