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恬恬
摘要在“互聯網+”的新時代,越來越多高校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該模式有利于大學英語課程發揮其應用訓練功能和價值培養功能,但也要求評價體系兼具過程性和互動性。在動態評價理論的指導下,大學英語教師可組織多樣化的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納入多元評價主體,利用合適的評價工具和方法,對多維度的評價對象進行評估,體現評價體系的形成性和包容性。
關鍵詞 混合式教學 動態評價理論 大學英語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5.050
Construction of a New Assessment System for College English under the"Online +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in the New Era
FENG Tiantia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Tianhua College, Shanghai 201815)
AbstractIn the new era of "Internet +", increasingly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opt the "online +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dual functions of language skill training and value cultivating of the College English course. However, it also requires the assessment system to be both interactive and process-based.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Dynamic Assessment Theory,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organize diversified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activities, incorporate multiple assessment subjects and evaluate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bjects through appropriate assessment tools and methods, in an effort to reflect the formability and inclusiveness of the assessment system.
Keywordsblended teaching; Dynamic Assessment Theory; College English; assessment system
0引言
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借助網絡平臺和在線資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已成時代趨勢。新冠疫情過后,許多高校部分保留了線上教學期間的網絡資源和管理平臺,發展出具有時代特征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將部分教學任務和活動轉至線上進行,使得網絡學習不再是課堂面授的輔助,而成為學校教學真正有機的一部分。
大學英語作為通識外語類課程,具有學時長、覆蓋廣、師資隊伍大等特征,尤為適合用混合模式進行教學。通過網絡平臺,學生可以自學相關內容,其移動終端允許學生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學習;而同課教師也可以共同備課,共享網絡資源,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水平。但在眾多優點之下還隱藏著潛在的問題?,F有的大學英語評價方式多為終結性評價,從聽寫和測驗到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均無法體現教學的過程性。因此,根據“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新模式,提出相應的課堂評價體系,是大學英語教師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筆者認為,動態評價理論對此具有指導意義,并結合課程特點和理論思想制定了大學英語動態評價體系的理念和實施策略。
1理論基礎
1.1混合式教學
一般公認的混合式教學是指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在線學習與傳統課堂的面授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自二十世紀90年代末至今,技術融入教學的模式隨時間不斷演變發展,在教學中的角色也漸漸從簡單的“輔助”或“替代”,轉變為整體學習環境有機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現今混合式教學有三種基本實現形式:第一,基于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MOOC),又稱“慕課”;第二,基于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 SPOC);第三,基于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的微課。[2]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機緣巧合地為許多高校提供了嘗試網絡教學管理平臺的契機,許多高校于疫情后持續使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若教師能有效加以利用,必能促進教與學的雙向發展。然而,混合式教學也對教師提出了挑戰,制定適應新時代新模式的課堂評價新體系便是其中之一。
1.2動態評價理論
動態評價(Dynamic Assessment)指通過評價對象與評價主體的多種形式互動,有時亦有更具經驗的評價者介入,而發掘評價對象的潛在發展能力的一種評價方式,因此又稱為學習潛能評價(LearningPotentialAssessment)。[3]根據心理學家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蘇聯心理學家Luria最先使用該術語。[4]
動態評價并非指一種評價工具或模型,而是一系列具有相同特征的評價模式的總稱。[5]Lantolf & Poehner將這些評價模式大致分為干預式(Interventionist)和互動式(Interactionist)兩類。[6]干預式評價采用標準化的形式,通過測量量化指標,如學習速度指數和學習者為了達成提前預設的學習目標所需的幫助量,既對學習過程提供參考,又對學習效果做出評價。而在互動評價中,評價者需在學習過程中與學習者互動,在幫助中進行評估,又根據評估結果實施幫助,從而完成學習過程。教育者有義務選擇和重復能夠刺激學習者元認知、激發其深層興趣的學習任務,不斷促進其潛能發展。[7]
動態評價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已成為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中主流的測量工具之一。但它應用于外語教育領域的趨勢才剛剛起步。[8]動態評價強調了學習過程中師生互動的重要性,并支持用形成性評價取代傳統的終結性評價,與外語教學的理念與目標不謀而合。
2基于動態評價理論的大學英語課堂評價理念
2.1評價標準與教學目標相支撐
“過程取向”和“教學介入與評價相結合”是動態評價的核心特征。[9]而制定教學目標則是教學作為一個完成過程的起點。因此,教學評價應體現教學目標,反應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教學目標也可驗證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做到始終合一。
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是動態評價的重要基礎。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計劃。學生也可以參與教學目標的修改。根據師生共同參與制定的教學目標,教師設計相應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并對每個環節和活動提出對應的評價方式;以系統完整的教學過程確保協同整體的評價體系,從而做到以教學目標為綱,循序漸進地構建動態評價體系。
2.2多元化評價主體與多維度評價對象相對應
教學評價的對象是學生,但也可讓學生擔任評價主體,以增加其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正如前文所述,動態評價強調教學介入與評價的結合,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中需大量互動,根據互動過程進行評價。此時,加入生生互評、組間評價、同伴互評和學生自評等方式,更能全方位客觀反映整個教學過程的效果。
同時,新時代的“三全育人”理念不僅要求知識傳遞與技能訓練,還強調思想道德的培養和價值品質的塑造。傳統的測驗和考試等終結性評價方式已不能滿足全方位教育理念的需求,必須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情感價值等納入評價對象的范疇。教師還應設計多種評價工具,以體現多維度評價對象的特征,方便多元主體進行評價。例如,課堂觀察、教學記錄、學習檔案可體現學生的學習態度,過程評價表、項目演示等可考察學習方法,問卷和訪談有利于評估學生的情感態度,而在線討論、互評表等可供學生之間進行互評。
2.3干預式與互動式評價相結合
干預式和互動式評價分別代表了量化和質性兩類評價方式。干預式評價主張利用前后測指導教學過程,屬于量化的評價方式,能夠公正且直觀地體現學生對語言的理解程度和技能應用的熟練程度?;邮皆u價的評價環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是形成性和發展性的評價方式。評價主體通過觀察、記錄、訪談、問卷、表格等質性研究工具,全方位對評價對象做出評價,更能反映語言作為信息文化載體的社會性功能,及評價對象經學習后綜合素質和潛在能力的提升。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建立干預式與互動式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巧妙利用量化與質性的兩把抓手,既強調語言的工具性,又發揮語言的載體功能,為國家培養思想素質過硬的國際化專業型人才。
3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課堂評價新體系
3.1互動性的課前準備
基于“翻轉課堂”理念,教師將部分教學任務提前到教學準備階段,讓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即完成知識攝入、思考和吸收,而課堂主要進行反芻、展示和評價。因此,課前準備階段最適宜安排互動性的教學活動,如針對指定MOOC/ SPOC小組學習,或某話題在平臺討論版自由討論等?;舆^程是學生進行互評、教師觀察學生學習態度的最佳機會。在此階段,教師既可通過自主學習任務考查學生對話題和內容的掌握程度,也可依據學生的討論積極性判斷學生的學習態度。同時,因為學生才是互動性課前準備的參與主體,他們更加了解學生之間在參與程度、學習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差別。對此,教師亦可將該階段的各類表現指標編入學生互評表,通過生生互評或組內組間互評,關注學生的整個自學過程,從而對教學計劃進行診斷,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3.2多維評價主體的課堂活動
注重教學過程是實現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的重要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任務型教學為學生自評提供參考標準,或設置單獨的反思環節,并設計反思問題指導學生進行自評。其次,教師也可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例如口頭任務、書面作業、個人或小組展示、戲劇表演、組間比賽等等,以此展現學生多維度的學習能力,對學生進行全面立體的評價。此時,互聯網技術也能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中。例如,有些平臺能即時算出測驗中每道題的正確率,使教師迅速發現班級的知識漏洞,進行針對性講解。又如,類似Kahoot等課堂互動平臺有助于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亦能為個人或組間比賽提供技術支持。學生相互評價和組間相互評價是一種基于協調合作的評價活動,對發展自我意識、培養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起著重要作用。但要注意評價內容應符合學生發展的目標、年齡和心理特征,有助于引導學生全面協調發展。
3.3反思性的課后自評
課后反思自評是學生自我監控、總結學習成果的有效工具。學生可以隨時參考教學平臺數據分析和總結自己的學習、思考、感受、成果,并將書面報告提交至平臺,形成學習日志;還能定期回顧自己的作業,發現不足和問題,并調整學習策略。教師應經常閱讀學生的學習日志,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變化,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利用反思的契機修改自己的成果,例如教師和同伴評價后修改演講稿,或從不同角度進行同一話題的寫作等,以此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3.4數據化的學習檔案
動態評價強調的過程性評價是參考學生日常學習的所有活動,對其進行記錄、分析和評價。以往的面授教學中,教師觀察僅限于課堂和課外學習成果。但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幾乎所有網絡平臺均能記錄學生各種學習活動,包括章節學習次數、學習時長、討論頻率、作業分數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學習檔案的組成部分。教師應將在線學習記錄隨時存檔,并盡量將課下記錄數據化,例如課堂任務通過平臺發布,或要求學生通過語音信息的形式在線討論,最大程度整合線上線下數據。
4結語
在“互聯網+”的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師應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帶來的便利,安排多來源的教學資源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并針對性地構建體現過程性和互動性的動態評價新體系。為此,大學英語教師需根據教學目標制定評價標準,使指導性的目標和總結性的評價相互支撐;需整合多元評價主體,將學生納入評價過程,對包括學習態度、方法技巧、語言運用和價值情感等多維度的評價對象進行評價;需將干預式與互動式評價相結合,采用量化和質性兩種方法,作出科學評價。在具體實施方面,教師可安排互動性的課前準備,促進學生互評;采用翻轉課堂、任務型教學、合作教學等多樣化的課堂模式,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組織反思性的課后自評,并利用網絡平臺記錄整理數據化的學習檔案。
參考文獻
[1]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3):13-24.
[2]湯勃,孔建益,曾良才,等.“互聯網+”混合式教學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8,3(34):90-99.
[3]Lidz,C.Dynamic assessment (Learning potential testing, testing the limits) [A].In Fernndez-Ballesteros, R. (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C].London: SAGE.2003: 337-343.
[4]Luria, A. Study of the abnormal child [J].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A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1961(31):1-16.
[5]李丹第.基于動態評價理論的英語語言學課程評價模式研究[J].外語界,2015,6(171):19-25.
[6]Lantolf, J. & Poehner, M. Dynamic assessment: Bringing the past into the future[J].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1):49-74.
[7]Feuerstein, R., Y. Rand & J. Rynders. Don’t Accept Me as I Am. Helping Retarded Performers Excel[M].1988,New York: Plenum.
[8]韓寶成.動態評價理論、模式及其在外語教育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6):452-458.
[9]何曄.動態評價理論在英語過程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大學教學,2013(6):52-54.