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斷增加。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為了更好地培養英語專業人才,高職院校在英語教學中僅對學生進行知識與技能教學是不夠的,現代人才還需要具備較好的綜合素質、綜合素養。課程思政作為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強調對學生素質、素養、思想方面的引導。基于此,為了提高高職院校英語人才培養質量,將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本文就“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英語人才培養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旨在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課程思政;培養策略
【作者簡介】李曄(1989-),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課題“‘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英語人才培養探究”(課題編號:JRS-2021-3162)的研究成果。
引言
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人才,為社會發展輸送人才的重要陣地,其在推動各行各業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化發展,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培養人才良好的綜合素質、道德素養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和目標。但是就目前高職院校教育發展來看,在人才素質、素養、道德方面的培養還是比較欠缺的,其教育重心仍然放在專業知識與技能教育方面。這不僅不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同時也無法達到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為了推動高職院校教育改革,我國提出了課程思政這一教育理念。課程思政,簡單理解就是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對促進人才全面培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需要加強對高職院校英語人才的創新培養。
一、課程思政概述及其意義
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的目的就在于將思政教育與其他課程教育形成協同效應,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課程思政”是高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和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課程思政與傳統的思政課程教育不同,其強調高校所開設的課程在具有專業教育功能的同時,還包括對學生思想、素質、素養方面的引導,所以課程思政是教師對學生思想觀念、道德品質進行引領的一種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綜合引導與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優秀人才,是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思政即英語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中,基于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模式。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思政的目的就在于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培養全面型綜合素質人才。
二、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分析
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提出以來,很多高職院校都將課程思政這一教育理念與各學科教學進行融合。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雖然正在廣泛推行,但是就教學現狀來看卻不算理想,其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和不足。
首先,在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認知不足的問題。要實現課程思政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絕不是僅僅在英語教學中加入思政教育內容這么簡單,而是需要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有全面的認識,具備較高的課程思政教育意識,這樣教師才可以更加有智慧、有方法地將課程思政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活動當中。而就實際來看,很多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理念并沒有全面、深入地理解,也沒有提高對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視。
其次,在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還存在學生思政素質薄弱的問題。現代大學生在新時代背景下具有思想變化快、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強的特點,尤其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大爆炸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學生的思想觀念,所以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較為薄弱,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難度。
最后,在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課程思政的融入存在方式方法落后、僵硬、單一的問題。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興趣,同時也使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缺乏深度、廣度、維度,最終會影響到英語人才的培養質量。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英語人才培養策略
1.強化英語教師課程思政理念和意識。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理念是否清晰、明確,以及課程思政意識是否強烈,將直接決定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所以在課程思政背景下,要提高高職院校英語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前提是強化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理念和意識。就目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師隊伍來看,很多教師雖然在專業水平方面有保障,但是在課程思政理念和意識方面還較為欠缺和薄弱,這就需要高職院校采取有效的引導和培訓措施,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和重視。高職院校可以定期對英語教師進行有關課程思政、立德樹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三全”教育方面的思想引導和培訓。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定期組織英語教師開展有關課程思政的宣傳活動,如座談會、交流會等。而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不僅肩負著培養學生英語知識、英語技能的重任,更肩負著立德樹人、引領學生思想方向的重任。所以教師必須積極轉變教學理念,積極探索英語教學中課堂思政的融入點、切入點,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作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應該不斷加強有關課程思政方面的學習,應該基于課程思政教學的要求和需求,積極探索英語教學中思政教育的元素,進而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實現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最終,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
2.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思政素質。學生思政素質薄弱是目前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遇到的主要阻礙,為了促進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順利有效開展,實現對人才的全面培養,作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師,還需要重視提高學生的思政素質。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受學生歡迎的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思政引導和思政素質提升,相比傳統說教,基于信息技術的引導和教育更能獲得學生的認同。比如,教師日常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大數據技術等,依托慕課、微課等網絡手段來為學生構建課程思政教學環境,在開放、交互、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網絡優質資源對學生進行課程思政方面的宣傳,還可以借助一些優秀傳統文化來豐富和拓展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內涵、道德修養。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各種在線教育平臺或教育軟件對學生進行入學教育、心理健康、價值觀念、職業道德方面的引導,以互動、一對一指導、群體引導等方法來潛移默化地實現對學生的滲透。這些措施對提高學生思政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進而也就為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提供了保障。
3.創新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及方法。在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學模式及方法是否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否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將直接決定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基于此,創新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及方法就顯得十分必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避免直接采用灌輸、講解等方法來向學生滲透思政教育內容,教師可以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利用問題討論、小組合作、情感教育等多種方法將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與英語教學內容相融合,讓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其思想、觀念、素養也得到培養,達到潤物無聲、無痕教育的效果。以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比中西文化差異的方式讓學生在理解中西文化背景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思政課程教學活動,比如“英語談中國文化”“一人一個中國故事”等。這些教學活動豐富有趣,有利于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入和滲透。
結語
新形勢下,為了提高高職院校英語人才培養質量,將課程思政與英語教學進行有機融合十分重要和必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在培養學生英語知識、英語技能的基礎上,實現對學生思想、觀念、素質、道德等各個方面的綜合培養,這不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也有利于推動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推動高職院校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甄珍,苗爽,車帥,魏言釗.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1(9):102-106.
[2]封嬌.學習新課標,改革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模式[J].現代職業教育,2021(38):170-171.
[3]王冠群,任文剛.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探究——以太原旅游職業學院為例[J].山西能源學院學報,2021(4):30-32.
[4]沈愈,朱爾果,唐若玥.“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析——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2021(8):2536-2538.
[5]陳海君,李衛,許學深.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時代意蘊、現實藩籬與未來理路[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4):101-104.
[6]李孝誠,涂冬雪,李福華.我國高校課程思政研究的熱點與趨勢分析——基于共詞分析的文獻計量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